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的叙事视角

2015-12-18 10:20乐兰芳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

乐兰芳

摘 要:与叙事诗、戏剧、芭蕾舞、电影等其它叙事形式相比, 小说潜含转换叙事视角的最大自由度和可能性。如何熟练灵巧地运用叙事视角将决定一部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因此, 小说作者有必要弄清楚叙事视角的分类和作用。

关键词:叙事视角;文体功能;艺术功能

早在19 世纪末,叙事角度研究就已成为叙事文学研究的“热点”, 拍西·卢柏克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 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华莱士·马丁则在《当代叙事学》中将“视点”和“焦点” 问题区分为: “ 谁看见的, 从什么位置上?” , 并指出: “叙事视点不是作为一种传送情节给读者的附属物后加上去的, 相反, 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 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 乃至情节本身。”

一、叙事视角的分类

本世纪初以来, 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的分类。N· 弗里德曼在《小说中的视角》一文中提出的区分也许是最为详尽的一种。他区分了八种不同的类型: 一、编辑性的全知( 如费尔丁的《汤姆· 琼斯》; 二、中性的全知( 如赫青黎的《旋律与对位》)。这两种全知叙述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叙述者常常站出来, 发表有关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议论, 而后者的叙述者却不站出来进行评论。第三类为“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 如F.S.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第四类为“ 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 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弗氏区分的第五类为“多重选择性的全知”(Multiple Selecitive、Omniscience , 例如维吉尼亚·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在这一类中, 人物的言行、外表、背景等故事成分“只能通过某一在场人物的头脑传递给读者”。

弗里德曼所区分的第六种类型为“ 选择性的全知” 。这与第五类性质完全相同,但叙述者固定不变地采用故事主人公— 人的眼光来叙事( 典型作品有前面提及的亨利· 詹姆斯的《专使》、詹姆斯· 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等)。根据同样的理由, 我们可以将这一类型称为“ 固定性人物有限视角” 。

弗氏所区分的第七类为“ 戏剧方式”( 典型作品有海明威的《白象似的山丘}) ,读者就像观看戏剧一样仅看到人物的外部言行, 而无从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弗氏的第八类为“ 摄像方式” , 即作品象摄像机一样丝毫不加选择地任意录下一个生活片段。

二、小说中的独特叙事视角

1.傻子视角。这类视角用傻子的眼睛看世界, 里蒙·凯南在《叙事虚构作品》中就将这种叙述称之为“白痴叙述”。在这类视角中, 作者通常用限制性视角来展现“傻子”的所见所闻所感,而这类傻子在小说中通常都被设置成智力有问题,被众人忽略或者耻笑的人,他们的视角限制往往比常人的限制更大,而同时他们又具有常人不具备的或与众不同的感觉或思想,产生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并通过这种不寻常, 揭露出众人看不到的真理和事实,很有“ 众人皆醉, 我独醒”的味道, 除此之外, 一些作者还赋予了“傻子”神秘超然的眼光, 超越了限制视角。“傻子视角”打破限制性视角和全知全能视角的界限, 造成叙事视角的多重叠置, 可以呈现出更丰富更真实也更立体的叙事。

2.儿童视角。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儿童视角小说应该是鲁迅写于1911年冬天的《怀旧》。它突破了传统的全知成人视角模式, 以一个9岁的学童来讲述发生的故事, 以儿童的视角和感受去铺写成人世界里的真实生活,而且这种叙述能基本控制在一个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范围之内,实践着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的视角原则。

3.死人视角。对这一视角的体验我们从邦巴尔的《穿裹尸衣的女人》开始,作品的主人公是位已逝的、身卧灵床的女人。整部小说以死者的视角、心绪为核心展开叙述,她游移的思绪中回映出的生活轨迹和活跃、激荡的情感充斥着整个作品。死者可以具有寻常又可以不寻常的思维和感触之线进行充分的选择:可以自然地略去对整个故事和事件的完整的、常规化的描述, 并有可能尽展才思, 选择于繁简、轻重、善恶之间。

三、小说叙事视角的功能

1.文体功能的体现。在《语言功能与文学文体》一文中韩礼德区分了语言具有的三种“纯理功能” 或“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三种纯理功能相互关联, 在特定的情境选择中构成语义层或意义潜势, 而视角也需要在不同叙事作品的语境或同一作品内的情境转换中通过选择来构建自己, 因此也具有意义潜势特征。可以说, 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是探讨叙事视角文体功能的基础。而视角在选择中将自己的审美价值与主题意义进行体现, 这是它文体功能和文体意义的所在。

视角的语篇功能是以主位结构实现的。主位结构由主位+ 述位构成。“ 主位表示信息的起点, 述位是对主位的发展; 主位总是置于小句的首位” 。在叙事视角上, 无论是“ 谁说……” , 还是“谁说(某人看的) ” , 都可以构成这样一个主位结构。叙事视角的选择确立了叙事话语的主位结构, 语篇功能得以实现。

2.不同叙事视角的艺术功能

(1)非聚焦型视角的艺术功能。非聚焦型视角, 又称零聚焦, 是一种传统的, 受广大作者所喜爱的叙事角度。这种视角的承担者即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不在, 可以洞察并有权说出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都无从得知的秘密。

(2) 内聚焦型视角的艺术功能。内聚焦型视角, 即限制叙事, 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现代意味相对浓厚的叙事角度。视角的承担者不是置身局外, 而是转移到作品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人物身上。其特点是采用同时观察和体验的方法, 以当事人的身份介入叙述, 将真实性的美学原则提高到重要地位。

(3)外聚焦型视角的艺术功能。外聚焦型视角是从“ 外部” 观察的叙事角度, 叙述者小于他的人物, 即叙述者比他的人物知道的更少, 是一种零度情感的纯客观叙事。这种叙事视角使用频率较低。在我国, 主要体现在80 年代中后期的“ 先锋小说” 和“ 新写实小说”。这种视角基本上是一种非人格化叙事, 以作者的隐退和掩藏来追求叙事的中立性、公正性和冷漠性。隐含作者或叙述人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无动于衷, 与叙述对象在情感倾向与道德立场上保持着相当清醒的距离意识, 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与局外人。

四、结语

小说叙事视角所体现出的文体功能与艺术功能对现代作家来说可谓举足轻重。叙事视角的处理得当与否关系到作品语言的表达, 情节的组织, 以及意蕴的揭示。视角的多元化使得故事可以更生动真实, 也能更大程度地扩展、加深故事的内涵, 从而增加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各种不同的视角就像电影的镜头,将读者领人与众不同的审美境界. 小说的魅力也在这种独特性中得到了更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见W.Booth:《距离与视角》, P. Stevich主编《小说理论》, 纽约自由出版社1967年版, 第92页;N.Friedman:《小说中的视角》,同上书, 第127-129页.

[2]R.Taylor :《文学的组成成分》, 伦敦, 麦克米伦出版社1981版, 第74页.

[3]B.UsePnsky :《结构诗学》, 俄文版1970年.英文版加州大学出版社工1973 年.

[4]R.Fowler :《语言学批评》, 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127-234页; 第134-135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下《金瓶梅》的死亡丧葬描写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