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2015-12-19 07:08王俊平屈清荣王浩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5期
关键词:丁苯脑缺血神经功能

王俊平 屈清荣 王浩斌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 450052

本次研究通过丁苯酞在急性脑梗死治疗方面的效果及对于血清hs-CRP水平变化的影响,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4-01—2015-0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病例120例,男76例,女44例,年龄70~87岁,平均77.4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2]。入选病例均在发病48h内经过CT 及(或)MRI检查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观察指标 入选病例均在确诊后24h内及治疗14d时空腹静脉抽血送检,检测血清hs-CRP。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分别于确诊后24h内及治疗后14d时进行评定[2-3]。

1.3 评估标准 治愈: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90%~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45%~89%;良好: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幅度18%~44%;无效:功能缺损评分未下降,或增加幅度<17%;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幅度>18%。总有效率=(治愈+显著+良好)/总病例数×100%[4]。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方式,如给予改善血液循环药物和抗血小板的药物,以及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脑水肿较为明显者给予20%甘露醇药物脱水降颅压治疗,对于血压较高者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对于合并感染的患者加用抗生素治疗等。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注射液25 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 中静滴,2次/d。2组均14d为1个疗程。

1.5 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 15.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n(%)]

2.2 2组血清hs-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比较 (±s)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变化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60 6.53±2.39 2.69±3.48对照组60 6.47±3.84 4.03±3.53

表3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60 13.89±4.06 6.74±1.82对照组60 13.92±3.71 9.86±2.01

3 讨论

目前,急性脑梗死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渐呈上升趋势,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致病原因。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上升多标志着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现象,同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5]。急性脑梗死在脑卒中较为常见,其造成的脑缺血以及缺血后再灌注均可能引发诸多复杂病理生理变化,使神经元出现严重损伤[6]。因此,有效恢复缺血脑组织的供氧及供血显得尤为重要。丁苯酞是一种新型神经保护药物,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证实使用丁苯酞能够通过抑制皮质神经细胞Ca2+过载,发挥其脑神经保护作用,并通过调节脑细胞在缺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加快血流速度,使缺血区域的血流量显著增加,有效保护线粒体的功能及结构,降低神经细胞的坏死、凋亡,改善脑缺血后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7-8]。本次研究证实,丁苯酞能够在多个脑缺血病理环节发挥作用,使局灶性脑缺血后的梗死面积显著缩小,观察组临床症状与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CRP 作为一种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参与局部或全身性的炎性反应,与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存在密切相关性。研究发现,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及恢复期的hs-CRP水平均高于健康人群,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病死率均有高度相关性[9-10]。本次研究入选病例在确诊24h内检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显著差异,但经14d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s-CRP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炎性反应在脑梗死急性发病期以及恢复期的病理机制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丁苯酞注射液能够通过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增强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实现抑制hs-CRP水平升高所导致的炎性反应,起到保护脑神经的目的,从而缓解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预后。

[1]刘小阳,杜万红,杨浩军,等.丁苯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CRP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J].临床军医杂志,2010,22(1):99.

[2]王燕飞,孙惠淳,夏海琴.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和炎性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13,23(3):779.

[3]舒勤奋,刘小利,姜寿峰,等.丁苯酞增强脑缺血耐受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31(15):112-114.

[4]李静,魏光宇.丁苯酞对缺氧/复氧诱导大鼠皮层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41(1):1-3.

[5]尹春丽,王耀伍,王丽英,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22(26):3 091-3 093.

[6]陆昆.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6):579-580.

[7]周伟君,车在前,陈尔真,等.急性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24(3):234-236.

[8]刘军,周军,刘双喜,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2012,32(6):16-17.

[9]喇俊荣.早期应用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 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1,33(10):1 520-1 521.

[10]韦宁,韦英海,黎彬如,等.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2,35(4):8-10.

猜你喜欢
丁苯脑缺血神经功能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长爪沙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表达变化的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