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语言描述要注意什么

2015-12-18 17:13胡向科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客观性术语蜗牛

胡向科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思维和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语言因其课程的独特性,应比其他学科的语言描述更具“科学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提炼,给语言描述再加点“科学味”,也让科学课更具“科学味”,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语言描述要用上科学术语

案例1:这种气体能“灭火”。

《混合身边的物质(2)》是三年级下册的混合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教师用燃烧的火柴进行了一组空气和“新气体”的对比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师: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生:火柴伸进杯子里就熄灭了。

师:说明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种气体能灭火。

教师随即把“能灭火”几个字板书在了黑板上。

试想一下,用 “能灭火”这样的词语来描述“新气体”的特点准确吗?科学吗?

“能灭火”是指这种气体可以用来灭火,指出了这种气体的一种用途,并不是描述这种气体的特点。因此,用“能灭火”一词来描述其特点是不够准确,不够科学的。那么,怎样描述才更准确科学呢?“不支持燃烧”是描述这个特点的一个科学术语,在这里更具科学性,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不支持燃烧”这一更具“科学味”的词语来描述其特点。

在当前世界各國的科学教育中,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培养学生使用科学术语,如水蒸气不应叫“烟”;鲸是哺乳动物,不要叫“鲸鱼”等等。科学术语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事实科学术语有别于日常用语,它比日常用语更具科学性、专业性、逻辑性,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独有的魅力。教师在课堂语言中运用科学术语,还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意义用不同的词语,力求做到准确、科学。如区分使用“物体和物质”、“结果与结论”、“实验与试验”、“发现与发明”、“证明与说明”等等。以上只是一些少量的例子,实际上如果我们养成注意用词的科学性后,会发现更多这样的科学术语。

科学课讲究运用科学术语,但不可能每句话都是科学术语、科学理论。因此,我们也可以在不违反科学性的前提下运用比喻、类比等语言表达方式,幽默风趣让课堂教学语言更加幽默、风趣、优美、生动。

二、语言描述要讲究逻辑严密,用词准确

案例2:“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奇妙的指纹》是三年级上册的一节科学课。孩子们在经过自由探究后进行了小组汇报。

生;我的十个指纹都不一样。

生:我和同桌的指纹也不一样。

生: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师:对,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有人听到学生把这句话总结出来后,赞赏这个学生知识面真广,可殊不知问题就出在此处。有什么问题呢?这个总结不是正确的吗!“世界上每一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学生能得出这样的总结,确实是非常到位的啊。至少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出两个具有相同指纹的人。是啊,可是这样的命题是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来的吗?如果仅仅因为和同桌的指纹不一样,就推而广之至全世界,是否是科学?逻辑是否严密呢?作为科学教师对于这种不科学的描述总结不应该持肯定态度,因为它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得出符合自己探究过程的结论描述,如“我的十个指纹都不一样”“我和同桌的指纹也不一样”。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数据资料不充分而又要得出结论的时候,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因此,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理清事物内在以及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过程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的、符合逻辑的描述出科学结论。如果非要给数据资料不充分的科学得出结论,那么我们可以在要描述的结论中用上“也许”、“可能”、“大致”等这样的词,不能把话讲绝对。

三、语言描述要坚持客观性,而非情感性

案例3:蜗牛“喜欢”吃苹果。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是三年级上册中一课,孩子们在蜗牛的四周摆了面包、饼干、苹果、橘子这四样食物,要进行蜗牛吃食物的观察,之后进行了小组汇报。

师:在刚才的观察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蜗牛喜欢吃苹果。

……

师:你眼睛真亮!(你真聪明!)

蜗牛吃苹果,真的是“喜欢”吗?殊不知“喜欢”一词是用来描述人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的,明显带有人的情感色彩。把“喜欢”用在蜗牛身上,明显是学生个人的主观臆想,不是客观的描述。关于此问题,兰本达教授在自己为中国小学三年级学生所上的一节“蜗牛”课的评述中也指出,孩子们用“喜欢”、“害怕”这样带有人的情感色彩的描述不是客观的描述。

语言描述的客观性是思维客观性的体现,更是观察结果客观性的体现。观察结果是“唯物”的,是客观的事实存在,不会因为人的“喜好”“憎恨”而改变。坚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客观的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描述,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课堂语言描述中,我们应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对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描述,避免用带有情感性的语言进行描述。

坚持语言描述的客观性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方面。在案例3中,当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教师评价学生是“你眼睛真亮(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在当前的课堂中也时常能听到。殊不知蜗牛选择苹果是学生认真观察所得的结果,还是因为学生眼睛亮(或是聪明)才得出的。“你眼睛真亮(你真聪明!)”这样的表扬是带有教师个人的感情色彩的,是不客观的、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或操作进行评价时,要避免情感性的评价,应该进行就事论事的客观性评价,如“赵军同学发现了他的蜗牛选择了苹果这样食物”或“你观察的真仔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郝京华主编,《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客观性术语蜗牛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蜗牛说
小蜗牛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蜗牛(共3则)
蜗牛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