浅析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2015-12-16 02:12王国志王绪来张鹏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学校

王国志 王绪来 张鹏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215021)

【武术发展研究】

浅析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王国志1王绪来2张鹏2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215021)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弘扬和发展武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武术是武术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对武术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学校武术的历史发展出发,分析了学校武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认为今后学校武术将会朝着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人文

1 学校武术的演变历程

1.1 古代学校武术

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有了古代学校的雏形。到了夏代,出现了“序”、“摩”、“明堂”、“辟雍”、“右学”、“警宗”、“西学”、“西雍”等一大批的官学机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主要事情就是“祀”和“戎”。据史料记载,我国学校武术产生于夏商时期。

古代学校,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学校,教授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其中的“射”“御”属于军事训练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性质,也成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周朝“六艺”教育内容中强调文武兼备和注重人的道德行为的培养,但是由于频繁的战争,教育的根本目的还是培养维护国家利益的武士,所以武术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加之战乱纷争,很多名士著述立说,研究兵学,具有代表性的如孙武、孙膑等,兵学兵法的研究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学校武术的内容。秦汉时期施行“焚书坑儒”和“独尊儒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如《淮南子·祀论训》中说:“今世之为武者,则非文也;为文者,则非武也”。儒家大力倡导“去武”、“废力”、“力不劳”,使尚武、崇武的教育方略发生动摇,体育教育中一些技击性、强力性的活动项目开始遭遇冷落。[1]唐代实行“武举制”,并设立“武学”,使武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真正设立武学教育是在宋时期,宋时将武备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而创办军事学校,武学教育与武举考试相辅相成,武学为武举输送了良好的生源,武举又促进了武学的办学质量。[2]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极大成时期,大量出版的武术专著,对学校武术教学、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1.2 近代学校武术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入,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危亡,一些官僚和有识之士为了挽救清廷的灭亡,推出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始向西方学习,兴办西学。维新派首次提出了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清政府为缓和阶级矛盾,于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近代学校体育的初步形成也使学校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改变传统武术口传心授、徒承师授的小农经济教育方式,为武术高效、大规模地传播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武术引入体操、西方摔跤、拳脚等内容,成为新武术,作为学校武术的统一教材。1910年6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操学校是我国第一所将武术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武术的发展。[3]据《教育杂志》记载,自1913年起,各类学校的校运会中基本上都出现了武术项目的内容,1915年江苏举行省立学校第二届联合运动会,武术内容占据竞争项目的1/6,这说明,学校武术正在成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15年,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已完全合法,标志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学,成为体育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4]

1.3 现代学校武术

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划为“现代”,现代学校武术也即是指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学校武术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武术被当作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继承和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任其自流的局面,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并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其中,武术被列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就单从学校武术教授的内容上来讲,我国现代学校武术的教学大纲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上都有其选择性。另外,国家教育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而也使高校的武术内容更加灵活化。

表1 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修订情况

2 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功能分析

2.1 对身体的教育:强健体魄的功能

一国之强大,在于科学技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重点在学校。现在不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学校教育始终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所以学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发展,包括了身体、心理和精神文化在内的全面发展。俗话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得有一个好的身体,这是一切发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武术对于学生来说首先是一种身体的教育,具有强身健体的价值功能。就拿简单的武术健身操而言,它是将现代健身操、武术等技术精髓和规则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这种结构合理,形式新颖的运动方式基本都属于有氧运动,比较符合青少年身心变化规律,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中小学生的健身需求。“健康第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武术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健康第一”的有效手段。武术首先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通过武术训练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 发展记忆,还能培养学生坚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组织纪律性、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2.2 对心理的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和美感教育

练习太极拳有“太几十年不出门”之说,说明习练武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强的意志力。同样,练习武术也必须有不怕吃苦的精神,武术谚语讲“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这就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刻苦练习,不能半途而废。习武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所以,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做事风格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意志品质。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武术有着一种独特的意境美。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美,例如节奏美、劲力美,这是我们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美,是武术的外在美。而中国武术的内在美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只有达到身与心的合一,才能够体会到武术至美之境。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中国武术,不论是从内而外还是由外到内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性,无一不给人们带来强烈和深刻的美感。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力,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提升艺术修养水平。

2.3 对精神的教育:武以观德,崇德尚能

“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武术的传习一直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武术教育的中心。王立峰在《论青少年武德教育》一文中指出,武德是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而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5]中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但崇德尚能、尚武不尚力一直是武术文化的传承内涵。学校武术有利于学生形成优秀的武德品质,对其思想品质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武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现代武术比赛中,要求运动员上下场依旧行抱拳礼,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用“礼”对自己的一种规训。”这些要求教育、规范着人的言行举止,这些礼节蕴涵着虚心好学、谦虚礼让的道德品质,这不仅是对人的身形、体态和举止的塑造,而且也是武德教育的良好体现。[6]

2.4 特有的文化教育价值:弘扬传承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深受传统儒道文化的熏陶,中国武术蕴含了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武术讲究“以德为先”,武德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习练武术的时候,首先要以这些武德武训来规范自己,并在传承和发展武术中以身作则,学校武术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正如邱丕相先生所说:“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是武术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和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与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所为之处。[7]中国武术发展至今,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技击术,武术的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相一致的,武术早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学校武术不仅仅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还张扬着“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践行着“道德至上”的行为特征,是一种教化之学,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3 学校武术发展展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人才的培养与输入都是通过教育而产生的,作为教育事业一部分的武术教育,要想有理想的发展前景,必须重视学校武术和关注武术学校的状况。回眸学校武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武术正在日臻完善,向着人文性、主体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3.1 人文教育日益凸显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追求的不仅仅是分数的高低,更是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文教育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文教育旨在弘扬人文精神,培育人的美德、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等,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在现代学校武术中,我们在学练武术强身健体之余,追求的更是一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武术外练的是筋骨皮,内养的是精气神,是一种人的教化,一种人文熏陶。科技繁荣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了遏制问题的出现,世界各国加强了教育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促使现代科学技术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教育重视人文教育的大环境下,武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人文教育价值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挖掘。[8]

3.2 打破传统,体现学校特色

从建国以来学校武术的教学一直是以五步拳、青年拳等为主,内容比较陈旧,而且学生上武术课大都是对老师动作的机械模仿,缺乏新意和兴趣。今后,随着文化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强,世界各国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念都会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流,学校武术要想适应时代需求,就必须学会改变,打破以前的老师教,学生在下面模仿的固定局面,改变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拳种流派繁多,每个地域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拳种流派,比如河南的少林拳、广东南拳、山西形意拳等。具体到每一所学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比如现代有的中小学把太极拳作为其特色课程,有的学校则把刀术作为本校的特色,这些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制定出的学校武术教学策略,打破了以往的固定教学内容,体现了学校的特色,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今后学校武术发展的一大特征。

3.3 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攻防意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劳动者,学生即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未来教育的重点并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让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他们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打基础。所以,今后学校武术教学也将会一改“教师前面做动作,学生后面模仿”的单一教学局面,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主导,使学生和老师互动起来,真正使武术课堂“活”起来,这将会使学校武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以往的武术教学中,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只是教授学生武术的动作套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练习,攻防意识是怎么表现的,基本上不会讲,这样上课,武术难以得到真正的传承,还使得武术课堂变成了简单的模仿,课堂枯燥乏味。据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的学生学习武术动机,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所以,学校武术必须在方法上强调攻防技击实用性,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对武术的实际需求。

4 小结

教育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生命出发,突出人的本体价值,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点、基础和最终指向都是人。学校武术从古代到现代,一路走来,也在随着时代的需要而发生变化,回顾学校武术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预示,在未来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科本身已不再重要,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人,才是最值得关照的。今后的学校武术教学将会使武术学科与人的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真正的人文教育。

[1]崔乐泉.中国体育通史-第一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83.

[2]杨向东.中国体育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83.

[3]吕光明.我国学校武术发展源流探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

[4]王晓东,高航.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历史溯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5]王立峰.论青少年武德教育[J].搏击·武术科学,2009(11).[6]徐峰,郭仁龙.武术健身操进校园的价值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7]邱丕相.弘扬民族精神中的武术教育[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4).

[8]董植寿,刘立英.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展望[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Wang Guozhi1Wang Xulai2Zhang Pe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021, China; 2.Xingzhou School in Soochow Industrial Park, Soochow Jiangsu 215021, China )

Wushu is the quint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shu will be a great benefit to the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Due to the critical position of School Wushu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evelop School Wushu.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chool Wushu,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Wushu education and reveals that School Wushu will embody humanistic and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School Wushu Education value Humanities

G85

A

1004—5643(2015)09—0003—03

1.王国志(197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2.王绪来(1987~),男。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3.张鹏(1988~),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学校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