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生态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终身学习系统

2015-12-22 02:34卞爱美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终身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重点课题负责人谷我婧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创新教育办公室
商业文化 2015年31期
关键词:海淀资源生态

文/ 卞爱美 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终身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重点课题负责人谷我婧 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创新教育办公室

统筹生态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终身学习系统

文/ 卞爱美 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终身教育研究指导中心重点课题负责人
谷我婧 博士,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学院创新教育办公室

▲碧水海淀

生态文化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注意培育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并纳入终身学习系统构建中,将为教育资源的结构优化和生态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海淀区是一个生态文化大区,自身拥有深厚的文化命脉和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它既有以皇家园林为代表的丰厚的古代文化资源,又有在古代园林遗址上建成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丰富的现代科技文化资源,形成了将古典根基与现代风格、生态氛围和文明成果融为一体的生态文化资源。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为现代科技文化发展搭起了舞台:颐和园、香山等皇家园林已成为北京具有品牌效应的闻名中外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然而,其周边地区的文物古迹资源未得到很好的挖掘和保护,尤其是文化文物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海淀北部地区,其深厚的生态文化内涵,应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纳入区域终身学习系统的构建中。

一、加强生态文化资源与教育的对接

海淀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典型地区和生态文化环境一流的城市发展新区。区委、区政府明确了在北部地区全面建设“生态型、田园式、现代化”的海淀新区,努力实现“推进历史性新跨越,建设现代化新海淀”的奋斗目标。面对机遇和挑战,海淀区职工大学秉承“开放、合作、服务、创新”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立足区域、依托区域、服务区域的战略目标,依托海淀教育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积极创建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相匹配的大教育品牌,整体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并有效整合、优化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进而构建符合海淀区发展需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者权利要求的高水平、综合性区域终身学习系统。

由于区域型高等院校在一定区域里特有的文化认同、地缘邻近等优势,打破研究型大学对知识创造功能的垄断,注重本地性、区域化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找到其内在的特点,通过运用相应的知识理论,整合为具有区域特色的知识资源,为区域发展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所以学院组织了以“常青藤”区域终身学习系统课题成员为骨干的研发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学习、走访座谈、专题研讨、专家论坛等调研活动,对海淀新区的文物文化资源进行了自然和历史人文两个维度的系统梳理,把这些地方文化文物资源放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深度挖掘其文化元素,吸取区域文化精髓,发挥地区整体优势,达到一种生态文化的层面,使之如一粒粒宝石串联成一条项链,将资源优势整合、优化为终身学习优势,以支撑区域终身系统的构建。

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地图

要搞好海淀北部地区文物古迹和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首要的问题是摸清楚我们自己的家底,再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些资源加以分类。

(一)海淀地区文物古迹的基本特点

1、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

“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是海淀北部地区文化文物资源的两个突出特点。海淀北部地区有文物古遗迹261处,其中市级文物保护8处,区级文物保护10处,其它古迹94处,遗迹149处。其中有些文物的年代非常久远,如魏太和造像造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北部地区的文物有寺庙、古墓、塔、碑、桥、宅院、古遗迹、革命史迹、古村落等,充分体现了文物古迹的多样性。

2、布局合理并呈规则性带状分布。

北部地区旅游发展具有资源融聚区域布局合理且呈规则性带状分布的优势。这一地区自北而南,不仅有北魏石佛、上方寺、龙泉寺、明照洞瑞云庵、桃园观等景观,还有醇亲王墓、孚郡王墓、阳台山古香道、鹫峰、贝家花园、大觉寺、城子山东岳娘娘庙、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园、黑龙潭龙王庙等十余处名胜古迹。

这些景点在单体上的生态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如果在对区域内有代表性的景点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系统化梳理,那么这一地区的整体优势就能彰显出来。如近年来开发建设的阳台山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和翠湖水乡湿地风景区,通过文物古迹与生态环境的结合,拓展了其休闲疗养功能。因此在北部地区资源的开发中,除了对有价值的景点进行进一步发掘,使其生态文化内涵更加充实之外,还需对现有的已开发的资源进行整合,拓展其教育功能、会展功能、休闲疗养功能和社会和谐功能等,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三、生态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培育

从类型上看,海淀山后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满清文化、红色文化四大类和佛道儒文化、养生文化、庙会文化、花会文化、纳兰性德文化、湿地文化等若干小类。

1、以儒道佛为主的宗教文化。

海淀区之所以成为旅游热点,是因为它是一个生态文化大区,尤其是历史遗存的、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奏响了海淀山前旅游的主旋律。海淀山后地区要发展旅游,同样应从发掘文化资源着手。然而北部地区文化文物小而分散,缺少山前皇家园林那样大而集中的亮点,因此寻找北部地区发展旅游的文化切入点,是值得探索的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发掘妙峰山的以佛、道为主的宗教文化、养生文化,应成为海淀北部地区生态旅游文化的主旋律。因此对宗教文化的探索和挖掘,将成为无法回避的课题。

(1)妙峰山香道的佛教文化。

北京西山寺庙众多,根据记载早在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已始建香水寺(现七王坟址),元代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家寺院,到明清时期,西山寺庙竟达三百余座。

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天仙圣母娘娘庙),始建于辽金,香火鼎盛于明清年间,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闻名的宗教圣地和被广大民众所敬仰崇拜的仙山福地,吸引了无数千里之遥的善男信女前来朝拜进香。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是传统的庙会,几百档民间花会沿着四条进香山道汇聚妙峰山,表演中幡、踩高跷、秧歌、五虎少林棍等精彩节目,还保留了施粥、布茶、舍馒头、祁福等传统内容,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庙会,也发展成集佛教、道教、儒教、民俗于一体的宗教活动中心,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香客,明清至民国四百余年香火兴盛不衰。

妙峰山顶虽在门头沟区与海淀交界处,但通往山顶四条香道,除南道由门头沟上山外,其他三条均在海淀北部地区,分别为位于车耳营的老北道、位于北安河的中北道和位于大觉寺的中道,其中尤以用石板铺道的中北道最负盛名,历来香客最多、气氛最热烈。如能把周边有影响的寺庙部分修复,尽可能恢复香火;修整古香道,恢复茶棚等景点和沿线自然景观,挖掘民间习俗,重开民俗庙会、花会,与门头沟的妙峰山庙会相互呼应,必将成为海淀区继皇家园林之后的又一个旅游热点。

(2)佛、道和中医的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文化的主要方法是练气功、习武、炼丹术,主张清静无为,谋求长生不老。道家积千百年之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术,即:吸收天地之气,并用自身之气打通全身经络,达到祛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修炼养生的场所多为名山、道观和山洞。凤凰岭中的洞穴极有可能是道家养生之所。

佛家养生文化的主要方法是坐禅、习瑜伽术、诵经、吃素食,也有习武和劳作。佛家养生的场所也多在名山和寺庙,主张修身养性。佛家提倡的修身就是以慈悲之心善待万物,笑口常开,忘却一切烦恼事,待人如己,和谐相处泯千仇。佛家的养生之道也流传了千百年,受益之人良多。

中华养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中医博大精深的治病机理和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的优势特色越来越明显,其科学性和先进性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中医药认为,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中医药因人、因时、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是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中医治疗和中医养生均采取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主张标本兼治、内外兼修的整体综合调节,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一整套以“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动静结合”为主题的养生保健、益寿延年的理论和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法,长久以来为人类的健康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述这三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生态文化环境,需要有山、有水,清静、幽雅。而海淀北部地区正是难得的养生佳境。

2、妙峰山庙会花会的民俗文化。

曾是六朝古都的北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期担任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长时期的各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交融、渗透,使北京的民俗风情丰富多采,构成了北京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一部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园林、寺庙、街坊都和民俗联系在一起。

北京文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建设已初成体系。在旅游资源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相对集中性和方向性。资源分布从城区向郊区依次展开,城区主要是古建筑、寺庙、园林,郊区为帝王陵寝、行宫、古刹岩刻和自然景观。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北京已基本建成九个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系列。其中,以妙峰山娘娘庙会、什刹海及琉璃厂商业街为代表的市景民俗系列已经成为北京旅游资源系列的一部分,它具有三教合一、宗教古建与自然风光融合为一体的特点,在北京旅游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双清别墅

妙峰山

平西抗战纪念馆

自明代至今的五百年来,妙峰山古香道承载了无数善男信女的虔诚信仰,寄托着他们的无限期望和憧憬,也记录了历朝皇家、太监大臣、达官显贵们的推崇和祭拜。同时,古香道也是中国民俗学者田野调查的圣地,民国时期,一批民俗学家曾先后数次沿古香道对妙峰山庙会开展实地考察和研究,开创了我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有力推动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使妙峰山获得“中国民俗学的发祥地”的美称。

据统计,通往妙峰山的古香道共有7条,但为绝大多数香客常走、并为文献确认的为4条:1、北道(又称老北道),从聂各庄台头村始;2、中北道,从北安河村始;3、中道,从徐各庄村大觉寺始;4、南道,从门头沟区的妙峰山镇陈家庄始。

这4条香道中,南道已遭严重破坏,面目全非,大马路从担礼长驱直上通达山顶的娘娘庙;旧香道一部分被开山炸毁,一部分被遗弃荒废,无人问津。可喜的是另外3条古香道,至今保存尚好,而这3条恰恰都在海淀区的北部地区。因此,如何保护好、开发利用好这些先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就历史性地摆在我们面前。

3、以纳兰性德文化为主的满清文化。

一般认为,海淀山后与山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区域,山后是偏僻的农村,穷乡僻壤,难有文化积淀可寻。实际上,虽然山后在社会发展状况上与山前确实存在较大差距,然而从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讲,在整个清代,两者具有相近的性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在着紧密联系。

第一,山后地区也是清代皇帝活动很频繁的地区。康熙帝曾造访一些山川寺庙,并写有碑记、题额和诗歌:曾为黑龙潭龙王庙和香岩寺写过碑记;为百家疃开元寺题额;与明珠同游黑龙潭、与纳兰性德同游大觉寺并作诗。雍正帝重修大觉寺并作诗,还为黑龙潭写碑文;为惩罚和侮辱他的政敌揆叙,将皂荚屯揆叙墓碑文字磨掉,改刻成“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乾隆帝不仅出银重修大觉寺、撰写碑文和诗篇;还多次到黑龙潭祈雨谢雨,为龙神加赐封号,御书额联,竖立御制诗碑。据《清高宗诗文全集》统计,乾隆曾26次到黑龙潭祈雨并作诗41首;10次到访大觉寺并作诗24首。光绪帝将他的父亲葬于妙高峰下,并为奕譞撰写碑文。

第二,朝中的王公大臣也频繁到山后地区从事各类活动。清代前期,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和弘晓父子,康熙朝重臣名著、索额图以及纳兰性德、揆叙兄弟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允祥是雍正年间最受皇帝宠爱和重用的亲王,他曾奉旨“总理京畿水利”,到山后地区开展工作,在百家疃修建了别墅,后改为祠堂。怡亲王弘晓也常居此地。怡亲王受皇命专门“关照”曹雪芹父亲曹頫,这为《瓶湖懋斋纪盛》说“曹雪芹家住百家滩”提供了佐证。索额图在太舟坞建有花园别墅。明珠在皂荚屯建有花园和祖茔,他死后也葬在这里。明珠之子、颇有政治影响的副相揆叙,也常居此处,并在死后葬于纳兰氏祖茔。

清代中后期的嘉庆、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最著名的投降派、权倾朝野的军机大臣、大学士穆彰阿,死后葬于上庄西马房村。慈禧太后的妹夫和皇弟、醇亲王奕譞,不仅是伴随西太后几十年的重要历史人物,其子孙中还出了光绪和宣统两位皇帝,他经常往来于海淀镇和妙高峰之间,并常在山上阳宅居住,死后葬于妙高峰。他的同母九弟孚郡王奕譓也葬于妙高峰下。

第三,山后的文物古迹与山前和京城有十分密切、不能割断的关联性。明珠在山后建有花园和祖茔,在山前还有畅春园西二里的“京国第一郊园”——自怡园、双榆树村的桑榆墅、玉泉山下的绿水亭(地点有争议)以及什刹海畔的明相园府。索额图山后有花园别墅,山前还有皇帝所赐、御园门前的索家花园(澄怀园)和北太平庄的索家坟。而奕譞则在御园南侧有皇帝所赐蔚秀园。晚清的载治贝勒在海淀有苏大人园,在山后则建有水塔园,等等。这些连带关系很重要,使山前山后在政治和文化上都联系起来了。

第四,山后地区的山川景物和人文景观,不仅被历代皇帝写成许多诗文,很多王公大臣和诗词巨匠也有大量诗作,形成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词人纳兰性德,将大觉寺、龙泉寺和他在皂甲屯的生活感受,凝结成多篇隽永的诗词。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也将画眉山、大觉寺、屯店、三星庄以及妙峰山香道上的石佛殿、双龙岭等山水村寺编织在他的绝妙诗词中。颇有才华的皇族诗人弘晓,也为山后留下了宝贵的诗页。就连在政治中心漩涡中谨慎从事的奕譞,也将温泉、北安河一带的山水花树描绘得栩栩如生,等等。这些诗词文章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反映着清代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

从以上认识出发,可以考虑选择像以纳兰性德文化为核心的“满清文化园”这样较有内容、有价值、有特色、也较容易实施的开发项目,根据主客观条件逐步进行。

4、以香山等地为主的红色文化。

海淀西山,京西明珠,在北京地区乃至全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20年代,邓中夏、高君宇、陈毅、罗章龙等就在这里进行革命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海淀也是全国较早建党、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

(1)香山的红色文化资源。

香山作为皇家园林、皇家寺院、皇家行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但同时,香山有很多的红色旅游资源:

现在展出双清别墅,但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的住地,中央各大机关驻地,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新华社等都不太明确。另,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宣传也不够。中共中央在香山,无论在理论探索方面还是在革命实践活动上,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香山,是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的地方,是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

香山慈幼院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学员党支部、教师党支部。郭隆真、张秀岩、梁一鸣、刘建章等在那开展工作,有近一半的学员走向了革命道路,应该很好的宣传。

(2)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

平西位于北平以西,张家口以东,西南与北岳抗日根据地相邻,北及东北与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相连。这一地区有平汉、平绥两条铁路线,地形以山地为主。平西地区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联结北平、天津、东北等敌占区的一条重要通道。1938年后,在平西地区逐步建立起抗日根据地。从妙峰山直下经北安河、温泉、颐和园、海淀、西直门,直进北平城内。所以这个地区既是公开对敌斗争的前哨阵地,也是隐蔽战线对敌斗争的关口。平西联络站有两个重要任务:对“东北抗联”的联络工作和对东北地区情报工作的领导。

(3)大觉寺红色文化资源。

大觉寺,原名清水院。几次到大觉寺参观,听讲解人员介绍的大多是文物历史多,对革命活动介绍较少。国民抗日的指挥部设在大觉寺,是中共地下党、游击队、武工队、情报人员等的联络点和经常活动的地方,抗战胜利后成为中共北平市委的所在地,刘仁为市委书记,武光为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周小舟为宣传部长,顾德为秘书长。市委决定将北平市委驻地定在平西北安河、南安河、温泉一带,主要驻在大觉寺、莲花寺。

四、深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构建终身学习系统

海淀山水之美、园林之盛、古迹之多,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北部地区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放置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挖掘其文化元素,拓展其使用功能,丰富生态文化的内涵。

从教育功能看,红色文化资源博大精深,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着重要价值,有些文物关系到少数民族与宗教群众的情感和利益,合理保护和利用能增进民族情感和社会和谐。区域型社区学院担负着整合区域各类学习教育资源的重任,我们将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建设市民学习基地,开展一系列“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主题活动,充分发挥资源的社区教育功能。“常青藤”社区终身学习系统是由中关村学院提出建设的,以整合海淀区各种教育资源并转化为有效的学习资源,为社区学习者服务,集社区学习指导、学习资源支持、学习服务和社区学习数字平台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终身学习系统,是一种向区域内所有学习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全新的社区教育模式。社区学院将系统梳理地区各类资源,充分整合其文化元素,在社区教育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完善这一平台,延伸这一系统,更好的融入到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中。

注: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常青藤”社区终身学习系统研究课题(GKA103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建明:《论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载《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年3期

徐朝旭 林丽婷 谢英:《论生态文化及其价值观基础》载 《道德与文明》2014年5期

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载 《新视野》2003年4期

罗福源:《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载 《社会科学家》-2004年1期

余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宗教文化关系探析》载 《黑龙江高教研究》PKUCSSCI-2011年7期

李小玲:《民俗文化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求实》PKUCSSCI-2012年12期

黄艳 陈悦悦:《民俗文化在城乡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三峡地区为例》载 《社会科学家》PKUCSSCI-2010年4期

程东旺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PKU-2006年2期

猜你喜欢
海淀资源生态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飞吧!少年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