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唯意志论对哈代《无名的裘德》的影响

2015-12-17 15:41孙蓬蓬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裘德艾拉基督

孙蓬蓬(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叔本华唯意志论对哈代《无名的裘德》的影响

孙蓬蓬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意识的增强产生了重要影响。哈代对裘德、淑和艾拉白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深受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而意志又具有悲剧性,所以人生是痛苦的。哈代小说创作后期,由于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裘德、淑和小时光老人悲剧形象的刻画。

《无名的裘德》;哈代;叔本华;唯意志论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他的“维塞克斯”小说中悲剧色彩最强的一部。由于小说中非传统的理念,在它1895年出版时闹得满城风雨,使其遭到猛烈的谴责和抨击,一位主教甚至在公开场合把书烧掉。哈代是一位跨世纪作家,该书的背景设置在英国维多利亚后期,这一时期是英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大批新的学术思想,出现了多种哲学思潮共存的现象。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习俗、宗教和道德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886年,哈代接触到了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又阅读了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叔本华看来,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就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这种生命冲动和欲求是非理性的,周而复始,不断出现,且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而且意志本身又具有悲剧性。所以,由于受叔本华唯意志论中的悲观主义的影响,在哈代后期作品《无名的裘德》中,人物性格的生命悲剧意识进一步加强,悲观主义更趋严重。

一、唯意志论对哈代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一)对裘德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生命冲动和欲望,但同时意志又是一种冲力,一种永无止境的创造力。叔本华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叔,427)一方面,意志这种原创性的力一直支撑着裘德对基督堂的向往和对大学的憧憬。自裘德小时候从费乐生那儿得知基督堂后,就开始对基督堂充满幻想,四处向人打听基督堂的情况。每当他得闲时,他就偷偷溜去遥望基督寺的光辉,并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到那儿学习。为了得到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文法书,裘德竟然相信江湖郎中韦伯的话。后来,他从小学老师那儿得到了文法书,但是让他失望的是这些书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然而,这种失望反而促使他对心中的基督堂的博大精深更加崇敬。所以,他刻苦学习各种知识,甚至在路上一边驾车一边看书。有一天在回家路上,他竟然跪在路边土堆上诵读异教徒文学。后来,他反思后,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基督徒,怎么能做出如此荒诞的行为。现在的裘德已经具备了阅读一般拉丁文古典作品的能力了,并幻想着基督堂总会有一所大学向他敞开大门。然而,艾拉白拉的出现,使裘德内心的情欲暂时超过了他对基督堂的向往,偏离了他的努力目标。在艾拉白拉的引诱和欺骗下,为了名誉,裘德和艾拉白拉结了婚。尽管裘德的姑婆劝他说:“福来家的人生来就不是成家的料:凡成过家的压根儿没过过好日子。”(洗,56)他们结婚后,当裘德发现艾拉白拉的假发辫,人工酒窝以及在酒吧做过女招待的事实后,他对这些感到恶心。由于杀猪这件事,裘德和艾拉白拉大吵了一架,艾拉白拉甚至把裘德心爱的书扔在地上,用脚踢来踢去。然而裘德则借酒消愁,沉迷于酒精的麻痹之中。后来,艾拉白拉抛弃了裘德,决定去澳大利亚,使他们的不幸婚姻暂时告一段落。正是由于他和艾拉白拉婚姻的失败,使他得以继续追寻他的梦想。

来到基督堂后,他发现夜灯下的基督堂形态完美、合乎理想并且充满同情。然而,白天的基督堂却神情倨傲,自命不凡,与夜晚的基督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反映了梦与现实的差距,但当时裘德并没有意识到。后来,他写信给基督堂学院的院长,希望得到帮助。但是,收到的回信却是:“……你似应谨守本业,一以贯之,则成功机会必不负苦心人,较另择高就裨益良多。”(洗,99)裘德对回信感到大为恼火,非常失望。与此同时,他在基督堂遇到了表妹淑并疯狂地爱上了她。所以,当裘德遭受打击后,他又开始借酒消愁,那天晚上他来到淑的住处,并向淑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接着,他就得知淑和费乐生已经订婚的消息。再后来,他又告诉淑他结过婚的事实,这两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淑下定决心嫁给费乐生。而且,淑还要求裘德,在她结婚那天当她的伴郎,这对裘德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折磨。然而,淑结婚后并不幸福,她对作为她丈夫的费乐生感到厌恶。而裘德姑婆的去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接着,淑决定离开费乐生和裘德在一起。在裘德进入大学的梦想破灭后,他曾寄希望于进教会当一个教区牧师。但是,由于淑在思想上是一个异教徒,所以在淑的影响下,他开始背弃他的宗教,“反正我以后再也不管我的教义或者我的宗教喽!”(洗,187)后来,裘德把他所有的神学和伦理学的书都付之一炬。但是,从后来裘德在农业展览会上做的基督堂模型和庙会上做的基督堂糕,可以看出裘德并没有完全放下基督堂。当裘德决定重返基督堂的时候,他故意选在周年纪念日那一天返回基督堂,甚至不顾淑的劝说,冒着大雨观看游行队伍。所以,从裘德对基督堂的执着可以看出,意志作为一种原始动力是多么的强大。但是,同时裘德对基督堂对大学的向往又是盲目的,非理性的,他没有认识到,在那个以利己主义为宗教信仰的社会里,如果既没有钱,又没有社会关系和朋友,是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所以,裘德的求学梦以失败告终。而裘德的婚姻生活,随着三个孩子的死亡,淑在思想上开始与他背道而驰,淑认为是上帝在惩罚他们,并认为费乐生才是她的合法丈夫,转而投向费乐生的怀抱。裘德对生活陷入了绝望。当艾拉白拉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她又萌生了重新占有裘德的想法,用酒灌醉裘德诱使他第二次和她结婚。而当裘德患病快死的时候,她又开始在一个江湖医生的身上了打起了主意。裘德和艾拉白拉的婚姻使裘德的性欲得到满足,叔本华认为:“性器官比身体上任何其他外露的器官更是只服从意志而全不服从认识的。”(叔,452)所以,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处于青春期的裘德一时让情欲冲昏了头脑,而婚后当他的肉欲得到满足后,他开始感到厌倦。当他遇到淑后,他又产生了新的欲求,而意志本身又具有悲剧性,所以他和淑的婚姻同样是以悲剧结局。所以人的一生就是在欲求和挣扎中度过,而欲求是来自于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二)对淑和艾拉白拉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生命个体在欲望满足之前焦虑不安,充满冲动和欲念,而在欲望满足之后,随着好奇心、新鲜感、兴奋心理的逐渐消失,生命个体开始感到空虚和无聊。但新的欲望产生了,他又开始焦虑不安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满足后,又开始感到人生的空虚和生活的无聊。正是由于生命个体对意志自由的不懈追求,使其人生充满痛苦和折磨。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形象,她对旧的传统习俗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虽然,淑是教会圣器店的一个工艺家和设计师,做的是神圣的宗教工作,但是在思想方面则是同宗教格格不入。她是一个有思想、向往自由和充满灵性的女性。她甚至比裘德读的书还多,而且她的思想见解也比裘德的深刻高明。她甚至重新编排了《圣经》,在她同裘德谈论《圣经》时说:“你瞧,这真是把文学糟蹋到了万分了。我指的是每章前面的提要,都把那些热情诗歌的真实意义给歪曲了。”淑的见解都是怀疑宗教的,否定宗教的,反对宗教的。她的看法中不仅包含着深奥的哲理,也包含有可贵的真理,以及她对宗教束缚人们思想的批判,流露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淑的行为同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她不仅是一个怀疑论者和异教神论者,而且是一个反叛者,她在回家途中购买维纳斯和阿波罗神像,说明了她根深蒂固的异教思想。她同一个基督堂大学生的交往体现了她对宗教信条的蔑视。她因为在师范学院受到处罚而在夜晚渡河逃离寄宿学校,以及后来被学校开除,说明了她对宗教压迫的反抗。她天真纯洁,不拘世俗,是一个勇于反抗社会习俗的现代女性典型。她结婚后,由于不能接受费乐生作为她的丈夫以及对他感到莫名的恶心,她竟然不顾生命安全跳楼逃离费乐生。后来,她请求费乐生让她离开,而费乐生却答应了她的请求。当她和裘德在一起后,只因为她厌恶婚礼对纯粹爱情的亵渎而拒绝进行那最简单不过的结婚仪式,最后迫于社会压力他们决定去往教堂,但因为不可遏制的恶心她终究无法做到,而当裘德放弃结婚的坚持的时候,她的欢乐简直是不可理喻的,这表明了她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而不是故作姿态。孩子的死亡对淑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她认为这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这时淑已完全变成另一个人,非常拘泥于传统守旧的东西,回归到宗教的怀抱,她以前热情、乐观、开放的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她认为费乐生才是她合法的丈夫,她决定重新回到费乐生身边。即使当费乐生亲吻她时,她脸上立刻冒出极为厌恶的表情,但是她咬紧牙关,一声没吭。她在宗教的祭坛上折磨自己,惩罚自己,牺牲自己,企图以此而求得平静。但是,宗教并没有给她带来平静,她仍然生活在痛苦之中。正如艾拉白拉在裘德死时所说:“她可以跪下来,对着她项圈上神圣的十字架起誓,说她心宁静了,说得嗓子哑了也行,可是那根本不是实话。打她离开他怀抱那天起,她心里绝对没宁静过。不到她跟他这会儿一样,她就永远休想心里宁静。”(洗,356)淑对个人生命意志自由的追寻,对宗教和传统的反抗,使她的一生在欲望和痛苦的边缘徘徊。淑对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不仅导致了裘德的悲剧,同时也导致了她个人的悲剧。正如叔本华认为:“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痛苦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欲望之不能满足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又会陷入空虚和孤寂之中,同样是痛苦的”。

艾拉白拉一出场就透露出她强烈的不可遏止的肉欲。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她欺骗裘德说她怀孕了,让裘德为了名誉跟她结婚。艾拉白拉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所以她故意佩戴假发辫以及假酒窝来吸引注意力。艾拉白拉是个注重实际的女人,结婚后她发现裘德不能给予她所想要的生活,她毅然决定抛弃裘德,甚至把裘德在婚礼那天送给她的礼物,一个带有裘德照片的相框都一块拍卖掉,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绝情的一个人。所以,她后来便去了澳大利亚和另一个男人结婚。接着,艾拉白拉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把小时光老人丢给贫困潦倒的裘德。最后,她的第二任丈夫死后,她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裘德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江湖医生韦伯关系暧昧。所以,艾拉白拉一直处在肉欲和物质的支配下,在她的欲望得到满足后,她又开始焦虑不安,随之而来又产生新的欲望,往复循环。所以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

二、对哈代悲剧意识的影响

由于受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中意志悲剧性的影响,哈代的后期创作《无名的裘德》的悲剧意识明显加深。在意志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反过来又造成了意志的自我分裂、自我斗争的悲剧。所以,意志又具有悲剧性,并且悲剧性是意志的本质特征,意志通过同其自身的矛盾冲突,同其自身的分裂,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以及它所导致的悲剧。裘德从小好学,并渴望有一天能成为一个大学生。尽管他勤奋好学,大学的门却始终对他关闭着,与艾拉白拉的结合,暂时满足了他萌生的情欲,却使他感到厌倦和苦恼;他想做一名副牧师,却发现宗教充满虚伪和欺骗;他爱淑,与淑同居后却又不得不分开,最后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裘德从淑,他的理想的、有知识的女人那儿受到挫折;也从基督堂,他的同样闪闪发光的精神生活的理想那儿受到挫折。挫折是他一生经常碰到的情况。淑一开始对宗教持怀疑态度并蔑视社会习俗和基督教,然而,最后她自己却进入到基督教之中,反映了淑自身意志的矛盾和冲突。在淑身上,个人意志与现实环境的对立更加尖锐。她反抗现实环境中的一切束缚,最后却也以悲观绝望的妥协告终。因此,裘德、淑无一不诅咒生命的诞生。这种对生命生存状况的悲观无望,在裘德身上达到顶峰:“我绝不留恋这地狱似的可诅咒的地方了,凭我的灵魂说,我绝不留恋”,“愿生我的那一天和说怀了一个男孩的那一晚毁灭”。从裘德绝望的叫喊中,可看出哈代的生命悲剧意识有多深重。《无名的裘德》中小时光老人认为:“人发笑出自误解,正确看待,人间没有令人发笑的事。”(洗,240)由于对现实的悲观绝望,他选择了结束生命。小时光老人这一形象的设计也体现了叔本华的意志的悲剧性。在《无名的裘德》遭到批评界攻击时,哈代在1895年写给一位朋友的信中阐述了他对悲剧冲突的见解,认为悲剧基础在于“一个人想过的理想生活同他命中注定要过的悲惨生活之间的对立”。裘德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社会和环境无时不在阻碍他,反对他。他明知道理想无法实现,但他仍然执着地去追求,去奋斗。因此,他的失败就十分引人同情,他的精神也令人感到崇敬,他的死也就具有了悲剧性。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悲剧意识明显增强。

三、结论

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思想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其意志的悲剧性,对哈代在创作《无名的裘德》时的悲剧意识的增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叔本华这种悲观的人生哲学,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哈代在描写主人公裘德、淑的悲剧命运时,贯穿着这样一种悲剧意识,“一方面这些人物具有强烈的个人意志,另一方面这种个人意志又迫使他们自身走向悲剧”。他们一生在个体生命意志的驱使下,欲求、挣扎、反抗,“不在妥协中求生存,不在求生中被环境所同化”结果是在现实困境中陷入悲惨结局。叔本华认为,个体生命自身的存在不过是一场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生命的冲动和欲求。人的生命欲求受到阻抑不能满足,就会感到痛苦,即使得到暂时的满足,还会产生新的欲求,或是因为满足而感到厌倦和无聊。从对自由意志的追寻,到最后自由意志的毁灭,说明人的一生是痛苦,并不断上演着无数的悲剧。

[1]哈代.无名的裘德[M].洗凡,译.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4]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托玛斯·哈代小说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黄文前.意志及其解脱之路:叔本华哲学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黄丽双.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浅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5).

(责任编辑:王念选)

The Influence of Schopenhauer's Voluntarism on Thomas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SUN Pengpe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14000,China)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of voluntarism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homas Hardy's creation,espe⁃cially the shape of characters and the increase of tragic awareness in Jude the Obscure.Hardy's portrait of the characters and destinies about Jude,Sue and Arabella,is deeply influenced by Schopenhauer's philosophy.Scho⁃penhauer holds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is the will,and will is people's unstoppable impulses and desires,howev⁃er,will has tragical features,so life is painful.At the late period of Hardy's novel creation,due to the impact of Schopenhauer's tragic philosophy,the tragic consciousness of character's personality and destiny further enhanc⁃es,especially the tragical portrait of Jude,Sue and the Little Father Time.

Jude the Obscure;Thomas Hardy;Schopenhauer;voluntarism

I106.4

A

1673-2928(2015)03-0080-04

2014-12-03

孙蓬蓬(1989-),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裘德艾拉基督
浅析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
艾拉的任务
地点的政治:《无名的裘德》中的地点与人物内心世界
“新生儿版”基督诞生
一堵无情的墙
——《无名的裘德》中隐含的主题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请叫我艾拉
《基督与反基督三部曲》:展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宗教思想
论裘德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