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德

  • 英美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中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分析
    小说便是《无名的裘德》。作品全篇采用悲怆的笔调,以乡村青年裘德为对象,描写了他一生的悲剧。主人公裘德从小热爱学习与思考,想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获得提升与改变,但最后依然没有如愿进入大学。裘德不光十分聪明,长相也非常英俊,面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且保持独立人格,即便是僵化的世俗也给予藐视的态度。在《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中,与裘德有关的女性形象,如淑、阿拉贝娜,均具有双性同体特点。作者哈代在创作时,立足于男性视角,观察当时社会中的女性,在作品中展示最为真实的女性

    青年文学家 2022年33期2022-02-13

  • 裘德的无名之因
    、引 言《无名的裘德》是托马斯·哈代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同时这也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小说描述主人公孤儿裘德渴求知识,却求学无门的一生,他的灵魂伴侣也因子女死后离开了他,他最后因病去世。虽然小说中裘德与表妹的婚姻不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但是,哈代却对此表露出了他的同情,这使他招致当时许多评论家的抨击,当时的维克菲尔德的主教也公开表明他已经将此书烧毁,并且希望图书公司停止出版该书。从此之后,哈代转向写诗,这本小说也成为天鹅最后的绝唱。但是20世纪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3期2021-12-06

  • 《渺小一生》:纵然遍体鳞伤,也要长出翅膀
    友谊史诗。威廉、裘德、杰比、马尔科姆大学毕业后来到纽约,各自发展事业,四人之间的友谊也在生活与事业的跌宕起伏中经受种种拷问。尽管有过摩擦甚至是伤害,但理解、互助与友爱从未离场。四个年轻人的爱与痛、奔波与追寻、放逐与归来,浓缩成纯厚友情的画像。“我想友谊的唯一诀窍,就是找到比你更好的人不是更聪明、更酷的人,而是更善良、更慷慨,也更宽容的人然后为他们能教你的一切而感激他们。”四人中的威廉与裘德,非常恰切地阐释了这个友谊的经典定义。作者用很大篇幅讲述裘德坎坷悲伤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1期2021-12-03

  • 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交响曲 ——《无名的裘德》中的尼采式悲剧美学
    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JudetheObscure)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中的悲剧经典。哈代在原序中写到,小说要“把一个壮志不遂的悲惨身世,剀切沉痛地加以诠释”[1]2,作家笔下乡村青年裘德的悲剧命运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对于悲剧的阐释,即悲剧诞生于日神艺术与酒神艺术二者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终于产生了阿提卡(希腊)悲剧这种既是酒神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2]5。哈代赋予小说主人公裘德以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让其在梦与醉交织的世界中“追求人生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3-07

  •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0)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创作于1895年的作品,作品出版后,像《德伯家的苔丝》一样,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作家愤而转向诗歌创作。中外学者对《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进行了多种诠释,对裘德的分析相对较多,而对淑的性格分析相对不多, 学者们从女性主义、社会历史、精神分析等理论对淑的性格进行了分析,但尚未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对《无名的裘德》中淑所折射出的伦理问题做出更加深入的探讨。哈代在小说《无名的裘德》第一版序言中写道:“这部小说是一个普通人为成年男女们写的,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01-17

  • 哈代笔下的裘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容摘要:《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托马斯·哈代晚年的代表作,作品《无名的裘德》因为讲述的男女主角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导致哈代受到文坛的攻击。这是继他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之后的最后一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裘德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造成她这一人物的成因进行探究,从而找寻裘德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裘德 人物形象 现实意义 1895年《无名的裘德》出版,引起了当时文坛的轰动。由于小说的男女主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2021-01-03

  • 试比较分析《无名的裘德》与《远大前程》
    摘要:《无名的裘德》和《远大前程》分别是英国作家哈代和狄更斯的代表作,并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这两部小说在内容和人物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本文将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展现主题及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关键词:裘德;皮普;对比研究《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乡村青年裘德的悲剧。裘德生活贫困孤苦,但立志要到学术之城基督寺学习并成为一名牧师。他经历了与艾拉白拉短暂而失败的婚姻后,又被拒绝于大学之外。裘德与表妹淑的结合不被世俗和宗教接受,并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2020-10-21

  • 论哈代作品中的“雾”意象
    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中 “雾”这一意象频繁出现,它与与人物悲剧命运有紧密的关系,“雾”是主人公们不同的精神状态和命运轨迹的象征,为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做铺垫。通过对“雾”的描写,哈代既反映了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也展示出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关键字】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雾;意象;悲剧命运长期以来,雾都是伦敦的一大特色,特别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是雾霾猖獗时期,此时也正是长篇小说兴起的时代。弥漫的雾引起了许多作家的注意,进而进入了文学的世界

    教学博览 2020年29期2020-09-10

  • 在圆形地球上想象的角落
    社二○一五年版。裘德出生于沼泽边缘一栋面包似的房子里,沼泽里活跃着各种不知名的爬行动物。那时,生活在佛罗里达中部的人很少。空调是为富人准备的,其余的人得靠高天花板,可睡的门廊和阁楼电扇来弥补。裘德的父亲是大学里的爬虫学家,假如蛇不是自个儿钻进他们燠热的屋子,他的父亲也会设法将蛇塞满屋子。一圈一圈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老鼠置放在窗台上。笼子里生活着节肢蠕动着的爬行动物,这笼子放置在他母亲曾经一度想用来养鸡的后院。很小的时候,裘德就学会了在触摸有尖牙的动物时不慌张

    湖南文学 2020年1期2020-04-24

  •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主义思想
    长》以及《无名的裘德》,这类小说不但具有浓重的地方色彩,还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作品中蕴含着对世纪之交社会变迁过程中人与环境所存在的矛盾困境的思考,许多艺术评论家对哈代都有很高的评价,其中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评价中就称其是“英国小说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1。悲剧故事《无名的裘德》是哈代小说创作生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悲剧色彩最为浓厚的一部小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哈代一直以来在“性格与环境的小说”这种小说类别悲剧主题的一种延伸和拓展,甚至是升华。

    大众文艺 2019年8期2019-07-12

  • 祥子与裘德精神毁灭历程比较
    》与哈代《无名的裘德》都塑造了奋发向上,渴望改变自身处境却在外在现实与内在因素双重作用下走向毁灭的主人公形象,笔者在此对两部作品中主人公即祥子与裘德的精神毁灭历程做简要的梳理,对造成他们二人悲剧的各种因素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以此来探讨老舍与哈代在作品中所寄予的人文思想。关键词:祥子;裘德;精神毁灭;历程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82-03《骆驼祥子》曾被誉为“中日战争以前最好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的里程碑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2019-05-09

  •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对维多利亚时代婚姻观的批判与重构
    僵化。在《无名的裘德》这部悲剧小说中,哈代通过展现传统的婚姻观给主要人物造成的痛苦和磨难,无情地揭露了这一婚姻观扼杀人性的本质,倡导了符合人性要求的婚姻观。1 维多利亚时代的婚姻观历史学家欧斯维特指出,婚姻是一种社会行为,它不仅仅关系到夫妻双方两人,而且受到法律和社会习俗的制约,也会受到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情感影响[1]。婚姻观是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在维多利亚时代,结婚被视为“圣礼”。婚姻是上帝赐予的,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承担上帝交付的责任和义务。从

    池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2019-03-22

  • 《无名的裘德》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1]《无名的裘德》是哈代1895 年出版的一部以维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小说出版后受到宗教界和舆论界不公正的批评。哈代愤然搁笔小说创作,转而把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无名的裘德》则成为哈代小说的封笔之作。他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哲学思想、女权主义、美学观点、政治观点和写作技巧使他成为英国小说中现代主义的先驱。哈代的小说几乎都涉及恋爱与婚姻的问题。他后期创作的小说中爱情与婚姻以及主人公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往往构成小说的主题,小说《无名的裘德》也不例外。《无

    社科纵横 2019年8期2019-02-18

  • 裘德·洛魔法于他是锦上添花
    还没有老魔杖”,裘德·洛说。“不过我还有一根魔杖,它非常迷人,由美丽的深色树根制作,一端镶有石头。”他挥舞着手里的魔杖,这一刻,那些属于霍格沃茨的记忆扑面而来。J.K.罗琳笔下那位迷人的年轻版邓布利多终于不再只存在于文字中,而被西方媒体形容为“英伦玫瑰”的这位花美男,将继续大魔法师的故事。从魔杖顶端射出的光芒散去之后,裘德·洛站在魔法世界的大门后,正向身处麻瓜世界的我们招手。年轻又陌生的邓布利多J.K.罗琳说,年轻的邓布利多是一个爱惹是生非的男人。而这个听

    东方电影 2018年11期2018-11-09

  • 走近《神奇动物2》欢乐四人组(手记)
    迪·雷德梅恩拍着裘德·洛的背大笑着。28日,《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神奇动物2》)在北京举行中国首映式。“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裘德·洛、埃兹拉·米勒和凯瑟琳·沃特斯顿,四位主演一致选择黑色外搭出席当日群访活动,不时玩笑打闹,看上去感情很好,尤其是对戏最多的“小雀斑”和裘德。“我觉得跟埃迪一起工作很开心,真的。你看到邓布利多在故事中90%的戏份都是跟埃迪在一起。”首次出演这个系列的裘德边说边笑着望向“小雀斑”。裘德·洛在影片中饰演年轻版邓布利多,是

    环球时报 2018-10-292018-10-29

  • 认知视角下《无名的裘德》中的宗教隐喻与人物塑造
    的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宗教隱喻现象,得出不同思维环境下宗教隐喻对小说人物塑造产生的影响。1引言1.1理论概述莱考夫与约翰逊在其出版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建起“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靶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源域)的系统映射,且隐喻是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该理论对于研究宗教隐喻背后西方国家的宗教思维以及其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具有重要价值。1.2作品简介《无名的裘德》出版于维多利亚时期。汉弗莱·豪斯曾说:“19世纪英国

    知识文库 2018年13期2018-05-14

  • 跨文化视角下《无名的裘德》家庭伦理及人物探析
    作品中,《无名的裘德》可以说是时间跨度最长的一部,从作品叙事故事的开端算起,当时作品中男主人公——“裘德”只有十一岁,裘德的父母双双离去,男主人公裘德虽然贫困、孤独,但是他却从小就立志自己内心中求学上进的宏志大愿。女主人公——“淑”,托马斯·哈代对于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极具社会批判色彩主义,在淑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现代主义气息。《无名的裘德》这部经典的小说作品,表面上看上去更像是对现实社会及世俗主义的一种强烈批判,其实不仅仅只包含这些,作品里面暗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2018-02-11

  • 哈代与路遥乡土小说思想基调之比较 ——以《无名的裘德》和《人生》为例
    ——以《无名的裘德》和《人生》为例⊙朱丽萍[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兰州 730070]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城市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以《无名的裘德》与《人生》这组文本为例,两部小说同为农村青年奋斗史的缩影,在社会环境、幻灭主题、情感归属等方面有着很高的共性,但在结局的设计上略有不同,《无名的裘

    名作欣赏 2017年21期2017-07-14

  • 颠覆与妥协 ——《无名的裘德》再解读
    协 ——《无名的裘德》再解读⊙涂 超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无名的裘德》作为托马斯·哈代撰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与《德伯家的苔丝》并称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但它也是哈代最受争议的作品,由于反社会传统,导致该书出版后遭到批评界的强烈指责。也正因为如此,哈代被迫退出小说创作领域,转而投向诗歌创作。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作者以极为悲怆的笔触来描写女性,因塑造了一位极具反叛个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因而受到了女性主义批判者的非议。

    名作欣赏 2017年12期2017-07-13

  • 精神的流浪者
    家之一,他笔下的裘德是一个十足的流浪者,不仅终身在身形上流浪,而且精神的流浪从未停止过,直到死亡为它画上了句号。本文旨在揭示裘德一生之中精神流浪的事实,为小说的解读增添新视角。【关键词】裘德 精神流浪引言流浪一直是文学研究的母题之一,但是关于精神流浪的研究比较少。根据陈召荣的《流浪母题与西方文学经典阐释》,精神流浪意味着“行为个体在无目的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哈代笔下的裘德是一个

    校园英语·下旬 2017年4期2017-06-07

  • 臣服于黑暗的裘德·洛
    臣服于黑暗的裘德·洛攥紧皇冠,对一切潜在的威胁虎视眈眈,被权力迷惑了双眼的佛提冈在利用黑魔法狠心地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后,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谁料,大权在握的荣耀即将成为过眼云烟,预言中“命定”的王者—亚瑟突然出现,佛提冈又岂会甘心让出王位?去年从《年轻的教宗》中走出来的裘德·洛,此番再度披上神秘外衣,在影片中饰演亚瑟王的叔父—新任统治者佛提冈。篡权夺位的佛提冈贪恋权力赋予的一切,在听到了“石中剑”的传闻后终日惶惶不安,随着水位的下降,圣剑浮出水面,似乎预示

    东方电影 2017年5期2017-06-01

  • 一堵无情的墙 ——《无名的裘德》中隐含的主题
    墙 ——《无名的裘德》中隐含的主题徐先荣 (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236037)《无名的裘德》中的主人公裘德尽管一直奋发图强,努力为自己的梦想不懈拼搏,但终敌不过一堵无情的墙—等级制度和社会习俗而败下阵来,最终一事无成,抑郁而终。墙;梦想;《无名的裘德》《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于1895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强烈的悲剧意识深深地震撼了读者。书中描写了一位有志青年裘德,对事业和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在事业上,裘德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2017-03-12

  • 从《无名的裘德》中看哈代悲观主义思想
    08)从《无名的裘德》中看哈代悲观主义思想何凌(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108)哈代作为十九世纪较为杰出的现实主义作用,其性格以及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了一定的悲观主义思想。但哈代一直都否认自己是悲观主义作家,他认为所创作的作品所表露出的悲观,还潜在着一定的积极性。基于此,针对哈代悲观主义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解读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无名的裘德》;哈代;悲观主义在哈代所创作的小说《无名的裘德》中,作者将其主人公的命运、性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年5期2017-03-08

  • 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斯·哈代《无名的裘德》的成长主题研究⊙ 张扬[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太原 030024]作为优秀的长篇成长型小说《无名的裘德》,其作者托马斯·哈代通过小说表现了对个人情感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乡土文明的眷恋和向往。《无名的裘德》还对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教育体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描写,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为读者提供了具有较强时代特点和代表性的小说作品的阅读体验。本文从成长主题小说托马斯·哈代的《无名的裘德》入手,分析了《无名的裘德》对婚姻的质

    名作欣赏 2017年6期2017-02-22

  • 裘德·洛将出演《神奇动物在哪里 2》,饰青年邓布利多
    媒报道,英国演员裘德·洛将出演剧中只有四十出头的邓布利多校长。约翰尼·德普也将在电影中继续扮演大反派格林德沃。期待裘花与德普的对手戏。J.K. Rowling's Dumbledore is to have a new face - and it belongs to Jude Law.The new fi lm, due out①due out 待发;应离店但还未离店in November 2018, will depict②depict英 [dɪ'pɪ

    意林(绘英语) 2017年6期2017-02-17

  • 论《无名的裘德》中的“基因决定论”思想
    容提要:通过梳理裘德人生的经历,结合19世纪英国社会的历史,分析裘德的出身、教育和出路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裘德的失败是基因决定的,以及他是否能避免这种失败,还有哈代在文本中暗示的“基因决定论”思想。关键词:裘德;基因决定论;悲剧;贵族托马斯·哈代1895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讲述了乡村青年裘德的悲剧故事,他从小勤奋好学希望能进入基督寺(影射牛津大学)学习,却始终被大学拒于门外。他与妻子阿拉贝娜的失败婚姻,加之与情人表妹淑的惨痛爱情,最终让他在三十岁前贫困交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5期2016-06-30

  • 灵与肉之争——裘德的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读
    灵与肉之争 ——裘德的弗洛伊德人格三重结构理论解读罗天霞1,罗红云2(1.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甘肃兰州730101)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塑造的悲剧人物裘德,敢于冲破传统道德观念和婚姻制度追求爱情,敢于挑战不公正的教育体制追寻学术理想。目前国内研究多从女性主义、生态自然观、伦理学等视角来分析文本和人物,本文从跨越文学和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视角,解读裘德人格三重结构的本我、自我、超我在现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8期2016-03-06

  • 叔本华唯意志论对哈代《无名的裘德》的影响
    论对哈代《无名的裘德》的影响孙蓬蓬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思想,对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悲剧意识的增强产生了重要影响。哈代对裘德、淑和艾拉白拉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刻画,深受叔本华意志论哲学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人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和欲望,而意志又具有悲剧性,所以人生是痛苦的。哈代小说创作后期,由于受叔本华悲剧思想的影响,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悲剧意识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对裘德、淑和小时光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12-17

  • 《无名的裘德》和《儿子与情人》中分裂的爱
    年出版的《无名的裘德》与劳伦斯1913年出版的《儿子与情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裘德与保罗追寻的精神之爱与欲望之爱,可以更好地理解哈代与劳伦斯两位作家之间的关系。关键词:裘德;保罗;精神之爱;欲望之爱;分裂爱情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53-02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虽然已去世80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期2015-11-13

  • 从《德伯家的苔丝》与《无名的裘德》审视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
    苔丝》与《无名的裘德》这两部作品中,哈代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有着大量的表述,是他创作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萌芽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不同角度,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加以分析,并且通过作品了解作者现代主义文学的表达技巧。关键词:托马斯·哈代 苔丝 裘德 现代主义文学一 引言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英国作家,作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哈代作品中所表达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他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便是展现哈代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重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的比较探究
    祥子》与《无名的裘德》的比较探究马海艳(黄河科技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分别作为中国与英国著名的小说代表,以当时的社会文化为背景,借助艺术的笔法,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并对当时社会的婚姻观、价值观进行评判。这两部小说在社会选材以及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对《骆驼祥子》与《无名的裘德》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期为今后的阅读与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骆驼祥子》;《无名的裘德》;比较探究《骆驼祥子》与《无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2015-03-20

  • 解读哈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
    解读哈代《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命运张扬(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无名的裘德》这一部小说是托马斯·哈代的经典作品,托马斯·哈代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塑造了裘德这一个男性主人公形象,并且通过裘德的人生悲剧对传统道德以及人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裘德的人生悲剧命运之中,既有其婚姻方面的因素,也有裘德在精神方面的因素,这种种因素归根到底是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具有非常深刻的时代性,也有着人性的共同弱点。《无名的裘德》;裘德;托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期2015-03-19

  • 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 ——《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苏的女性主义解读
    守 ——《无名的裘德》中女主人公苏的女性主义解读唐建怀(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作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代表,《无名的裘德》塑造了一位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压抑和束缚下的心路历程。苏是一个有着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并为其奋斗过的女性。然而现实和自身因素导致了她游移不定的女性意识,苏的自我探索最终走向毁灭。男权社会;女性意识;《无名的裘德》;觉醒与坚守哈代是19世纪后半叶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思想之深刻,批判之尖锐,在英国文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6期2015-03-18

  • 探析《无名的裘德》之生态意蕴
    青探析《无名的裘德》之生态意蕴林晓青(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三明 365004)作为哈代小说封笔之作的《无名的裘德》无愧“天鹅绝唱”之美誉,经世流传,最终被列为哈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同属威塞克斯小说系列,有别于他作,虽然一如既往地关照自然,关注生态整体的发展,但是此前作品中曼妙田园风光,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早已渺无痕迹,取而代之的是残缺凋敝,混沌模糊的自然书写。他深深眷恋的,赖以创作的田园牧歌“威塞克斯”已被历史车辙碾碎,空留余音,回响着遗憾与无奈。惟有

    邢台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2-28

  • 《无名的裘德》中“雾”的意象分析
    代的名作《无名的裘德》蕴含了丰富的原型意象,其中一些意象反复出现,特别能够吸引眼球。在这些意象中,“雾”的反复出现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在整部小说出现的不祥的征兆中,最能映衬小说主题的就是“雾”了。一般来说,“雾”会给人带来一种负面、消极的情绪或感受,所以小说中“雾”的出现能够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诸如孤独、混乱、悲哀、痛苦等。在《无名的裘德》中,一方面,“雾”用来描述自然风貌,给读者以视觉认知;另一方面,“雾”的描写是极富感情寓意的,所以它能感染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2-13

  • 原型理论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
    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汪艳(四川文理学院)本文运用弗莱的原型理论,研究哈代的《无名的裘德》主人公裘德与圣经原型的联系,解析哈代在其小说中表现的宗教疑惑。托马斯·哈代 诺思洛普·弗莱 原型批评 裘德《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发表之初引来许多批评家的反对意见,他们对小说的主题、人物、写作技巧颇有微词,认为其对婚姻制度进行抨击,其人物反叛无力而且毫无性格,其写作中无处不在的宿命论的因素近乎怪诞(Clarke,1993:240)。现代的批评家从不同的角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2014-12-12

  • 托马斯·哈代: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
    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中,用深刻、犀利的写作手法将几位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哈代对心理问题的积极探索与透彻研究,堪称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关键词:托马斯·哈代;精神分析;三重人格结构学说;存在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流派;弗洛伊德;自我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4)03-0008-04一、精神分析学与精神分析批评谈到精神分析学就不得不提及弗洛伊德,一是它由弗洛伊德创立;二是其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3期2014-10-22

  • 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进化向善思想
    张申艳析《无名的裘德》中哈代的进化向善思想张申艳一、引 言在小说 《无名的裘德》的前序中,哈代写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有了阅历的人写给成年男男女女看的一本小说,它力求做到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人类一次最强烈的激情,在所难免地带来的煎熬和狂躁、讥诮和灾难,以无所避忌的笔墨来描述在灵与肉之间展开的一场惨烈的斗争,以集中有力的方式来展示空怀大志而抱恨中天的悲惨经过。”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主要是讲述了精神渴望与残酷现实的争斗,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当时人们在宗教统治下对

    短篇小说 2014年7期2014-07-14

  • 灵与肉的生死搏斗 ——解析《无名的裘德》中的“本我”和“超我”*
    篇小说,《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作品,这部小说一出版便受到了种种非议,哈代也饱受打击,并转而发展自己的诗歌创作。《无名的裘德》以英国维多利亚后期为故事背景,描述了男主人公裘德和淑的灵魂伴侣的感情以及裘德与艾拉白拉之间充满肉欲的婚姻。正是这一故事题材,深深地震撼了当时的婚姻伦理观,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批评:有些评论家直接将小说改名为“淫秽的裘德”;威尔菲德大教主把这本书当众烧毁,并把书灰寄给哈代;英国许多图书馆也禁止这本书的外借;甚至有读者在《纽约世界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17

  • 异化之果:《无名的裘德》中的生态危机
    试以小说《无名的裘德》为范本,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梳理哈代所揭示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冲突异化,所招致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危机;探寻哈代批判科技物化下人的异化恶果,期盼摆脱异化桎梏、走出生态危机的生态思想。异化是西方文学中永恒不朽的主题。从夏娃偷食禁果时异己力量的始现、普罗米修斯盗火对异己力量抗衡的胜利,到《神曲》中人被上帝的异化、鲁滨逊式的人的物化,再到《变形记》中人变虫的异化、《在路上》“垮掉的一代”的异化,西方文学史为我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4

  • 托马斯·哈代: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以《无名的裘德》为例
    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已明显地表现出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特点,哈代试图透过“人性”来表现“自然的力量”是他同时代其他小说家无法比拟的,并且他对心理问题的研究比任何一个20世纪心理学家都要深刻。本文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分析、验证哈代对《无名的裘德》里几位主人公的刻画,表明托马斯·哈代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更是精神分析小说家之先驱。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20世纪20年代以后,弗洛伊德对其早期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重人格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4年3期2014-03-30

  • 《无名的裘德》男主人公内心矛盾探析
    007)《无名的裘德》男主人公内心矛盾探析陈斌敏(福建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托马斯·哈代堪称英国另一位多产的“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诸多思想影响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得以彰显。本文立足文本分析,探索男主人公裘德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即传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意识规范性与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以及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道德冲突同符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3期2014-03-29

  •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无名的裘德》文学伦理学解读
    和攻击的《无名的裘德》是其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哈代受到达尔文、赫胥黎、叔本华等人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中表现出了他超前的创作思想。因此,关于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伦理混乱,人们众说纷纭。对于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分析,国内一些学者从哈代的宿命论进行分析。聂珍钊认为,“作者所描写的不是神秘的命运摧毁了裘德的理想和安排了他毁灭的结局,而是腐朽的教育制度、婚姻制度、道德观念酿成了他的悲剧”[1]。宣夙思分析了裘德无名结局的悲剧色彩,“裘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英雄主义的失败者形象”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6期2014-03-25

  • 试析《无名的裘德》中小时光老人形象之作用
    003)《无名的裘德》是哈代作为小说家的一曲“天鹅之歌”,其主旨是揭示“一个工人的理想和悲剧”,小时光老人显然不是主角。但哈代对小时光老人的刻画一反其惯用笔法,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小时光老人作为人物形象朦胧而模糊,但他“一语惊人”的尖刻却让我们难忘。在小时光老人之前,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都罕有与之相近的人物,因此,这一形象可谓是哈代的匠心独运,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分析的。一、悲剧的承受者与推动者小时光老人是裘德与阿拉贝拉不幸婚姻生下的孩子。他自小就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5期2013-08-15

  • 生命的悲歌 光明的企盼——析《无名的裘德》中的进化向善论思想
    鹅绝唱”《无名的裘德》(以下简称《裘德》),辛辣地讥讽了宗教至上的观点,离经叛道地宣扬恋爱自由,抨击了传统的神圣婚姻理念。小说一经面世,便招致空前猛烈地批评。“他们攻击谩骂,有的甚至将小说付之一炬。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对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的震动是何等的巨大。”[1]在《裘德》的初版序中,哈代说:“这是一个有了阅历的人写给成年男男女女看的一本小说,它力求做到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处理人类一次最强烈的激情在所难免地带来的煎熬和狂躁、讥诮和灾难,以无所避忌的笔墨来描述在

    巢湖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裘德的悲剧命运
    长篇小说《无名的裘德》发表于1895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优秀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朴实的、饱蘸同情的笔墨描述了青年石匠裘德·范立不幸的一生,揭示了造成这种不幸的社会原因,同时也展示了由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物内心的多重矛盾冲突所引起的悲剧后果,笔者下文就情感悲剧和理想悲剧两个方面来探讨裘德的悲剧命运。一、情感悲剧裘德与表妹淑之间的爱情,无疑是裘德情感生活中的主旋律,同时也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线。他对淑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对她才华的佩服、思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2011-08-15

  • 超越荒谬——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无名的裘德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尽管在出版之后遭受过舆论界猛烈的谴责,但是,这部标志着哈代小说创作道路终结的作品,“可以列入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林”。[1]在这部作品中,哈代以深切同情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裘德悲惨的一生,写下了裘德追求美好理想的意愿与他周围的阴暗现实之间的冲突,终致他壮志未酬身先死。裘德荒谬的生存环境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裘德清晰地意识到自己无处遁身的荒谬的生存环境。在小说中,环境的荒谬体现在诸多方面:一、妻子阿拉贝

    山花 2011年24期2011-08-15

  • 迷雾人生 ——《无名的裘德》中的虚无主义
    生 ——《无名的裘德》中的虚无主义杨 丽(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无名的裘德》作为哈代的封山之作,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毁灭文学。小说的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虚无主义,不管是裘德、艾拉白拉、淑,还是费劳孙和小时光老人,都没能拥有实实在在的幸福,事业不得志,爱情不幸福,生命终究灰飞烟灭,一切都如雾一般飘渺。小说在事业、感情、生命方面体现出来的梦幻意识、孤独意识和死亡意识,以及虚无意象“雾”的描写,都与虚无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悲剧和虚无中,对基督教信仰的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6期2011-08-15

  •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的存在主义特征*
    04)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的存在主义特征*叶丽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4)用存在主义探讨人存在的困境、生活的无意义、无目的,人在荒谬的世界中的异化和焦虑,同时也强调在荒谬的世界中追求真我。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在他的最后一部悲剧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展现了生活在荒谬的教育体制和婚姻制度下的主人公裘德的异化和焦虑,以及他在异己的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真我的追求。裘德的这种生活状态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人的生存状态极为相似,表现出存在的荒诞性。异化;

    外语与翻译 2011年4期2011-03-21

  • 艾拉白拉的另类胜利
    代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塑造了两个女性形象——淑和艾拉白拉,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两个女性是灵与肉的象征,或者是男性精神与身体欲望的折射。“事实上,淑和艾拉白拉是驾着柏拉图灵魂之车的白马和黑马,是高贵的和卑贱的两种本能”。[1]而且,在大多数评论中,艾拉白拉总是处于被批判的地位,是诱惑男人的不道德的女人。但是如果将艾拉白拉这个下层妇女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语境中,或许读者会理解这类中下层妇女在性别秩序中的生存困境和内心痛苦。《无名的裘德》的叙述主要围绕裘德、艾拉

    文教资料 2011年27期2011-03-20

  • 论 《无名的裘德》 中人物形象符号化的缺陷
    的终结篇《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1896)(以下简称《裘德》)仍然存在一点人物形象塑造上的不足。文学即人学,纵观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究人的精神世界和生存价值的历史。现实主义作家惯于描写真实生活,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以关照人的生存状态。但在哈代的小说《裘德》中人物却出现了符号化、概念化的弊端。作品中哈代卸掉了旁观者的身份,涉入到文本内部,借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观念。人物实际上成为作者思想观点的代

    电影评介 2010年1期2010-11-16

  • 鸟·窗·女人——对《无名的裘德》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一本力作《无名的裘德》出版伊始,就在英美文坛掀起轩然大波,不少书评家攻击哈代丧风败俗。英国的威克非主教在看完小说后,公开把它扔进了壁炉,并扬言恨不得烧了小说作者。另一位批评家甚至说这部小说的书名可以改为《淫秽的裘德》(Jude the Obsence)。这场评论《无名的裘德》的风风雨雨,最终导致哈代放弃小说写作。究其原因,据说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读者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离经叛道的行为,无法忍受。那么,究竟淑是怎样的一个人,竟然惹起读者如此强烈的反感?自《无名的裘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2010-08-15

  • 永不消散的雾霭
    翻书扫到《无名的裘德》,便停下来,看了下去。一来“《无名的裘德》也是我念念不忘的一本书”,二是刚好一些日子之前电视上电影频道晚十点场播放了电影《无名的裘德》。直到看到裘德与苏一路高高兴兴返回家中,推开家门,看到大儿子吊死的样子,记忆里的这个情节才被唤醒。可见,当年读这本书,几乎是白读了。当初这一情节曾经给过我太大刺激,所以记忆才能被唤醒。读叶兆言的这本书,他也说“一个就是《无名的裘德》中小裘德杀死弟弟妹妹然后自杀”的场景永远忘不了。叶先生认为,《无名的裘德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9年10期2009-11-26

  •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剧意识
    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这是文学史家和评论家的共识。英国文学史家埃文斯认为,哈代的小说给人总的印象是“一个邪恶的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作用,毁坏他们幸福的各种可能性,并把它们引向悲剧结局”。[1]英国20世纪著名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丽亚·沃尔夫称他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2]笔者认为,哈代能被长达几个世纪的人所追捧,就源于哈代悲剧作品的震撼力。一.哈代悲剧观的形成原因(一)社会因素 哈代的多部作品都体现出悲剧情节是与他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2009-09-24

  • 评《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
    95年的《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同时也是当时一部最受争议的小说,它比《苔丝》更深层次地触及到了对社会习俗的反抗等方面内容,更深刻地思考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悲剧命运,因此在刚问世的时候,它被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不道德”的,被称为《淫乱的裘德》,遭到许多书评家的反对,然而这本书还是得到了它应该获得的声望,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的人阅读它,喜爱它。《无名的裘德》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在于他塑造了裘德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更在于哈代以敏锐的洞

    文学教育 2009年6期2009-09-19

  • 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探讨
    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对哈代小说语言的隐喻性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哈代 隐喻性 裘德 苔丝19世纪后期,英国文学代表性作家托玛斯•哈代(1840~1928年)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国从1920年代起就陆续介绍、翻译哈代的诗及小说作品,他早已成为中国读者熟悉的英国作家之一。哈代的小说风格多变,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特别擅长在其长篇小说中运用隐喻的手法来丰富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增强小说的表达力和刻画人物性格。所谓隐喻,又称暗喻,是一种比喻的修辞手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6期2009-06-28

  • 后腿的梦想
    幸好,现在的主人裘德发现了它,把3周大的它带回了家。在裘德一家人的精心照料下,Faith的身体渐渐强壮起来。裘德决定把它训练成能走路的狗,并为它取名Faith,她深信Faith终会有能走路的一天。当然,有不少人质疑和嘲笑裘德的想法。“让狗两条腿走路?你太异想天开了!”“除非石头也能开花!”“我想上帝是不会让Faith站起来走路的!”但裘德坚持说:“我相信Faith一定能,虽然它失去了前肢,但它的两条后腿还有梦想!”为了让Faith实现后肢行走的梦想,裘德

    37°女人 2008年11期20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