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5-12-18 21:25李福顺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心理

李福顺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善经济条件,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所以他们只能将孩子留守在家里,由年事已高的祖父 母、外祖父母监管,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看,甚至由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提高他 们心理素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从英才学校调到寄宿制学校。还记得我第一天接任404班主任时的情景,推开教室的门,出现在眼前的是七八张课桌和高矮不等的七八个孩子,相当于一个学后家庭补习班的数量。对于见惯了五六十班额的我来说,真没把管理这七八个孩子当成大事,然而接下来的工作使我改变了想法。近一年的工作使我开始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自己,我发现,我的处境很尴尬。我失去了往日班主任的威严,也无法代替他们的亲人与孩子们走得很近。我真正的体会到这份工作的特殊性,由于我们的介入,使原本简单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第三者,这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了。作为第三者的我们以什么樣的姿态立足,发挥第三者的媒介作用。这显然是这条关系链正常维持的关键所在。基于这种思考,使我深深的明白了以往班主任似的权威管理是不会有太好的教育效果的,父母似的唠叨说教是无法走近孩子们的心里。我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手段,新的身份与孩子们拉近距离、成为朋友,才能很好的教育和帮助他们。这种想法在聆听了进修学校的王老师的“我们是有缘人”的那节心理团体辅导课后更加坚定了。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在我们学校寄宿的孩子,有的是父母居住农村务农,孩子要到城里就读;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一方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的精力照顾孩子;有的是父母长期在国外。前两种情况还好些,最起码孩子有机会与家长在一起,而后者就不那么乐观了,这部分孩子有的是一年或者更长时间见不到父母,他们过早的独立面对生活,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使这些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制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意志薄弱、情感脆弱。心理上有自卑、冷漠、恐惧缺乏自信心,有的行为过激,破坏他人物品、偷窃、逃学、沉迷于网络。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留守儿童产生了这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呢?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这是留守儿童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较少,使这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胆怯心理,形成孤僻性格。 依靠父母是孩子身心健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信任的基本态度。而留守儿童与父母间的依存关系被迫中断,这些孩子长期处于缺乏亲情的关怀和抚慰。自我封闭或半封闭。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没有安全感,他们不愿与人深入交往,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情感冷漠,对待事情没有热情。 由于留守儿童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脱节。儿童一般由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等亲戚监护,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的态度,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说谎、欺负同学迷恋网络游戏,形成行为的偏差,从而影响学习,导致学习下降。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父母心理就产生了愧疚感,为了补偿孩子,大多数家长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这样使得留守儿童拥有的零花钱要比同龄的孩子多,形成了好逸恶劳,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二、学校因素

家庭因素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而学校教育又是他们产生心理因素的又一原因。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他们很难为留守儿童制定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生活和学习上难以赋予更多的关心与爱护。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每个学校不得不把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首要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人格的形成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过重的学习压力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学,焦虑、不自信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生理因素

初中的留守儿童正值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生理因素也促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此时他们的心理特点具有叛逆性、动荡性、自我性。青少年的心理、人格尚未完善片面的思维方式容易将事物简单化,一遇到挫折往往自暴自弃,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四、社会因素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原因,社会因素也威胁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他们渴望接触社会,而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还有就是文化传播媒体的影响,如网络虚拟世界、校园暴力小说、电影,电视剧中的凶杀、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危害也很严重。一旦有孩子沾染了这些不良习气。它会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影响周围的人,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性的完善,是解决一切外在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才能拥有坚强的意志,乐观稳定的情绪,才能用规范的行为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充沛的精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去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他们的特殊监护人,我们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担负起教育和引导他们的重任。我们要以心灵沟通者的身份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能有苦与你倾诉,有乐与你共分享,成为他们知心的倾听者,并能予以适当的点播与启发。我个人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多么高深莫测,它是心与心沟通、心与心交流的一门学问。我们不能成为专家,但我们可以成为践行者。用真心与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让我们的介入能弥补学校、家庭教育的不足,预防社会不良习气的侵袭。让我们的留守儿童能真正的在春风里留守,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6).

[2] 李宝峰.  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 教育探索. 2005(05) .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