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

2015-12-21 18:30徐曼依
课外语文·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余光中

徐曼依

【摘要】《听听那冷雨》的文本研究及其教学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模糊与不完善之处。本文试图对其研究状况进行大致梳理,做一概述与补充,并提出粗浅的教学建议,以期对广大教师及教育研究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现代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其文学作品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以及西方现代文学的特点。《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散文作品的代表。他在这篇散文中将其关于散文创作“弹性、密度、质料”三个维度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呈现出散文诗化,中西写作艺术结合的语言美,而且展现了多重思想情感。

一、关于《听听那冷雨》的情感思想

《听听那冷雨》最直接表现的是思念故乡、思念大陆的情感。但《听听那冷雨》的创作背景、散文细密的写作内容以及多样的写作方式都证明了:将本文的情感思想只作“思念故乡”理解是单薄的。罗田认为,除了“乡愁”以外,散文通过雨下在“无瓦的公寓”“成了没有音乐的雨季”以及作者笔下描绘的历史文化事物,表现了“对‘公寓时代枯窘与厌倦”,这种对现实的厌倦与其怀念传统形成统一,是乡愁的“深化与升华”。[1]戚明娟将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潇潇冷雨作比较后认为:散文表现出作者湿冷、阴沉、充满苦难的“雨幕上”的人生。此外,她将余光中的诗《六把伞》与本文进行互文阅读,解读出孝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愧怍之情。戚明娟还联系了余光中对自己名字的阐释——“余烬毕生精力,光大中华文化”,结合散文中出现的种种中华形象以及作者在美国的经历,分析出本文怀念传统文化,“对中华古文化失落的忧虑”之情。[2]

闾剑宝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地挖掘,他将重点放在被教材编者删去的原文段落,并分析了“杏花春雨江南”“古大陆”“黑白片”等几个关键词,指出余光中想表现的是“超越了狭隘地理的文化乡愁”。[3]孙文辉列举“亡宋之痛”与“鬼雨”这两个具有政治性色彩的词语,与余光中《鬼雨》进行互文解读,认为十年前幼子夭折时的“鬼雨”与文中的“鬼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是父丧子之痛,后者是“游子被迫远离文化母体之伤”。他将两者相观照,认为《听听那冷雨》“写尽了‘文化乡愁的切肤感”。[4]

二、关于《听听那冷雨》的艺术手法

《听听那冷雨》非常鲜明地体现出余光中的一大创作风格。首先是以诗为文,散文诗化的审美取向。散文诗化就是在散文创作中融入诗词的神韵,通过巧用意象等诗词写作手法使散文具有诗的意境。孙绍振认为散文中层出不穷的叠词是李清照式的、女性化的,一系列的叠词把由雨而发的乡愁“定位在古典诗歌的韵味和节奏上”,从而产生一种“凄迷美”。由此出发,他进一步分析了散文中所对应的诗词文化典故。[5]意象的使用使散文具有诗意的美感,“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的妙境”,隐喻和象征意味浓厚。孙文辉专门对散文的意象进行分析,他以散文思想感情的解读为宗旨,通过“黑白片”与“那一块土地”,“冷”与“暖”,“亡宋之痛”与“鬼雨”,“无瓦的公寓”与“古屋不再”四组意象揭示散文的四重思想。[6]除了“散文诗化”以外,明学圣列举“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说明余光中运用谐音辞格的妙处。散文的语言特征还体现在巧用反复和“语言陌生化”。语言陌生化,即打破常规组合,进行个性化的语言创造,诸如文中的“鬼雨”“湿翠”“云情雨意”等,既新颖又恰到好处对事物进行描述。[7]

余光中不仅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他还是一位精通英语的当代诗人,因此他的散文兼具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学创作的特质。孙绍振指出“敲击音”“滑音”等属于西方钢琴演奏的术语,散文中反复描写的雨与物体碰撞产生的声音,将“中国古典诗歌的听觉美”与西方“敲打乐”音乐美相融合,将中式趣味通过西式的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既和谐又妙趣横生。[8]东西方文学特质的融合还体现在文言与欧化句式的交错中。明学圣将散文欧化句式的使用分为两类,一为西式倒装句,一为“不停顿不着标点”的长句,两者产生“长短参差,弹性十足”的效果,既有活泼新颖之处,又有简洁深厚之处。[9]

《听听那冷雨》以“雨”为点进行放射式的看似随意的联想,将思绪与大陆的故乡、母亲、中国传统文化等等联结在一起。通过“以诗入文”,中西艺术形式的会通与创新组织四散的思绪,共同服务于多重情感思想的表现。

三、关于《听听那冷雨》的教学处理

《听听那冷雨》行文脉络较为模糊,且余光中“惯用隐晦的、象征的、印象化的,有时甚至是非常曲折的方式”[10]进行写作,情感晦涩,学生自主解读难度较大。因此,部分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散文主旨的探究上,如凌宗伟将还原教材作为突破口,联系作者写文时大陆与台湾的社会环境,将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听听那冷雨》原文以及教材中的课文三者进行对照阅读,重点引导学生解读出作者对现代文明侵蚀传统文化的不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凄凉、失落的心境。[11]这一教学处理通过关键段落的解析抓住了散文深层的主题思想,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其弊端在于教师和学生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纪录片和原文的对应,教师大量介绍台湾“城镇化”“文化复兴”以及大陆的“文革”运动等政治背景,有游离文本、泛语文课堂的倾向。

笔者认为,对文本语言的挖掘欣赏应当是语文课堂的重点。“以诗入文”“中西写作方式结合”和精妙的语言运用是《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的特点和亮点,充分体现出余光中的写作特色,应当成为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任务。很多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徐松将本课的课眼确定为“听”“冷”,从题目切入,选择第一自然段进行细读,通过“冷”观照作者的思想情感。[12]时剑波将“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街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作为本文关键句进行解析。“厦门街”指代大陆,厦门与厦门街虽只有一字之差却隔着千山万水,从而产生乡愁之情,“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则将“雨丝”与“愁思”相连,更显绵长。[13]赵立平将重点放在赏析“听雨”的内容,对“听雨”部分的诗化语言、修辞手法进行品析。[14]上述教学方法都以品析细腻的语言为基础带动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所选择的切入点有字、词、句、段四种不同的类型以及每种类型下不同的内容差异。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内容上,并以此关键内容为基础观照文中的其他内容,为学生把握课文情感提供一定的方向引导。但是,课堂效率提高的同时学生的自主性减小,并且容易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性的把握文本,语言鉴赏较为碎片化。

戎仁堂在初期采取重点分析课文主旨的方式,但他意识到这种方式“理性色彩太浓,缺乏对文本的诵读和语言感知”,随后回归文本,将学生充分阅读文本作为教学目标。他要求学生自主寻找文本直接写雨的段落,通过“读—评—读”的方式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感知作者的情感,其中穿插“读—品”的方式,深化散文的语言文字魅力。[15]直接写雨的片段贯穿全文,在深入品评语言的同时,也较为全面地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散文难以捉摸的深层思想感情也逐渐浮出水面。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整体化的解读。学生在相互交流、师生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我的教学建议

综上所述,对于执教《听听那冷雨》我的教学建议是:

第一,就文章分散的联想内容而言,“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较为简单,是散文的表层思想,学生初读文本即可感知,无须过多讲解。第二层次——对工业文明破坏传统文化以及“公寓时代”到来不满,经过背景资料的介绍和教师点拨,学生也能把握。第三层次,文人式的文化乡愁,无处着落的孤独、缺失感。这一思想较有深度,需要师生合作对话,学生才能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应将其作为课文情感思想理解的重点之一。

第二,“以诗为文”“中西写作艺术结合”是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式,也是余光中文学创作的特色。因此,对散文语言与写作手法的品析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第三,散文的写作手法与其思想情感的表达紧密结合,是解读散文深层思想的钥匙所在。在分析写作手法,品读语言的过程中进行挖掘更能抵达作者思想的核心。在教学中应将两者融合,以语言带动情感,帮助学生赏析课文的语言美、思想美。

大致教学过程(一课时)如下:

预习作业:思考散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散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方式?散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整体感知,走进“冷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写了什么?他是怎么组织这些材料的?

2.初读文本,品味“冷雨”。请学生自主选择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分小组对句子品析评点,说说从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最后,将自己的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来。

3.再读文本,感受“冷雨”。师生共同对话,概括出余光中“以诗入文”“中西写作艺术结合”的写作特色。

4.三读文本,深入“冷雨”。教师带领学生重点分析关键词句;结合余光中的生平经历,请学生尝试说说散文的深层思想,逐步感受作者文人式的文化乡愁,无处着落的孤独、缺失感。

5.拓展延伸,学习“冷雨”。学生尝试模仿余光中的写作方式,就某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一个小片段。

参考文献

[1]罗田.冷雨漓漓洗热肠—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J].名作欣赏,1990(1).

[2]戚明娟.几番冷雨,江湖已老鬓已斑—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情感主题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09(34).

[3]闾剑宝.以文解文以心鉴心—《听听那冷雨》教学原始[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4).

[4]孙文辉.《听听那冷雨》备教补丁[J].语文教学通讯,2013(4) .

[5]孙绍振.把整个的生命和修养用耳朵听出来—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J].语文学习,2007(3) .

[6]孙文辉.《听听那冷雨》备教补丁[J].语文教学通讯,2013(04).

[7]明学圣.弹性·密度·质料—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3(8).

[8]孙绍振.把整个的生命和修养用耳朵听出来—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J].语文学习,2007(3).

[9]明学圣.弹性·密度·质料—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3(8).

[10]张文质.语文教育如何回到起点—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为例[J].人民教育,2014(20).

[11]凌宗伟. 大开大合,细处摄神—《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说明[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江苏教育,2013(6).

[12]徐松.《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4).

[13]时剑波. 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乡愁—《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08(5).

[14]赵立平. 冷雨声里话乡愁—《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15]戎仁堂. 阅读教学要突出语文性—以《听听那冷雨》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11(8).

(编辑:钟园)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余光中
寻李白(节选)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