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2015-12-18 11:25赵盼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诵读语感语文教学

赵盼

摘 要:“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无论是对阅读,还是写作,语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感和语感培养问题是近年来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语感;语文教学;诵读;想象;培养

什么是语感? 简单的说, 就是对于语言的敏感、感觉。不同的人, 对于语言感觉程度因语文能力的不同而不同。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两位语言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一、语感的内涵及特征

什么是语感?目前国内教育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

韦志成认为:“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或者说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

李海林将语感定义为:“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

李珊林将语感阐明为一种语言修养,认为“语感是长期在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

王尚文先生对于语感的理解与韦志成有共通之处,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在感知的刹那,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语感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灵敏的领悟能力,也是一种高级的语文能力。

语感有以下特点:

1.养成性

语感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言语能力,它是人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整体性

语感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其整体性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古代文化强调意蕴、耐人寻味、言尽意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对语言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3.不确定性

语言是动态的、开放的、不确定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理诸要素的统一。所谓语感的不确定性,是指语感对言语的体味、领悟只是一种尝试、一种猜测或假设,其结论不是完全可靠的,语感的个体内部发展的阶段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对同一言语对象的体味、领悟的差异性即证明了这一点。

二、培养语感的途径

1.借助朗读, 读中感知

有人说, 讲解是死的, 而朗读是活的, 朗读能给作品以生命。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 学生的内部语言尚未很好地发展完善, 这就需要借助朗读来理解所看到的文字。朗读是多种感官的参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从而达到理解所读文字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应指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有节奏, 有表情地诵读。

在读时, 要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在读中, 要揣摩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趣。在朗读中, 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用词之准确, 布局之巧妙, 意境之美丽, 进而对文章的内容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感知理解, 最终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境地。这样做,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 做到“使其言皆出于我之口”、“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2.联系生活,培养语感

言语感受同生活经验直接相关,离开了生活经验,语言就会同现实刺激物失去联系,难以获得具体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也越见深切。一些年代久远或与学生生活有距离的文章, 如《草船借箭》《颐和园》等,教学中可联系电影、电视的有关镜头,或利用投影、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将语言文字所描写的具体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入情入境,诱发学生敏锐的语感。其次,也可以引导学生拿生活中见到的同类事物,同课文描写的未曾见到过的事物做比照。如《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战斗”的情景,可启发学生拿生活中常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母鸡保护小鸡的情景来作比照,使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培养语感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完成,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叶圣陶语文教学论》)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3.发挥想象, 想中理解

学生语感的产生, 源于语, 也就是具体的语言, 归于感, 也就是对具体语言的感知。当然, “感”的产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 也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想象和联想。因此, 要使学生形成敏锐的语感, 作为教师, 就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想象、去联想。让学生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 仔细地品味语言文字, 积极地体验文章的内涵, 促使学生对文章的艺术美进行思维再创造, 以获得艺术美的感染, 从而达到一种美的升华,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感觉。

三、结语

总之,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遵循规律,讲究方法,让学生加强训练,持之以恒,学生良好的语感就一定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语文教学的效率就一定会提高。只有经常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对语感的敏感达到郭老所说的“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的程度,语文教学才能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珊林.语感训练的思考和作法[J].语文学习,1994.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陈维俭.简论语感的主要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

[4]王恒俭.语感研究述评[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

猜你喜欢
诵读语感语文教学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