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5-12-18 17:13郑翠红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分针长方体体积

郑翠红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步入人们的生活。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些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更新的知识结构,甚至制约着课改的推进。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已在不少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可见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参与意识。然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概括,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畏惧的情绪,导致参与意识不强。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感染力强等特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在生动的动画中感受到求知的乐趣,激发起对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

一个人对某种对象有了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力求认识它,了解它。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6的加减法》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一段动画:有一个清澈的湖面上,有许多美丽的荷花、荷叶。其中有6只可爱的小青蛙蹲在一片荷叶上呱呱叫,突然3只青蛙跳下水。学生被那漂亮的界面、逼真的蛙叫声、青蛙跳水那流畅的动作效果吸引住了。学生像是在观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兴趣极高,不知不觉进入学习角色,掌握了知识。又如上数学练习课时,把练习题设计成游戏课件。如做对一道练习题,皮卡丘小动物奖励一个苹果放在篮子里,并说:“你真棒”;做错一道练习题,篮子里的苹果不见一个,皮卡丘小动物会说:“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能行的”。这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诱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生活场景,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大得多。因而在讲授数学中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教学《行程问题》,其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时出发”“先行后行”等是相遇或追及问题的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关系到能否顺利解决问题。通过多媒体的情景演示两辆车行驶的情况,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当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就可以借用脑海中重演媒体播放过的影像,将复杂的问题情境化,随之再简化为清晰的线段图,使得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而清楚地展现出来。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获取正确的结果,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发现规律、寻求真理的创新意识。而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知识形成的演示,就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如一开始就告知学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只要牢记这个公式,就能求解长方体的体积,然后不断巩固练习,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是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此时通过信息技术,结合数学学具,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电脑投影屏幕,出现一个长方体,并不断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使长方体的体积也随着进行变化,非常形象地说明长方体的体积受长、宽、高的影响发生变化,与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此时急切地想知道它们的内在联系,求知欲高涨,再次通过电脑出现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同时利用数学学具(事先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300个)分组进行按要求操作:①把5个这样的小正方体排成一排;②再摆出4个排成一排长方体,组成一层;③再用组成的三层垒成一个长方体。通过这样一些步骤,学生非常清楚地知道垒成后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个1厘米(5厘米),宽是4个1厘米(4厘米),高是3个1厘米(3厘米),而它的体积为60個1立方厘米(60立方厘米)。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就能准确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充分展示在为学生面前,使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到深刻的概念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铺路搭桥,逐步降低思维难度,有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帮助他们理解知识。

如在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的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总之,恰当地选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发挥其最大功效,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重负,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但它终究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是否能对数学教学起到大的作用,还要看使用它的数学教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猜你喜欢
分针长方体体积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画分针
计算钟表角度有方法
巧算时针与分针夹角的度数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