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五维时空中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

2015-12-22 02:34吴兴杰
商业文化 2015年31期
关键词:源泉生产力时空

文/吴兴杰

试论五维时空中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

文/吴兴杰

生产力是社会科学核心概念之一,也是经济学最基础概念之一,还是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基石。长期以来学术界没有反思生产力从哪里来,文化与生产力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两者的融合点是什么?没有文化的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结果如何呢?要发展生产力,文化可以发挥什么特殊的作用呢?从理论上看,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

一、反思生产力概念

传统定义: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的要素或成分,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形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的整体功能,就构成生产力系统。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方面;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是在四维时空中得出的结论,将形成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在四维时空中进行逻辑化地排列、组合、结合、融合,形成一个物质力量生成系统,看似比较系统化,但并没有将这些要素、结构、方式提升到更高时空维度集中表现,没有深入到更深层级反思生产力的源泉。这一思维瓶颈导致生产力概念的长期停滞,也就很难创造更加高级的、先进的、文明的生产力,也很难规避生产力的历史缺陷。

二、反思文化概念

传统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具有创造性、自由性和兼容性;文化具有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有精华与糟粕之别;文化有地域、民族的特征。文化的差异是人类社会最大的差异之一,文化的对立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总根源,文化的融合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三、自然科学的一点启示

自然科学的思想深刻,深度上持久地挖掘,进入微妙而神奇的自然界。多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滞后,往往一个基本概念就停滞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导致多年来不少社会科学研究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取得惊人的成果。

生产力概念从诞生以来,长期停留在“要素与结构、系统”这一思维层级上,并没有深入反思生产力的深层次源泉,比生产力更深的层级是什么?好比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关系一样,生产力概念也应该有类似的逻辑结构。从大量事例来看,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文化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每个历史时期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文化力的性质、强度和高度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性质、强度和高度。要发展生产力,首先要发展文化力;要改变生产力的性质,首先要改变文化力的性质;要创造更加先进的生产力,首先要创造更加先进的文化。因此,文化力与生产力构成“源泉与江河”的关系,首先拥有文化力这一“源泉”,就可以形成生产力这一“奔腾的江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生产力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

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第一动力

1.人类与文化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文化,正因为诞生了文化,人类才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如果人类至今没有文化,可以肯定地讲,人与动物没有多少区别。一旦离开了文化,人类就会退化到动物界,呈现出典型的动物习性,丧失人性的一切活动均会充满动物般的野蛮味。这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伤害。

2.思想是人类文明的正能量。

传统理论认为,要发展生产力,主要集中在科技层面(最终是教育),借助科技融合大量的自然力。其实,这一思维方式局限于四维时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要素维度的反思,并没有深入到生产力源泉维度。如果科技本身缺乏必要约束条件,也许还会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最大祸根。科学思想远远比科学技术高级得多、深刻得多、伟大得多,没有思想的科技最终将会导致人类的灾难。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至于这一工具到底给人类带来正价值还是负价值,完全取决于科技思想。

例如,原子弹可以毁灭人类,原子能电站可以造福人类。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导致了一场灾难。互联网带来信息革命,也会带来信息灾难。电商平台只是一个先进的商业工具,如果离开商业文化的内约束,假货泛滥、低价文化、模仿文化、超级丛林法则,将会带来一场市场灾难。

如何保证先进的工具创造社会正价值,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大难题,任何工具本身不可能保证这一社会结果,唯有文化。先进文化是保证先进工具发挥社会正价值的唯一办法。先进文化武装思想,从内心世界里形成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凡是能够带来文明成果的任何先进工具均可以大量使用,相反就要自觉约束、自我控制、自动消除这一先进的工具,好比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切手,菜刀本身并不保证结果,关键是使用者。现在人类的科技水平远远走在人类道德水平的前面,“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人类“跛行前进”。有远见的思想家和科学家都呼吁:要么科技停滞100年,要么尽快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否则,人类将会自我毁灭。因为当今先进的高科技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毁灭性,人类正处于高科技武器带来巨大毁灭的可能性之中,规避毁灭的关键办法就是先进的文化。

3.文化诞生思想。

人类社会诞生了无数的思想,这些思想从哪里来?大量事例说明,各种思想均来自文化。凡是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往往就是人类思想爆发的高峰期。古代思想集中爆发,无论是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还是中国的孔孟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均是古代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阶段。

毛泽东有一篇名著《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从文化高度揭示了思想的根源,离开了先进的文化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思想。这一著名理论从历史和哲学的高度来阐述文化与思想的辩证关系。先进的文化诞生了先进的思想,相反,落后的文化诞生了落后的思想。思想与文化呈现出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类思想上诞生一个个思想家,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牛顿、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毛泽东,这些思想的巨人给人类文明带来划时代的思想,开启了一个个崭新的时代。

思想来自文化。文化的繁荣是思想诞生的“土壤”。思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密码,也是保证先进工具创造正价值的唯一阀门。这是文化的特殊作用。

五、五维时空中的文化力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1.什么是五维时空?

空间是一个集合,最基本的元素是点(零维空间),点的集合是线面体(一维、二维、三维空间),在“无”到“有”的发展中。时间是个矢量,是空间运动的顺序性和持续性,空间是时间的片段。三维体的运动产生时间。五维时空是由于四维运动产生。四维空间基础上衍生出由空间集合长宽高三值、时间矢量和速度矢量构成的五维空间。五维时空中,时间具有正负性,空间也具有正负性,速度也有正负性!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会停止、空间会微缩为点,出现零时空。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时间倒流即所谓负时间;空间回到过去空间,即负空间,即时空倒流或时空倒转。

低维时空是高维时空的投影,高维时空是低维时空的高度浓缩与超强集中。高维物体在低维空间只会有一个低维的投影,多出来的维度在低维空间发现不了。蚂蚁世界里只要二维空间,无论是爬树还是平地,对于蚂蚁来说都是一样的,人们生活在四维时空,即一维时间和三维空间之中。五维时空是在四维时空中增加了一个维度:虚时空,即场,比如引力场、电磁场、生产力场、经济场、市场、考场、情场等各类场态时空,即在四维时空中增加一个“内部时空—场”,产生了特殊的速度矢量,与时间矢量、空间集合长宽高三个矢量构成了五维时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均在五维时空中运动着,这里最神秘的一个因素就是“场”,比如,地球的磁场无处不在,但是人们没有直接的感觉,当然要飞离地球也就有强烈的感觉了。场时空是一种虚时空,与人们常见的四维时空(实时空)共同构成五维时空。

2.五维时空中文化力构成生产力的第一源泉。

文化力的本质就是产生了文化场,在这一特殊的场中诞生了先进的思想,在先进思想基础上形成了文明的观念与文明的意识,借助道德、伦理提升人的内涵、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文化让人从动物变成文明的使者,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成果。

文化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往往发挥着比物质力量更大的力量。这是因为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也就是说生产力主要来自文化力。

文化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场,广泛存在于全社会,具有超强的时空延伸性,可以跨度数十年、数百年、数千年。文化力形成的文化场本身具有极大的时空,好比宇宙的引力场一样的超大时空性。这是文化场的一个特点,也是民族文化之所以可以延绵数千年的一个原因。文化场作为一种虚时空而存在着,并与人类社会的实时空高度融合,构成一个复杂而微妙的五维时空,文化场产生的文化力时时刻刻渗透到全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环节,形成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力量源泉。正因为如此,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场将构成生产力的第一源泉,主要是从思想高度构成生产力的正向价值,保证生产力所产生的一切力量能够创造社会正价值,约束生产力的负面功能。这是文化力对于生产力的最高约束性,也是最大的规定性,可以从本质层面规定生产力的价值创造功能。

为什么文化力具有约束生产力的这一特殊功能呢?文化力作为一种虚时空状态下的无形力量,将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各个结构、各个环节通过文化的“特殊处理”,具有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有文明的天然功能,将各个生产力要素在形成之际就具备了文明的成分,这一“提前处理功能”就是文化力作为一种超前力量,对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源泉的功能。假如没有经过文化力的“锻造”的生产力要素,也就会出现动物般的野蛮习性,也就没有文明的天然功能,蚂蚁、蜜蜂里也创造物质成果,但没有经过文化的“锻造”,这些物质成果纯属天然的产物,并没有文明的性质和功能。人类创造物质成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通过文化力锻造后的生产力,按照文明的规则创造更大、更好的物质成果。比如,电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带来巨大的文明功能。

文化力作用于生产力的过程是在文化场中进行的,所有生产力的要素一旦经历文化场的“特殊处理”后,好比铁矿石经过炼钢炉的锻造一样,除去了“杂质”和“废物”,留下了“精华”,也就是文明的本能。这是文化力构成生产力源泉的主要过程,也是文化场的特殊作用。

3.文化与经济的表里关系:文化是“里”,经济是“表”。

现在理论界有不少误区,其中之一就是认为文化与经济没有什么关系,认为要发展文化,只有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再说,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发展经济。这一错误思想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没有文化的经济又会怎么样呢?市场经济是“陌生人经济”,如果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怎么可能放心消费呢?任何商业活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商业文化的缺失导致大量的商业陷阱、假货泛滥、诚信危机……大量事例说明:当经济缺乏文化的内约束,经济发展的野蛮味十足,破坏性很大,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为什么有惊人的商业陷阱,为什么出现大量的商业失信,为什么我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文化的生动表现,一个个典型的经济动物,怎么可能有文明人的素质呢,呈现出豺狼型的野蛮行为,也就不奇怪了。

当今社会,凡是先进的经济往往就是先进文化的结果,国家经济的强盛与文化的昌盛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文化成为推动经济从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我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转型之痛、升级之难,根源之一就是全民的文化素养不高,文化与经济“两张皮”,两者的融合度不强,经济发展的粗放式、野蛮化,导致经济质量欠佳,单纯的数量型经济增长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全社会的净经济收益很低,国家净积累不多,社会再生产净投入不多,低水平重复发展甚至恶性循环的状态。

文化不是空洞之物,文化与经济不是“两张皮”,而是高度地融为一体。文化是经济的最大源泉,也是人类经济从古代的初级形态提升到现代的高级形态的主要动力之一,未来社会,文化力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生产力对于文化力的依赖度越来越大。文化之所以成为经济的主要源泉,正因为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

4.“企业病”来自企业家的“思想病”,本质上是“文化缺乏症”。

如今商界普遍存在急躁、浮躁、毛躁等“企业病”,根源之一是没有文化,动物般野蛮心理下的商人,怎么可能有定力、恒心、耐心呢?现在流行商业模式创新,学技术、学产品,其实,最重要是思想、观念、心理、修养、品德等文化因素,中国的企业家应该到以色列、德国、美国学习,要学人家的思想、观念,在文化层面真正提升修养,才有可能从文化高度具备优秀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以色列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国家,从资源角度看根本没有任何优势,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成为世界优秀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企业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文化、宗教、社会、历史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世界名牌,根源之一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也许从创新角度看,德国的企业家并不显著,但是,在制造精神方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德国有非常优秀的工业家,可以把汽车、设备、化工产品做到世界第一,并且,还有大量的“隐形冠军”,那么多的优秀中小企业都有独特的世界级一流技术,在上百年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那么一个小铺子、小作坊,百年来可以专心致志走下去,在一项技术上做到世界领先,不少中小企业的世界影响力很大。当然,德国的企业家缺乏以色列和美国硅谷那样的创新精神,这也是和文化、历史分不开的。

美国人生产不出奔驰、宝马,德国人也造不出特斯拉。这是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文化。这些文化均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如今我国不少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没有文化作为定力的企业家,怎么可能有人家的心态和理念呢?做企业如果像吹气球式,渴望一夜暴富,不顾客观现实,企图采取各种虚假手段甚至违法手段,怎么可能将文化植入企业理念之中,不少企业失败,根源之一就是动物式的发展思想。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我国的企业家有没有这样的心态,有没有这样的定力,将一切商业活动建立在客观规律之上。这种不以小为卑贱,不以小为低下的精神,将品质看作神圣的使命,将优质产品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这样一种内心的理想追求,把小事做精、做深、做优是非常有价值的,是人生自我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会为自己的小作坊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样的事业精神、敬业精神、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是中国企业家缺乏的,也是最稀缺的,当然也是最有价值的。从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先进的文化才有可能“锻造”优秀的企业家,也才有优秀的企业、优质的产品,这也是一种生产力,而且是非常稀缺也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远远大于生产力其他要素的功能。

5.做大与做强是商业思想的差异。

企业可以做大也可以做强。不少企业把做大当作唯一目标,认为大企业就是好企业。韩国大宇集团、现代集团的衰落,根源之一就是“做大思想”。大而不强的企业好比“稻草人”。世界500大企业是按照销售额排名的,不少世界500大企业的财务数据很糟糕,甚至处于亏损边缘,为什么还要贴上“世界500强”的标签呢?“大思想”如此之顽固,企业大了难道就有好的结果吗?

不少企业家希望做大企业,在做强方面明显不足。企业做大往往是资源的初级化投入,即单纯的拼资源,“摊大饼”,依靠金融资本,负债经营,控制大量资源,企业生产力水平低,甚至负债累累,资不抵债,这样的“大企业”又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泥捏的巨人”根本没有竞争力,往往还会成为吞噬社会财富的“豺狼”。例如,2008年美国雷曼公司倒闭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线”,最终导致了一场世界级的金融危机。

企业做大容易做强难。企业要做强,需要全面提升企业生产力水平,本质上是企业文化的先进性,才会有先进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企业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获得巨大的发展动力。这一企业发展方式来自企业文化。

现在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找准风口,猪也能飞。”本来,猪只能走,为什么也可以飞呢?因为被风口的狂风吹起来,猪在狂风中的感受如何呢?也许外人看来很美,其实会很难受的,因为鸟有飞的本领,飞翔一定很美,猪本来不会飞,依靠狂风吹起来,这样的“飞”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旦这一股风消失了,猪肯定会掉在地上摔死。

目前我国有互联网公司430万家,电商企业有30万家,电商平台上万家,这么多所谓的新公司,最终又有多少成功呢?现在不少企业家把阿里巴巴当成榜样,其实,每个企业的成功均有偶然性,也有不可复制性,在特殊的环境里偶然成功的企业,绝对没有复制成功的案例。这一规律就是现代商界的必然规定性。简单的复制思想本来就是错误的,好比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商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企业,商界为什么会出现复制思想呢,从本质上看是文化出了问题,没有独立思考,农耕文明的一个特征就是遵守老农经验,习惯意识强烈,从众思想严重,别人做什么我也做什么。因循守旧,善于模仿,短于创新。这是我国企业家的一大局限性。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传统体现强烈的农耕文明的特点,不鼓励独立思考,希望人们遵循集体规则,不管是显现的规则还是潜规则。多年来,我们的企业家做事都是一窝蜂而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在东南沿海一带你可以看到皮鞋之乡、服装之乡、打火机之乡,几个镇几个县甚至只生产一类东西,看似有短期规模经济,其实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低水平制造,缺乏创新、创造、创意,陷入“有规模、短效益、无发展、没出路”的尴尬境地。

结 语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民族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还是国家经济持久健康发展的恒久动力之一。过去,在文化与经济之间没有寻找到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理论根源就是没有在文化力与生产力之间建立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导致文化发展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出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两张皮”的反常现象,结果是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商业活动的野蛮式经营,市场经济环境欠佳,商业信用缺失,商业道德整体下滑。

总体来看,由于文化发展滞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低素质、低效率,出现了转型之痛、升级之难,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先进文化支撑下的经济发展,全社会整体上缺乏创造力、创新力和创意力,导致了“经济贫血现象”,建立创新型国家、创造型国家、创意型国家面临着创新意识不足、创造环境欠佳、创意思维不强。这是文化力不足制约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一个生动表现。

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化与经济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结论:要持久地、高水平地发展我国经济,首要工程也是最难的工程就是文化发展,只有把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国家战略,才有可能在新常态下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化是经济的“根”,经济是文化的“果”。离开文化的经济一定不会走得远、走得好,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文化,这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成功经验。文化强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大战略部署。因为文化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先进的生产力主要来自先进的文化力。文化力从深层次上“锻造”优质的生产力的要素、结构、组织、系统和运作机制。这是文化力对生产力的最大作用。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有强烈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源泉生产力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我的快乐源泉——书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轻型无人机起落架摆振问题简析
镜中的时空穿梭
超市也是快乐的源泉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时空之门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