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竞赛中组合动作运用研究

2015-12-16 02:12王怡元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步法武术运动员

王怡元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武术散打竞赛中组合动作运用研究

王怡元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散打组合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作出梳理。通过录像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散打运动中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做以分析,加以比较并发现单个动作的运用已成为失分点而非得分点,而二次组合动作和三次组合动作成为比赛的重要看点和得分点。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三点散打运动中组合动作的训练要点:注重技术细节,强化技术环节;培养灵活应变能力,丰富攻防体系;重视模拟实战,增加实战经验。

武术散打组合动作运用现状训练要点

1 前言

作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散打运动有别于套路运动的动作多变、神形兼备,而是参赛双方依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击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格斗项目。现代武术散打运动依傍于中国传统武术,在融合了近代西方体育思想之后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发展模式,即为竞技武术散打和商业武术散打。

依据田麦久的项群理论可知,散打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目,其动作结构特点是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亚分类可分为变异组合和固定组合两大类[1]。由此可知,组合动作是散打训练和比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又因为散打比赛时间的紧凑性和组合动作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导致一些人对散打组合动作的理解有误区。

本文重点通过对散打组合动作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其得分的因素,以及我国优秀散打运动员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作出浅析,并对散打运动组合动作的训练方法提出些许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散打竞赛中的组合动作技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进行的前期过程中,笔者阅读了大量与武术散打有关的文献、著作及教材。其中著作包括:国家体育总局主编的《中国武术研究散打专辑》、邱丕相教授等主编的《中国武术教程(上、下)》、马学智主编的《散手》等,文献包括: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等数据库检索并查阅许多与本文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和硕士论文,并以此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

2.2.2 访谈法

主要是运用专家访谈法、电话访谈,就新规则下散打运动员技术犯规的情况分别对武术散打相关教授、教师,以及散打队教练进行了访问。根据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技术犯规的产生原因等问题,并询问解决方法。

2.2.3 录像分析法

以第十一届武术散打比赛决赛录像,制作成光盘,运用暴风影音和迅雷播放器软件对比赛录像进行快放、慢放、定位观察。并分别对全运会决赛男子组比赛录像进行相关技术数据统计(在做录像统计时,以下情况不做统计:第一,比赛中,场上裁判挡住时或因录像原因,看不清楚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第二,一场中未打满两局或者三局的比赛不在范围之内)。

2.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对影像分析时所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并导入Excel软件,分析其组合动作的运用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严谨的数字化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组合动作的概念研究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高度抽象化总结,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要从认识概念开始。因为,概念明确,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只有概念明确,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虽然“组合动作”以被散打界作为公认的名词,并在训练过程中切实使用着,但对其概念中的内涵和外延却是众说纷纭。

通过查阅文献和专著,笔者对前人所定义的“散打组合动作”概念做以梳理。从中发现,不同学者对该定义的界定皆认为:组合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动作构成,而且应是连续性的动作。但对于这些组合动作的创编原则持有不同意见。例如,相虎生认为,动作组合是按照一定的技击规律,结合实战和人体生理特点,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技击动作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既定的战术目的的散手技术[2]。蔡瑞广则坚持,组合动作是把散手运动中各种不同拳法、腿法、摔法的技击动作自然而巧妙的搭配起来,可连续或多次击打的复合技术形式[3]。而《散打教练员训练指导教材》一书的表述为,组合动作是把不同的攻防技术串编起来运用,这种串编必须是建立在正确掌握单个技术动作的基础之上[4]。

最后,笔者比较认同王乃虎的观点,认为:散打组合动作是按照散打的技击规律、人体运动特点,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个动作,有机的连贯搭配,组成一个具有实战目的的动作群[5]。

3.2 散打运动中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本研究以第十一届武术散打比赛决赛录像,制作成光盘,运用暴风影音和迅雷播放器软件对比赛录像进行快放、慢放、定位观察,来分析组合动作在散打比赛中的运用现状。

在本研究中依据构成组合动作的单个动作的数量不同,把组合动作分为不同次数的组合,具体分组为:2次组合、3次组合、4次和4次以上组合,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构成组合的单个动作(步法、进攻动作、防守动作、假动作)的名称和顺序的不同,对不同次数的组合进一步具体分类。成功的判定依据为:一个组合中所有单个动作的累计得分不为零时,即判定该组合为成功组合,其中纯防守的组合动作(组合中所有单动作都是防守动作、步法或假动作)中所有单个动作的累计得分为零时,即判定该组合为成功组合。[6]

3.2.1 单个动作的运用现状通过表1 的数据可知:在单个动作的运用中,摔法和腿法的腿法的运用率最高,而摔法的成功率最高。其中鞭腿的运用率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鞭腿属于曲线型腿法,主要用于从侧面攻击,可攻击对手的上、中、下三盘,具有出腿快、隐蔽性强、杀伤力大、灵活性好等优点,从而使用率较高;摔法的得分率最高,但

表1 单个动作的运用现状

是接腿摔的使用率远低于近身摔,分析其原因得出:接腿摔和近身摔的技术要求不同,接腿摔技术需要的是技术和巧劲,是对对

方出腿预判的准确性、角度、距离感等的灵活运用,而近身摔更

多的是力量的较量。而拳法无论是在使用次数还是成功率都是中等,这说明单个的拳法已经很难得分。

3.2.2 二次数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表2 二次数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二次组合中包括攻防组合、防攻组合、步法进攻组合和防防组合,在各个组合中可以细分为不同组合。其中步法进攻组合中,垫步+前低鞭腿的运用次数最高,而垫步+前中踹的得分最高。因为在散打比赛中,对峙双方之间有一定距离,运动员双方为了保证自己具有安全距离的同时去攻击对方,就需要步法的调整和腿法的运用。在攻攻组合中,运用最多的,也是得分率最高的是腿法+拳法的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则是该组合中运用最多的。分析其原因为:比赛双方开始进攻时,一般都从中、远距离发起,从实战效果来看,腿的攻击距离较长,容易被作为首选的进攻方法,其次才是拳的进攻这就使得腿+拳进攻组合成了二次进攻类组合的主要运用形式。防防组合中运用最多的是非接触防+接触防守,其中前腿躲闪+防抱摔的使用频率最高而且具有高失分率。防防组合在所有组合中为高使用率,同时有很高的失分率。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当运动员遭到突然进攻时,如果不能及时作出正确的反应,必然先采取一些条件反射式的防御活动,达到避开被击中的目的。而这些防御动作中,以躲闪、后撤等动作居多。攻防组合动作中以腿法+接触防的运用频率最高,其中前低鞭腿+前腿躲闪和前低鞭腿+防抱摔的使用率为首。鉴于其高运用率和低失分率,运动员在训练时应有针对性练习,增加其在比赛时的运用率。

3.2.3 三次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表3 高频组合中各类组合动作的运用情况分析

对三次组合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步法+进攻+进攻组合、防守+进攻+防守组合、步法+进攻+防守组合、进攻+进攻+进攻组合、防守+防守+防守组合等十多种组合。作者在此对步法+进攻+进攻组合、防守+进攻+防守组合、步法+进攻+防守组合、进攻+进攻+进攻组合、防守+防守+防守组合等典型组合做出分析。

结果如表3所示,并发现:步法+进攻+防守组合的运用率最高,但是得分率却最低,其中运用最频繁的为进步+后手冲拳+防抱摔。而成功率最高的则是步法+进攻+进攻组合,其中得分最高的为垫步+前低鞭腿+后手冲拳。而攻攻攻组合和防防防组合虽然运用率比较低,但是具有较高的得分率。依据统计结果,建议对三次组合动作进行针对性训练,强化容易得分的组合动作,提高其在比赛中的运用次数,同时对于不易得分但又具有高运用率的组合动作进行科学分析,并加以完善。例如:对进步+后手冲拳+夹颈摔组合、进步+后手冲拳+抱腰摔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夹颈摔组合等的强化训练,从而使得这些组合保持较高的运用率和得分率。

3.2.4 四次及以上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四次及以上组合动作的分类更加繁多,因此没有一一列举,而是抽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组合进行分析。表4中所列举的为运用频率最高的组合以及得分率排名前三的组合,由于其他组合较多,故累计运用率为61%,但其平均运用率仅有8%。

表4 四次及以上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

由表4可知,在四次及以上的组合中,成功率较高组合的运用率甚至不及平均运用水平,而运用次数较高的组合则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成功得分。例如:垫步+前低鞭腿+包抄腿防+抱腿摔组合具有较高的运用频数,但是得分情况不堪理想。由此可知,训练员和教练员缺乏对于组合动作中的高频组合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同时,高频组合的整体运用率和得分率都比较低,在整个组合动作中所占比重较小。

3.2.5 各种组合动作的运用比较

表5 各种组合动作的运用比较

基于本次比赛,作者对每个组合在整个比赛的运用情况及彼此组合之间作出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二次组的运用频率最高,但得分率最高的为三次组合,随着散打技术的成熟,单个动作虽然有较高的运用频数,但已不容易得分,反而成了失分的重要因素。因此,运动员和教练员在以后的训练过程中,应重点强化组合动作的练习,提高高得分率组合在比赛中的运用频率。

例如,对于运用频率较高的垫步+低鞭腿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前腿躲闪+防抱摔组合、前低鞭腿+前腿躲闪组合及垫步+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等,重点分析其得分要素,提高其得分率。而对于得分率较高的垫步+前中踹组合、垫步+前低鞭腿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进步+后手冲拳+夹颈摔/抱腰摔组合及前腿躲闪+前手掼拳+夹颈摔组合等,应当最其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提高他们在比赛中的运用频率。

3.3 散打运动中组合动作的训练要点

3.3.1 注重技术细节,强化技术环节

散打组合动作以单个技术动作为基础,没有娴熟的单个技术动作作为基石,很难创编出流畅、实用的组合动作。换句话说,即使教练员设计出再好的组合动作,如果运动员的单个技术动作不到位,或者对动作的细节没有把握,就很难发挥出组合动作的威力,更加不可能将其组合动作作为杀手锏,用以制胜对方。散打比赛的时间比较紧蹙,运动员每个组合动作所需要的时间、速度、力量、顺序、方向以及身体角度等多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动作细节出现失误,都将影响该组合动作的有效性。就像黄建所说:教练员要善于抓住细节,注意被人忽视的现象或环节,才能培养出一流的运动员。因此,不管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都要注重技术细节,强化技术环节。

3.3.2 培养灵活应变能力,丰富攻防体系

散打组合动作的分类有很多,既可以根据组合次数划分为:二次组合、三次组合、四次组合等,又可以根据攻防含义划分为:攻—防组合、攻—攻组合、防—攻组合、攻—防—攻组合等。

依据笔者对散打组合动作在比赛中运用现状的分析可知,二次组合被运用的次数最多,而得分率比较高的除了二次组合外,四次以上的组合得分率也比较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二次组合主要考验运动员对对方二次进攻的应变能力,而多次组合重点强调了运动员对“虚假”动作的判断。二者有一个共性,即为:组合动作中势必有“虚假”动作,即为“示形”能力,用以迷惑对手的判断,为己方战略意图的实施创造条件。散打的部分组合动作目的就在于将战术运用其中,或虚实相间,以逼真的虚假进攻掩盖自己的真正意图,或故露破绽,“引蛇出洞”,从而为己方技术的实施创造条件。

3.3.3 重视模拟实战,增加实战经验

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是为了在重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即: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比赛而准备。然而训练和比赛之间依然有很大的区别,通过数理统计法可知,日常训练的散打组合动作和比赛中运动员实际运用的组合动作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比赛中所运用的组合动作的类型远多于训练中所练习的组合动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比赛中有太多的不定因素,运动员针对不同的对手、外界因素而随机应变,形成了众多的应急组合。

美国著名运动心理学家、美国人体运动和体育教育学会前主席雷纳·马滕斯教授指出:“像比赛一样练习,你才更可能像练习一样比赛”[9],这句话强调了训练与比赛结合的重要性。虽然训练中的组合动作多是由教练员依据众多因素而创编的符合运动员自身特点的动作组合,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可以娴熟的运用在比赛中。但也容易套路化,从而趋于死板,并容易被对手了解自己的套路特点。只有多参加比赛,或者模拟比赛、加强实战性训练,才能使运动员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并从中优化并强化自己的组合动作。就像张力为所说:“散打运动员无论是学习运动技能,还是运用运动技能,都离不开发达的操作思维能力,而发达的操作思维能力又来源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10]。因此,重视模拟实战,增加实战经验在训练过程中至关重要。

4 结论

散打组合动作作为散打比赛中重要的得分点,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出发,都应获得教练员和运动员较多的关注。然而关于散打组合动作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系统。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以散打组合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作出梳理。

通过影像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散打运动中组合动作的运用现状做以分析,发现单个动作的运用已成为失分点而非得分点,而二次组合动作和三次组合动作成为了比赛的重要看点和得分点。其中,频率较高的有垫步+低鞭腿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前腿躲闪+防抱摔组合、前低鞭腿+前腿躲闪组合及垫步+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等;得分率较高的有垫步+前中踹组合、垫步+前低鞭腿组合、前低鞭腿+后手冲拳组合、进步+后手冲拳+夹颈摔/抱腰摔组合及前腿躲闪+前手掼拳+夹颈摔组合等。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一下三点散打运动中组合动作的训练要点:注重技术细节,强化技术环节;培养灵活应变能力,丰富攻防体系;重视模拟实战,增加实战经验。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57-258.

[2]相虎生.散手组合动作设计浅析[J].搏击,2007(11):41.

[3]蔡瑞广.散手组合技法训练及应用[J].搏击,2005(5):52.

[4]张山,江百龙,曾于久,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武术散手)[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27.

[5]王乃虎,张文利.“散打组合动作”的概念和分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35.

[6]张文利,朱瑞琪.竞技武术散打组合动作运用的现状[J].体育学刊,2005(9):63-64.

[7]铁斐祎,郭玉成,毛爱华.新规则下我国青少年男子散打运动员技术用于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12(4):78.

[8]毛爱华.散打运动员特长技术培养的原则及训练重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6):75-76.

[9]雷纳·马滕斯著.执教成功之道[M].钟秉枢,译.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9.

[10]黄希庭,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8.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Movements in Wushu Sanda

Wang Yiyu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The article use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and other methods, chooses the combined movements of free combat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nd combs the concept.Through video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paper classifies the application of single action and combined movements,compares them and finds out that single action in Sanda has become a losing point rather than scoring point,while double combined movements and triple combined movements has become the watching and scoring points.On this basis,three training key points in free combat are generalized:focusing on technical details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chnical aspects;training flexible capacity and enrich attack and defense system;paying attention to simulate actual combat and increase the actual combat experience.

free combat combined movement current situation training key point

G85

A

1004—5643(2015)09—0061—04

王怡元(199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教育。

猜你喜欢
步法武术运动员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武术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学书五步法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