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气”教研室的有益探索

2015-12-25 07:21张耀国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教研室教研员读书

张耀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教研室“管理、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现象的探索、研究上升到理念层面,并有效指导教学行为,是教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铁先得自身硬,为完成时代赋予教研室的使命,近年来,舞阳县教研室以加强自身建设和提高教研员专业素质为己任,在建设“三气”(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教研室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

一、营造氛围,打造书院气

旧时的书院是融研究、教学于一体的场所,有十分浓厚的研究氛围。我一直认为,教研室应该是一个书院,要书香满“院”,每一寸“土地”都应充溢着学术因子。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一个“偷车实验”:将两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分别放在一个环境很好的中产阶级社区与环境比较脏乱的贫民区,结果发现贫民区的车很快被偷,而另一辆车一直完好无损。但把中产阶级社区那辆车窗玻璃打破后,几个小时后车也被偷了。在此实验的基础上,美国的另一位学者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栋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而又没有及时修好,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就曾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破窗理论” “芝兰效应”都体现了环境对人的暗示效果及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教研室的学术文化建设也存在“破窗现象”和“芝兰效应”。如果教研员不务正业、不学无术,那里一定是一潭死水、无所作为;如果教研员静心读书、潜心研究,那里一定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一定的载体,营造浓厚的氛围,引领教研员走上研究之途,并在旅途中欣赏风景,收获幸福。来到舞阳县教研室你会看到,墙壁上的喷绘异彩纷呈,楼廊内的字画遒劲飘逸,阅览室的报刊种类众多,教研员的书柜卷册满目,多媒体室的布置清新典雅——所到之处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在研究形式上我们倡导多元化,首先,举办专题讲座,教研员每年都要在全县范围内至少举行一次专题报告。其次,开办学术讲堂,教研员每逢外出学习,回来后都要在多媒体室举办学术报告,对其他教研员进行二次培训。最后,创办《教学文苑》和“舞阳教研网”,《教学文苑》为季刊,通过“特别关注” “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学习心得”等栏目传播教育理念,推广教学经验,开展学术争鸣;舞阳教研网设有“教研信息” “试题研究” “教学一线” “版主新论”等栏目,快速、及时、准确报道全县最新教研动态、先进典型和新方法、新观点。在研究成果上,我们致力于课题带动,有形呈现。近年来,舞阳县教研室每年都有省级课题被批准立项,目前以课题成果形式呈现的出版物有《教师行为五课功》《舞阳历史与文化》《安全教育读本》《美德的力量》《知我河南,爱我中原》《扬起理想的风帆》等。

二、搭建平台,成就书卷气

教研员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人文视野,只有这样,评课时才会气定神闲、妙语连珠,做报告或开讲座时才能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写文章时才会“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一句话,教研员的水平只有比教师高许多,才会得到教师的认可和信服。教研员的底气从哪里来?一靠实践中的磨炼,二靠阅读积淀,正如特级教师闫学所说:“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文化底蕴,换言之,就在于是否读书,读些什么书,读的方法怎样,读的效果如何。”全国名师高万祥也强调:“教师要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烟酒味。”

基于此,我们大张旗鼓、持续不断地开展了读书活动,为使活动扎实有效,一开始,我们就设计了“读、谈、写”逐次推进的系列读书活动。

在“读”上,我们坚持统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就是教研室每年都要给教研员买几本相同的必读书,这些书籍一般都是通识性的教育理论专著,《中国教育发展史》《一节课的关键要素》《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西方教育经典导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育学纲要》《中小学教师如何做教科研》《论语注释》《教育智慧200则》等都是近几年指定的必读书;选择性体现的是对教研员的人文关怀,教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自主决定购书种类和数量,只要愿意读,单位承担购书费,有的教研员一年就能读30多本。

“谈”是读的继续。为检验读书效果,我们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同读同谈。每年的9月,以上学年发放的必读书籍为范围,教研员齐聚一堂,逐个畅谈一年来读书的体会和感悟。因为,只有读了,才有谈的资本;只有读了,才有发言权。二是读书展览。每年的9月,教研员把一年来所读的书籍整理后送达展室,相互翻阅。只有读了,勾画才能准确、有度;只有读了,批注才能中肯、缜密。

“写”是“读”和“谈”的深化。肖川教授曾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也有人说过“读十篇不如写一篇”之类的话。可见“写”比“读”和“谈”更重要,因为写可以促进深度阅读、深度思考。因此,我们要求教研员要写书评、写读后感、写教学案例,不过写的数量不做硬性规定,教研员可根据自身实际和爱好量力而行,但不管写多少篇,都必须是原创,不准抄袭。正是因为我们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才使每个教研员练就了良好的文风。

在我们的坚持下,“阅读改变人生”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研员们认识到了读书、写作的重要性,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现在,舞阳县的教研员每年都能在CN报刊上发表文章10多篇,这在以前是难以实现的。

三、求真务实,造就书生气

一说到书生气,人们往往和书呆子、认死理联系在一起,这是失之偏颇的。我们所推崇的书生气是指教研员要成为酷爱读书、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热爱生活的人,要成为不唯上、不唯风、不唯命是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要成为有骨气、有正义感的人。为了造就有书生气的教研员,我们提出了“二敢二有”的主张,即敢于亮“剑”、敢于说“不”,有问题意识、有骨气。

敢于亮“剑”,就是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可谓风起云涌、百花齐放,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课改典型。我们曾多次组织教研员赴课改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杜郎口、东庐、永威、西峡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对“三三六” “先学后教” “三疑三探” “讲学稿”等教学模式也曾赞不绝口。回来后,我们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座谈会,探寻舞阳课改的出路,教研员们发表真知灼见,一致认为,外面的教学模式好是好,但不一定适合舞阳,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我们没有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发号施令,强推某种教学模式。

敢于说“不”,就是有怀疑精神,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对教材说不,敢于对领导说不,敢于对“伪教育”说不。几年前,有位领导看到某些学校的班级太小,一个班只有十来个学生,教师还是满堂灌,一讲到底,就给教研室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以课题的形式研究小班额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效率。经过相关论证,某位教研员认为,他分管的学科专职教师少,专业不对口,部分学校还不具备开课条件,且散居乡村,开展活动困难重重。我们把这些情况向领导汇报后,领导表示认同,最终要求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有问题意识是书生气的重要体现,我们倡导教研员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实际,善于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细节中发现问题,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优质课评选,一些教师功利性太强,排斥那些没有晋级任务又想讲优质课的教师。又如学科竞赛,有些学科频频举行,有些学科却按兵不动,存在着随意性、片面性和盲目性。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舞阳县师生赛评活动指导意见》,使这些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骨气是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情怀,有骨气才会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现代社会诱惑太多,教研员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难免会经受各种利益的考验。我们利用“承诺制”等形式,及时对个别人参与推销教学资料的现象进行正面引导,收到了较好效果,出现了风清气顺的局面。

建设“三气”教研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坚持不懈。但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教研工作的路上,我们将一如既往,砥砺前行。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教研室教研员读书
浅探碳酸镁的生成问题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走进大山里》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