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历史渊源与发展研究

2015-12-16 02:12郭会丽
武术研究 2015年9期
关键词:沂水县昆仑回族

郭会丽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307)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历史渊源与发展研究

郭会丽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30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进行探究,为推动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服务。

山东省回族昆仑派武术历史渊源发展研究

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把回族昆仑派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流派,《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版)和《山东省志:体育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中均有对回族昆仑派武术的记载。据张洪涛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体育史》第252页记述“枣庄市武术有少林派、六合八极、昆仑派、武当派四个拳种,尤以少林派较为盛行;1851年拳师金武(外号“金丝猴”)在台儿庄设场授徒,传授昆仑派、回民拳法和杜女棍”。建国以来,但回族昆仑派武术只闻其名,未见其运动形式与具体内容,在山东省及全国武术比赛中也均未见其踪迹。

2013年7月28日临沂市沂水县派出一支武术代表队参加在山东省梁山县举办的“全国少林民间武术争霸赛”,他们不同寻常的拳术和器械表演,引起了总裁判长李成银教授的高度关注。赛后,李成银教授找到并询问该代表队的教练沙洪江,沙老师讲演练的是“水火查拳”,由于时间紧张未做深入探究。但李成银教授认为,依据其运动形式和特点,这并不是查拳拳种系列内容。2013年10月5日在山东省安丘县举办的第五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展演大会上,沂水县又派队参加,总裁判长李成银教授再一次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并再次追问“你们演练的拳术和器械,到底叫什么名称”,并和他们做了较为深入的交流。据沙老师讲他们演练的武术套路是上辈传下来的,由于口授身传时间久远,他们也说不清楚所演练的武术是什么名称了,由于拳谱中使用了“水火理论”,所以他们就把它叫做“水火查拳”。这引起了李成银教授的极大兴趣,为了弄清楚这一不同寻常的武术套路渊源,2014年1月5日李教授邀请该代表队的拳师们来到山东师范大学,和武术硕士研究生、武术教师、专家进行了技术交流和理论研讨,经过深入研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确实不属于回族查拳系列,依据运动风格和特点,依据口述身传的拳谱拳理的蛛丝马迹,以及山东传统武术发展历史遗迹,初步认为,有可能是近代和民国时期流传在山东地域的、与回族查拳门、潭腿门并列的回族昆仑派拳术。2014年2月25日李成银教授带领我们一行五人,又前往沂水进行实地考察,当地体育局和文化局高度重视,在工作上予以全力支持与配合。实地考察期间,专家学者查阅当地文化馆的相关藏书文献进行求证,并与民间武术拳师再次展开现场技术交流讨论,对民间拳师所习练的、现存的拳术和器械套路进行了录像、录音,边演练,边对该拳术的技术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现场文字整理。在此基础上,经专家学者研究确定,一致认为:此“水火查拳”就是濒危失传的,曾在山东临清、济南一带流传过的“昆仑派武术”,历史上也称“临清派武术”,临沂市文化局依据专家意见,作出了将原沂水县申报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水火查拳”项目,更名为“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决定,并已经临沂市政府批准,2015年5月,由临沂市文化局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向山东省文化厅做了备案。

1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历史渊源与代表性传人

据沙洪江老师保存的手抄本“昆仑派武术拳谱”记述:昆仑派武术是以昆仑大师命名的拳术,昆仑大师系五代后周大将,周世宗驾崩时在外统兵,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后,昆仑大师明了时局,为大义而适时归隐于古临清龙潭村龙潭寺(现地域划归河北省管辖),结合医术和武术创立临清派系武术,并将其传授村民与僧众,名列宋太祖十八家之首。而昆仑派武术是昆仑大师一生所习练武术锤炼的精髓,一般不轻易传人,只传授给磕头拜师的入门弟子,得真传者有龙潭寺僧人,也有寺院周围视习武为“圣行”,崇尚武勇的回族村民,这样的传承一直到清朝中叶。“清廷为稳固江山,严禁民间习武,并发表《禁武令》。因习武的僧人支持‘反清复明’,所以受到清政府的围剿。清军围剿龙潭寺,杀死僧众二百余口,并焚毁了寺院。据有关文献史料记载,逃出清兵劫难的僧人不过五、六十人,他们分散于全国各地,部分弟子隐入皇宫大内,此拳种才得以保存。”(引自:http://tieba. baidu.com/p/1062884766)

据《山东体育史》、《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等文献记载,在济南较早传承昆仑派武术的有“金三把式”金永惠和“西洋鞭马武”马升平等人。

金永惠(1820—1896)济南人,回族武术名家,自幼跟随于凤林习武,因在家排行老三,外号“金三把式”,是在山东省回族内较早传授昆仑派武术的传播者之一,据李成银撰写的《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记载:金永惠“年轻时外出,在北京、河北燕山一带开设了个拥有几十名镖师的‘穆光镖行’,闯荡江湖多年,名震江南塞北。干保镖这一行,挣的是刀头上的钱,几十年下来,黑白两道结下了不少生死冤家。为了逃避冤家寻仇,他躲回自己的故乡——山东济南,进了清真南大寺,当了个寺师父。”晚年执教儿孙门徒,济南的知名拳师金玉田(1845—1918)、马云章(1852—1915)、赛鹤鸿(1842—1916),均出自门下,并成为昆仑派武术的继承人,其中金玉田是金永惠的儿子,人称“小金三把式”。

赛鹤鸿(1842—1916)武术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习武,师从金永惠习昆仑派拳械,擅长查拳、炮拳,精于散手技击、马术骑射,人称“英雄大架”。1900年左右曾组织领导长清县、历城县义和团运动,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首,得其技艺者有陈保平、穆华亭、范兆祥、法镜轩、马金镖、王兆亭、杨宝庆等。

白致俊(1844—1918)号子敬,武术名师,回族,山东济南人,师从金永惠习昆仑派拳械。擅长查拳、滑拳、弹腿、串拳、埋伏拳等拳械。精于技击、散手和暗器用法,外号“西域大侠”“神射大侠”,尤精于轻功,有“七页小瓦过湛江”之说。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创办“西书房拳场”传授技艺。得其技艺者赵春岭、穆华亭、法镜轩、左双壁、于振声、刘保庭等。后将拳场交予爱徒王兆亭、王兆林等传授技艺。

金玉田(1845-1918),号称“小金三把式”,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是昆仑派继承人,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随父“金三把式”金永惠习武,擅长查拳、滑拳等拳械,尤精于气功、点穴等内家拳术。多年执教于济南西关拳房,得其技艺者王兆亭、于振声、马金镖等名家。

马升平(1849—1921),号马武,武术名家。回族,山东临清人。自幼习武,青年时技艺精湛,擅长“杆子鞭”(亦称“钓鱼鞭”),外号“西洋鞭马武”。后参加义和团运动,由山东一直打到天津卫,义和团运动失败后,隐姓埋名,避居济南清真南大寺,伪装成聋哑人在寺内做杂役多年。清朝灭亡后,吐露真情,展露技艺,并在济南西关回族拳房传艺,为济南“杆子鞭”“鱼翅拐”的传人。马老归真后,武术界的生前好友与学生,将他安葬在济南南郊的马鞍山上,和济南历代巴巴老人长眠于地下,并立碑树传。现在碑文上清楚的写着“武术专家,马升平先生之墓,中华民国十年立”。

马云章(1852—1915),是济南回族中赞传的“四大名师”之一,昆仑派继承人,回族,山东济南人。随师金永惠、信虎臣习武,擅长查拳、滑拳、串拳、埋伏拳、罗汉拳等拳械,尤精于大枪、棍术等。多年执教于济南西关拳房。得其技艺者陈保平、王兆亭、于振声、马金镖等名家。

据《莒县县志》记载,在山东沂水县较早传承昆仑派武术的有萧羲之、米成歧等人。

萧羲之(1880-1976),字兰亭,山东沂水县南乡大成庄村(今沂南县界湖镇大成庄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外祖父家境尚好,出资供其读书,并研《古兰经》,闲暇时于1886年—1889年学习家传教门弹腿,1890年—1895年随族人(族人指回族人)沙某习哪吒枪、汤瓶七式、六角式、查钩。1896年—1899年随郯城县马头镇人王顺山习查拳、大刀等。1900年—1903年入少林寺随少林武僧寂勤(1855年—1949年)学习少林虎拳,1904年—1906年拜冠县查拳大师杨鸿修为师学习查拳,1907年—1909年在河北某镖局任镖师。萧羲之老师自1910年起在山东沂水大成庄传授,1922年在沂水县城,1925年在莒县授拳,1929年在郯城县马头开设国术馆长达七年之久。1930年创立郯城国术社。学成者主要有郯城县马头镇人周朝增(1914-1997)、马宗德(已故)、赵德业、刘洪振、彭雷清、刘金海、刘汉亭(1922—),以及沂水县彭玉存(1896-1983)、沙贵贤、赵长庆等人,其中,1930年,沂水县赵长庆参加省国术比赛获奖,奖青钢剑一把,上刻:“韩复渠奖”字样。1933年7月12日—15日(中华民国22年)周朝增参加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国术比赛,当时共有1039名运动员参加了本次比赛,周朝增为768号(有当年比赛照片为证)。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烽火燃遍中国,1937年12月,国民党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张里元在临沂成立武术大刀队,聘请萧羲之为总教官,国术队共有90多人,仅沂水县国术社就有回族青年近二十人参加。日寇铁蹄踏进临沂,萧羲之率武术队与守城驻军同日寇展开浴血奋战,为张部安全撤出临沂做出贡献。据传,后来萧老师率众弟子(其中包括沂水县上流庄村的查拳回民弟子)投奔到八路军马本斋的回民支队进行抗日。另据1998年版《莒县县志》记载:“抗日战争期间,在一次日军进攻沂蒙山区的行动中,三名日本士兵持枪要挟萧羲之老师,萧老师用闪电式的动作击中了三名日兵的要害,三名日兵当场毙命。”这段史实就发生在沂水县马站镇,当时,萧老师负责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沂河回民支队搜集日寇驻军的枪支弹药、人数情报。因此,萧老师在沂蒙山区有着“萧大侠”之美称。1943年汉奸赵某在郯城县搞迫害活动被周朝增当场堵住制止,赵某不服,预置周朝增于死地,周朝增奋起还击并用穿心捶击中汉奸赵某的要害,赵深感体力不支放弃了破坏活动,回去三日后毙命。自此,周朝增在鲁南苏北地区有了“快手周”之美称。建国前夕,近七十高龄的萧先生被莒县回民请到莒县做阿訇,住在南关清真寺内辛勤供职,并在清真寺内收徒传艺,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1956年至1964年,在省、地区历年的武术比赛中,地县代表队大多以萧先生领队,他的弟子也多在比赛中获奖。1976年8月萧先生去世,亲授门徒不计数,四代再传弟子过万人。为弘扬中华武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米成歧(1883-1977),山东济南府米家老寨人,幼时学艺于济南府西关拳房,历经金玉田、马云章、马升平三大名师教诲,中年辗转至沂水清真寺做阿訇。据1998年版《沂水县志》记载,时值清朝末年时局动荡,沂水商贩为保护财产联合成立了沂水县商会,并共同出资聘请武艺高强的人作为商会的保镖。米成歧是于1923年被沂水商会请去给保镖教拳的,米成歧晚年将一生所学,溶汇贯通,把水火汽尘四象理论纳于昆仑派武学,丰富了昆仑派武术的内容。他是将昆仑派武术从济南传至沂水县,并于沂水传承开来的重要人物。

据《沂水县志》及政协文史资料记述,昆仑武术是从1879年开始传入临沂市沂水县(沂州府沂水县)的,当时正值清末,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败,加上沂河决堤泛滥,沂水山岳众多,土匪乱军如麻,大股土匪有万人之多,有的有枪有炮,造成沂蒙大地民不聊生,社会秩序极为混乱,直到民国初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渠曾调遣部队并由空军的飞机配合进行剿匪。老百姓为了保卫家乡,维持、安定社会秩序,沂水县清真寺聘请沂水县南乡大成庄村(现沂南县界湖镇大成庄村)董、沙两位拳师来沂水县县城教授武术,习武学生二百余人,使武术在沂水大地生根发芽。在此基础上,据1998年版《沂水县志》记载:“1922年春,大成庄(今属沂南县)拳师肖希芝(回族,应为萧羲之——申报者注)被沂水县商会请来教拳。1928年,县清真寺国术社建立,社长米成歧,副社长萧羲之阿訇、沙文祥,社址在清真寺院内(在寺内传授查拳、潭腿、昆仑拳等拳术器械)。1930年学员增至六、七十人。1938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沂城,国术社解体”。

武术社培养的一大批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队伍——八路军山东纵队沂河支队、八路军山东纵队沂蒙回民支队、沂水县抗日志愿队、沂水县独立营、沂水县抗敌自卫军等。其中,八路军山东纵队沂蒙回民支队是于1938年7月,由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民运部派科长李敬渔(回民)在沂水县柳枝峪清真寺建立的,初期有成员20余人,基本都是国术社弟子,这是原临沂地区十三个县中第一支回民抗日队伍。后来,该队伍逐渐扩大,编为回民连。1939年2月,回民连编为八路军山东纵司令部直属警卫连,曾在八路军山东纵队沂蒙织女洞兵工厂担任警卫工作(位于今淄博市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大贤山东北麓迎仙观王灵观一带,当年专门生产枪托、手榴弹柄、弹药箱等),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贡献。

沂水县当地著名拳师沙贵贤,自幼拜师于米成歧,是其大弟子,尽得其拳意。因文革等历史原因直到1973年才开始秘密教授其孙儿沙洪江先生,也即是现昆仑派武术的传承人,他系统的学习了昆仑派武术,并尽得真传。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武术工作。1983年3月,沂水县体委召开沂水县武术工作会议,通过了县武术协会章程,批准了13名武术拳师。对全县的武术套路拳械进行了挖掘整理,共挖掘整理套路123套,武术书目25种,并对石篮、春秋大刀、钩、圈等武术器械进行了实物拍照和登记,由于昆仑派武术传人受封建保守思想影响,该拳在挖掘整理工作中被疏漏,但一直在民间和沙家有师传与家传活动。

2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传承谱系(见表1)

表1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传承谱系

3 昆仑派武术的基本技术体系

昆仑派武术的基本技术体系包括基本功、徒手和器械套路、功法、实战技法、昆仑派武术伤科、昆仑派武术功法、昆仑派武术的练拳论等内容。

4 昆仑派武术的拳谚理论实战探析

散落在沂水县民间的昆仑派武术谚语,具有与其他传统武术不同的特征,如:

进如灵蛇,退如弓猫;动如虎扑,转如猿猴。

分析如下:

(1)发现捕食对象时,先进行仔细观察。如实战中的眼力探敌。

(2)确定进攻时机,确定薄弱环节,确定进攻路线。如实战中,把握对手呼吸间隙神情松懈时,进行精确打击。

(3)如灵蛇行草一般,不出声的悄悄抵近。如实战中,沾手引旋,使对手在不经意中,危险逼近。

(4)弓身突然发动袭击,惊敌和奔跑的速度,是捕食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如实战中,旋截惊崩,让对手在惊忙之中遭受重创。

(5)在接近对手时,躬身蹬地,纵身一扑,借助惯性,自上而下,扑到对手的同时,咬住猎物的咽喉,令其窒息死亡。如实战中,借助蹬地反弹,前冲攻击,重手伤敌,一举成功。

5 昆仑派武术的实战要论

昆仑派武术的的实战,必须顺天时,懂地利,明人事。有诗:虚一实二惊雷炸,连环齐击五路打;切入中门重手下,闪崩空进行天涯。与人交手,形势千变万化,要想百战不怡,必须知彼知已,并有观天察地明人事之法则。

(1)顺天时。如果逆光顺风,临敌时,须抢占上风口,背对光源,充分利用风力、风速和尘土飞扬对敌眼神的扰乱,或者光线的明暗反差对敌眼神的错觉,瞬间发起攻击,借助外力,锐不可挡,一举破敌;如果雷雨雪雾,临敌时,莫占高处,要低处迎敌,稳踏地面,降低重心,借雷电天气之声势,发力重击,擒拿锁扣,挫骨伤敌,贴身近战,步步为营,以短打长,不失重心。

(2)懂地利。遇敌时须冷静观察,所处地势、地貌一一详记在心,进攻退防,闪击防袭,做到心中有数,学会随时随地有效地利用身边之物,用于制敌防守,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明人事。与人交手,必须做到以理服人,师出有名,势气足,则理气盛,才能速战速决,对峙时须以神气破敌,灭敌意于无形,使对手在眼力之下,感到无处藏身,进退不安,从而做到八面威风,令敌胆寒的境界,使对手不战而屈,这才是习武者的最高追求。

6 昆仑派武术的势力篇

(1)得势篇。面对对手,一招抢先,占先机为得势。拳谚:“虚一实二惊雷炸,连环齐击五路打”,得势不让人,放手一搏,如急风暴雨,上下左右中,立体攻击,连环进招,如快马加鞭,惊雷炸崩,一鼓作气,重创对手,不给对手以喘息的机会,令敌胆寒心惊,导致防守不利,一败涂地。

(2)失势篇。两人相争,稍有懈怠,料敌失误,即先失一手,此时更须沉着冷静,利用“闪崩空进”,打防一体,引化截旋,以短打长,顺势转换,迎打实力刚点,顺打实力虚点,截其发力中段,促使对手攻势放缓,稳固反击,待其气势尽时,才能板回劣势。

总之,“诱敌诈败,不偏不贪;声东击西,上下合一”是习武之道的心理战术,更是实战的用兵之道,它与诡道相溶,是制敌的法则。为此,一些武术名家用阵法、兵法论拳,有以十大阵法论拳,有以三十六计论拳。所以,作为成功的习武者,只有顺天时,懂地利,明人事,经过江湖历练,才能修养心性,悟得拳道。附交手歌诀一套:

得势力猛进中堂,打实截中令敌伤;

力弱失势绕偏旁,以巧打拙攻是防;

心到眼到拳脚到,心中无招拳势高;

长啸惊敌身如魅,周身合一无对招。

7 结论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始传于山东境内,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郁,是一个源流有序,拳理清晰,拳法技术体系完整的拳种。昆仑派武术的基本技术体系包括基本功、徒手和器械套路、功法、实战技法、昆仑派武术伤科、昆仑派武术功法、昆仑派武术的练拳论等内容。

山东回族昆仑派武术的发现,丰富了山东传统武术的内涵,极具时代价值,对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另外,我们所研究的是山东省回族昆仑派武术由济南传入沂水的发展脉络,至于昆仑派武术是由何人从临清龙潭寺传入济南的,由于文献资料所限,尚无据可考,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进行深入挖掘研究的问题之一。

[1]李成银.齐鲁武术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3]李成银.山东传统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洪涛.山东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山东省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山东省志体育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6]昌沧,周荔裳.中国武术人名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7]山东省临清市志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临清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

[8]屈武.中央国术馆史[M].黄山:黄山出版社,1996.

[9]山东省聊城地方史志编撰委员会.聊城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9.

[10]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11]根据沙洪江等老拳师口述整理.

[12]李成银.源远流长的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李成银.武术套路的起源与发生发展诌论武术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Kunlun Wushu in Hui National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Guo Huili
(Ji'na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307, China)

With literature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 method, we studied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Kunlun Wushu in Hui nationality,Shandong,in order to promote and develop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Wushu.

Shandong province Hui nationality Kunlun Wushu historical origin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5)09—0039—04

郭会丽(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沂水县昆仑回族
我在南昌 你在哪
昆仑润滑油
跨越昆仑
浅析沂水油顶产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昆仑
山东省沂水县东土沟钛铁矿矿床成因浅析
多措并举依法履职 不断提高档案依法行政水平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山东省沂水县电子商务环境下粮食物流发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