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茧育后期发生缩节死蛹的原因分析

2015-12-21 02:03胡丽春,彭晓虹,吴建平
蚕桑茶叶通讯 2015年3期
关键词:蜡质蚕种运输



种茧育后期发生缩节死蛹的原因分析

胡丽春彭晓虹吴建平饶莲英艾利仁曾菊根李丽梅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330202)

蚕种生产由专业场转向原蚕区的初期阶段,原蚕区饲养的种茧运回到专业场内进行削茧、鉴蛹和制种。在种茧削茧鉴蛹过程中,常发现数量不少的蛹体后2~3个体节半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变短小以至死去,造成公斤茧制种量大幅降低,蚕种企业种茧丰产却不丰收。为弄清楚其发生的原因,笔者收集了江西井冈蚕种科技有限公司在2005~2008年间万年和修水两个原蚕基地饲养的蚕品种、原蚕上蔟、蔟中管理、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收购与运输等生产环节中的操作与技术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比较,找出种茧后期缩节蛹的发生原因,以帮助蚕种企业和蚕种生产者借鉴、规避。

1缩节死蛹的症状与发生情况

1.1 缩节死蛹的症状

蚕蛹从种茧壳内削出时,蛹的最后1~3个体节套缩于前体节内从而使整个蛹体略显短小。体色与健康蛹无明显差异,但体躯的活动力和弹性差。随着鉴蛹过程的推进,蛹色渐失去光泽而呈现褐暗色,之后体形继续缩小,最后缩成一颗黄豆大小而死去,从削出茧腔到完全死去的时间为0.5~2天。由于这种蛹最终呈缩节状死去,故称为“缩节死蛹”。

表1 不同年份、蚕品种、饲养期别的缩节死蛹发生率  单位:%

1.2  缩节死蛹的发生情况

从表1可以发现,种茧后期缩节死蛹的发生呈现一定的规律:

一是基地不同发生的量大有开差。 万年基地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修水基地,缩节死蛹的发生率2005年最低(低于10%),从2006年始逐年增高,达20%以上,到2008年基本稳定在2007年的发生率。这是因为2005年是公司第一次走出专业场,在万年和修水两地试点饲养原蚕,生产规模较小,2006年后基地原种饲养量逐年增大,到2008年原蚕饲养全面向基地转移,这表明缩节死蛹的发生随种茧规模增大和饲养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二是蚕品种不同发生率差异明显。薪杭白云、芙蓉湘晖、芙9湘7三对蚕品种都有缩节死蛹发生,其中以芙蓉湘晖发生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芙9湘7,相对较低的是薪杭白云。

三是饲养期别不同发生率差异明显。上蔟后至种茧保护期遇高温多湿或高温干燥的天气,发生率较高。表1的一秋和中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春蚕和晚中秋,一秋明显高于中秋。

2发生缩节死蛹的原因分析

2.1 种茧保护期操作处理不当

通过对两个基地在养蚕、上蔟、采茧与种茧保护、种茧运输等生产环节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认为缩节蛹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操作不当。

表2 两个原蚕基地各生产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调查

通过表2的比较对照发现,养蚕、上蔟这两个环节的操作基本相同,且这两个环节的虫态都处于幼虫阶段,距离蛹还有一次蜕变经历,幼虫能正常蜕变成蛹,而缩节死蛹是在化蛹之后引起的,说明这两个环节的操作不会造成后期缩节死蛹;种茧调查方法虽然两基地有所不同,但因调查时所取样茧量很小,只占总量的2%左右,且调查所用过的样茧,并未放回到全批种茧中而是单独放置的,所以此环节对后期缩节死蛹发生无影响;采茧、种茧收购、种茧保护和种茧运输四环节,因受基地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其操作与在专业场内生产相比存有较大差异,是造成基地种茧后期缩节死蛹发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在采茧、种茧收购、种茧保护和种茧运输四环节中,除种茧运输两个基地的方式方法是相同外,其它三环节在两个基地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这恰好是两基地后期死蛹发生量表现出较大开差结果的体现。

种茧保护是蚕种繁育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科学合理的种茧保护技术是:熟蚕上蔟后48~72h内趁蚕吐丝终了至化蛹前采茧(即早采茧),茧子采下后要及时平卧薄摊、温度22.5~25.5℃、湿度70%~80%、昼明夜暗、环境安静、蛹复眼着黑色前严防强烈震动。如表2调查,万年基地在早采茧后,种茧交付给公司统一在小蚕共育室中保护,茧多的地方因共育室容量小,茧放得厚实,为防茧蒸热,每1~2天翻动一次;修水基地通常是在上蔟7~8天后采茧,种茧前期(采茧前)在蚕户家的蔟上保护,空间大,虽不必为防种茧产生蒸热而翻动种茧,但采茧是在上蔟后7~8天进行,此时蛹复眼尚未着色或仅始着色,蛹体因采茧而受到震动。

两基地种茧均需经过长途运输,运输途中种茧受到了震动,震动次数与强弱又密切关联着后期缩节死蛹的发生量,如表2中万年基地在种茧保护过程中每1~2天翻动一次,修水基地是在迟采茧时受震动,显然万年基地做法给种茧造成的震动次数多且强度大于修水基地,这正好与万年基地后期缩节死蛹明显高于修水基地的结果相吻合。

2.2 蛹体受伤

种茧后期缩节死蛹是因震动而受创伤所致,缩节死蛹从蚕病学的角度界定其实就是出血蛹一类,只是通常所见的出血蛹是在化蛹初期受创伤引起的,故在削茧前早已死于茧壳内,等到削茧时直接看到的是死蛹,即常说的出血死蛹。而缩节死蛹其受创伤的时间是在蛹复眼着色至削茧时,在此阶段中,蛹体因受伤而产生病变的程度随创伤的时间而不同,创伤时间越靠后期,蛹体体表蜡质层发育越厚实保护力越强,受伤蛹体血迹不明显,抗死亡的能力越强。修水和万年两个原蚕基地的收茧和运茧两项操作都是在复眼着浓黑色后临近削茧时进行的,说明此时的操作引起了蛹体受伤,只是此时蛹体抵抗力较强而病变不明显,但随着蚕种生产中削茧鉴蛹工作的开展,便蚕蛹呈缩节状缓缓死去。

2.3 蛹体皮肤蜡质层薄

表1显示,即使在同样的操作处理下,蚕品种不同,缩节死蛹的发生量明显不同,芙蓉湘晖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芙9湘7,相对较低的是薪杭白云,笔者认为是蚕品种自身的抗伤能力决定的。

蚕蛹体壁布有一层蜡质层,对蛹体起着抗伤抗病等保护作用,蜡质层的厚度随蚕品种不同而厚薄有异。蜡质层的厚薄是通过蛹体皮色的深浅来辨认,蛹体皮色越淡黄表明蜡层越薄蛹越鲜嫩,反之,蛹体皮色越浓褐表明蜡层越厚蛹越老成。经观察,在同样的发育时间内,芙蓉湘晖的蛹皮色最淡,薪杭白云蛹皮色最浓厚,芙9湘7居中,这说明芙蓉湘晖的蛹体蜡质层最薄,它的抗震伤能力最弱,故其发生缩节死蛹最多。

3生产上缩节死蛹的预防

一是早采茧与交茧工作宁早勿迟。一般掌握高温天气上蔟后50h左右就要采茧、70h内交茧到位;低温多湿天气上蔟后60h左右就要采茧、75h内交茧到位。如果实在是错过了早采茧适期,就改成晚采茧。严格执行先上蔟先采茧,以天为时间段,蚕茧随采随薄摊,严禁堆积。

二是严格按种茧保护技术要求实行种茧保护。种茧贮放做到平卧薄摊一层,严禁保护过程中翻动种茧;摊放时将不同发育日期的种茧以天为一个单位分别摊置,并贴上标签。收茧运茧时同一个时间标签可并批处理。

三是蚕茧装卸与运输一定要在大多数的蚕蛹复眼着浓黑色后进行,装卸动作轻、运输途中行驶平稳,尽量减小振动;装茧时防过满而产生蒸热。

四是推行原蚕基地就地制种,避免种茧因装卸与运输而产生创伤。

猜你喜欢
蜡质蚕种运输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果实蜡质的研究进展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攻克优质蚕种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无蜡质芥蓝突变型叶表面蜡质超微结构观察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
生物酶法制备蜡质玉米淀粉纳米晶及其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