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原则

2015-12-18 17:13孙敏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有效教学实践交流

孙敏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每一位老师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下,积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环境;交流;实践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笔者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原则。

一、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情境有多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会学生掌握生活经验。对待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待高年级学生,教师则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学习。

二、实现有效互动,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教师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参加教学活动。教师应该重视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带领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知识,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感、快乐感、幸福感。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空,保证学生全面参与。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等学习机会,对于一个问题也要尽量多问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谁还能补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多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三、实现有效课堂教学评价,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愉快生活,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教师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学生才会喜欢学习数学。教师要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唤起学生心中的自豪感和自尊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不断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真诚的语言进行激励性的评价,非常好,非常棒,真会思考,真精彩等。教师也可以给予多彩的刺激评价,如画彩色的笑脸等,也可以进行温馨的体态语评价,给学生竖起大拇指等,摸摸学生的头,赞美学生等。教师可以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答案,也要鼓励学生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孕育学生创新的火种。教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

四、确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实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从过去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的目标,转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整合,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让数学课堂不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还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五、创造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环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小学生应该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能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搭建更加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让学生更有机会从周围事物中找到数学题材,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领悟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作用和价值。

1.抓住生活现象,引进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超市帮助家长购物,并让学生将购物小票带进课堂,向同学介绍购买的商品,提出问题一起解决。例如“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一共多少钱?”“一支牙刷比一条毛巾少多少钱?”还可以请同学们帮忙演算售货员找的钱数是否正确。这些问题来源于生活,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教师组织购物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数学知识学习融会到学生熟悉的的生活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贴近学生的生活,探讨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会学习数学,带领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生活经验基础上,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运用到学生喜欢的活动中,从学生平时喜欢的生活中的事物出发,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运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组织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才能的发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并运用数学是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所以,教师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将数学学习的知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感知,教会学生在数学生活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小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认识到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才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芳. 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 才智,2014,25:135.

[2]贺春红. 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小学數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5,03:90.

[3]姜敏.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 科技展望,2014,20:60.

[4]吴素敏.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造阳光课堂——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5,11:116.

猜你喜欢
有效教学实践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