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在不同病原体感染脑膜炎中的临床价值

2015-12-19 07:08王朝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5期
关键词:脑膜炎降钙素细菌性

王朝辉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 开封 475000

我院对近4a收治的47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和56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进行PCT、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并进行比较,以探讨不同病原体感染脑膜炎患儿的PC

T 变化及CRP变化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1-01—2013-01我院收治的急性脑膜炎患儿103例,男58例,女45例,年龄4个月~14岁,平均6岁;细菌性脑膜炎47例,病毒性脑炎56例。2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符合细菌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未合并其他可导致血清PCT 浓度升高的疾病。

1.2 方法 入院前已接受抗生素诊疗的患儿不入选此研究,入院后均于当天行腰穿检查,抽取脑脊液分别检测白细胞数量、革兰染色及脑脊液培养、涂片找细菌及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测,并进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外周血CRP,同时取2 mL静脉血经3 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放入-20℃冰箱中,保存集中待测。

1.3 PCT 的检测方法 PCT 采用罗氏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及原装试剂盒试验,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对于PCT 检测为阳性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数天后再次测定其体内PCT 浓度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及脑脊液细胞学计数检测结果 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细菌性脑膜炎组与病毒性脑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清CRP 及脑脊液细胞学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一些病例中两者存在一定的重叠现象。

表1 2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及脑脊液细胞学计数检测结果 (±s)

表1 2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CRP及脑脊液细胞学计数检测结果 (±s)

组 别 n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L)血清CRP(mg/L)脑脊液细胞数(×106/L)脑脊液蛋白(g/L)细菌性脑膜炎 47 16.6±15.3 84.11±75.42 120.8±98.2 2.31±1.54病毒性脑膜炎56 8.4±5.2 8.34±6.25 32.1±16.7 0.74±0.36

2.2 血清和脑脊液PCT 检测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血清及脑脊液PCT 浓度均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果以血清PCT≥2.0ng/mL为阳性阈值,2组数据未发生重叠,且细菌性急性脑膜炎患儿的脑脊液与血清PCT 呈正相关,见表2。

表2 2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PCT 检测结果比较 (±s,ng/mL)

表2 2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PCT 检测结果比较 (±s,ng/mL)

组 别 n 脑脊液PCT 血清PCT细菌性脑膜炎47 0.91±0.32 15.36±7.25病毒性脑膜炎56 0.23±0.11 0.88±0.42

2.3 细菌性脑膜炎组治疗前后检测指标比较 给予抗生素治疗数天后,所有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均重新抽取外周血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清CRP 及血清PCT 检测,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个检测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见表3。

表3 细菌性脑膜炎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清CRP及血清PCT 检测结果 (±s)

表3 细菌性脑膜炎组治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清CRP及血清PCT 检测结果 (±s)

时间 n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9 L-1)血清CRP(mg/L)血清PCT(ng/mL)治疗前47 16.6±15.3 84.11±75.42 15.36±7.25治疗后56 9.4±4.7 36.16±34.28 6.78±3.45

3 讨论

脑膜炎是指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2],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及真菌性脑膜炎等类型,其中以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最为常见[3]。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脑膜炎予以抗病毒治疗。脑膜炎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早期正确治疗,可导致患儿神经系统损伤乃至残疾,包括学习障碍、行为障碍、感觉神经性耳聋、癫痫及智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脑膜炎的诊断方法有鉴别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RP、脑脊液细胞学计数及脑脊液病原体培养和涂片镜检等,但由于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在临床表现上差异不明显,实验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RP、脑脊液细胞计数等检测结果虽有一定的差异,但许多病人的结果存在重叠现象,从而导致早期鉴别诊断困难[4]。经腰穿取脑脊液进行病原体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但腰穿操作具有一定的风险,且病原体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可得出结果,易耽误病情。因此,寻找一种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强的指标早期鉴定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非常有意义[5]。

降钙素原(PCT)是降钙素的前体物质,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12.796u,由降钙素、降钙蛋白及含57个氨基酸的N-末端碎片组成,半衰期20~24h,生理状态下PCT 由甲状腺C 细胞产生,含量极低(<0.1ng/mL)[6-7]。文献[8]报道,血清PCT 含量与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疟疾等感染程度呈正相关。在国外,血清降钙素原被认为是鉴别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最灵敏的指标,严重细菌感染时,细菌的内毒素可诱导甲状腺C 细胞以外的细胞合成分泌PCT,如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部、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等,从而引起血清PCT 升高,当感染控制后血清PCT 浓度会迅速下降,而病毒性感染时血清PCT 不升高或仅轻度升高。PCT 的这个特性使PCT 成为鉴别各种细菌性与病毒性感染的研究热点,PCT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早期临床鉴别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清PCT 浓度普遍较高,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PCT 则浓度普遍很低,而细菌性脑膜炎经抗生素治疗后,重新测定血清PCT 的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437,P<0.05)。笔者认为,通过检测外周血PCT 浓度,临床上对早期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作为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评价指标。

[1]冯家伍,庄良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测定及诊断价值[J].华夏医学,2008,21(3):421-422.

[2]雷旻.降钙素原对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杂志,2013,15(4):681-683.

[3]Dubos F,De la Rocque F,Levy C,et al.Sensitivity of the bacterial meningitis score in 889children with bacterial meningitis[J].Pediatr,2008,152(3):378-382.

[4]林联韵,高丽丹,吴莉春.降钙素原在鉴别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的临床应用[J].北方药学杂志,2013,10(4):70-71.

[5]李斌,张周良,高军,等.血清降钙素原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的检测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2):337-338;367.

[6]杨滨,康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5(3):596-597.

[7]周静,程星,李全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4):479-480.

[8]崔利丹,宋春兰,金志鹏,等.降钙素原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1,6(6):37-38.

猜你喜欢
脑膜炎降钙素细菌性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基于羊细菌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分析
Vaccination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方法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在恶性肿瘤发热患者中的鉴别意义
尼日尔脑膜炎流行已致76人死亡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