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成因分析

2015-12-26 06:57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7期
关键词:胎盘瘢痕出血量

王 丹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后出血的成因分析

王 丹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目的探讨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成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6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及18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瘢痕子宫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5%,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出血发生率6.1%,且瘢痕子宫组产妇出血量为160~800 mL,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出血量60~540 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瘢痕子宫组患者出血原因主要为胎盘因素(66.7%)、宫缩乏力(4.7%)及子宫破裂因素(14.3%)等。结论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首次剖宫产医疗技术,加强瘢痕子宫孕妇围生期保健等工作能有效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

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出血

近年来,临床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甚至呈现明显升高的趋势[1]。随着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松动,选择再次妊娠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而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率也随之升高[2]。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也是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6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及18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探讨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成因,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6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其年龄23~38岁,平均(31.8±1.2)岁,孕周32~42周,平均孕周(38.4±1.2)周;18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28.9±1.5)岁,孕周32~41周,平均孕周(39.2±1.5)周。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及指标: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导致出血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采用面积法及容积法对出血量进行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500 mL者可诊断为剖宫产产后出血。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出血率比较:瘢痕子宫组168例患者产后出血有2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5%,出血量为160~800 mL;首次剖宫产组180例患者产后出血有11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1%,出血量为60~540 mL。瘢痕子宫组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均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5,t=68.55,P<0.05)。

2.2 剖宫产出血原因分析:瘢痕子宫组产妇胎盘因素、宫缩乏力及子宫破裂因素与首次剖宫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瘢痕子宫组与首次剖宫产组产妇剖宫产出血原因比较[n(%)]

2.3 再次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瘢痕子宫组产妇中出现腹腔粘连的有12例;初次剖宫产术采用腹壁横切口而发生粘连的产妇有8例,显著多于腹壁纵切口产妇;3例出现术中出血超过1000 mL的患者首次剖宫产距离再次妊娠时间均<2年,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再次妊娠距离首次剖宫产2年以上的产妇。

3 讨 论

瘢痕子宫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前次剖宫产与子宫肌瘤的剔除术造成的。目前临床上以前次剖宫产产生的瘢痕子宫居多[3]。由于目前我国对剖宫产指征控制情况不够严格,大中城市审视基层医院的剖宫产率抑制居高不下甚至呈现上升的趋势。相关统计数据[4]表明,我国围生儿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在剖宫产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围生儿病死率并未呈正比下降现象,因此剖宫产分娩方式并非绝对安全的结束分娩的方式。瘢痕子宫并非绝对的剖宫产指征,但临床上绝大多数瘢痕子宫产妇放弃阴道试产而直接选择再次剖宫产结束分娩,这和产妇、家属及医务人员担心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具有较紧密的关系。

本研究通过对168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及180例首次剖宫产产妇进行研究发现,再次剖宫产手术并非导致术后大出血的原因,但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产妇。引起再次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有:①胎盘因素;②胎盘位于子宫前壁切口瘢痕部位,导致子宫前壁下段血管较为丰富以及胎盘粘连乃至植入现象的发生;③子宫瘢痕对产妇的子宫收缩力产生影响;瘢痕导致子宫切口弹力有所下降,容易造成切口撕裂现象的发生等。④子宫瘢痕造成的子宫破裂等。本研究中,瘢痕子宫组产妇由于胎盘因素造成产后出血的占66.7%,显著高于首次剖宫产组36.4%;子宫破裂因素导致产后出血的占14.3%,显著多于首次剖宫产组;两组产妇而首次剖宫产组宫缩乏力因素占36.4%,显著高于瘢痕子宫组4.7%;两组产妇切口撕裂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相关研究[5]报道称,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孕妇中发生前置胎盘的概率显著高于非瘢痕子宫孕妇,且胎盘多附着于瘢痕处极易发生粘连和植入现象。而一旦发生上述现象,再次剖宫产术中则就极有可能发生较为凶险的术中出血,严重威胁着母儿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中,瘢痕子宫组产妇初次剖宫产采用腹壁横切口而发生出血的概率明显高于采用腹壁纵切口的产妇,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腹壁横切口剖宫产对产妇子宫的损伤较严重,瘢痕相对较大而再次妊娠容易发生破裂或撕裂,出血率较高。不同术式造成腹腔粘连的程度不同[6]。腹壁横切口剖宫术开腹手术主要方法为钝性分离,创面出现的机械损伤要大于刀切面,故产妇腹腔内创面较为粗糙;再加上腹直肌剥离面积相对较大,因而容易造成再次手术时腹直肌与前鞘及腹膜粘连以及网膜的粘连加大了手术难度及损伤程度[7-8],有时为进入腹腔而不得不横断腹直肌,解剖层次较模糊时极易误损伤到周围组织,如膀胱等脏器,造成严重局面。

综上所述,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首次剖宫产医疗技术,加强瘢痕子宫孕妇围生期保健等工作能有效降低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

[1]陈京亭.影响剖宫产子宫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3,6(10):163-164.

[2]李优兰.208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7(15):524-525.

[3]钱慧.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学,2013,6(30):644-645.

[4]劳永霞,蔡朝霞.瘢痕子宫再次剖宫术产后出血因素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8(15):342-343.

[5]赵萍.瘢痕子宫再次剖宫出血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2011,15(11): 401-402.

[6]贾丽.157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术中出血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16(11):34-35.

[7]林建华.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8(2):101-102.

[8]韩国平.306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 8(27): 82-83.

R719.8

B

1671-8194(2015)07-0101-02

猜你喜欢
胎盘瘢痕出血量
手指瘢痕挛缩治疗的再认识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手术联合CO2点阵激光、硅胶瘢痕贴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观察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当子宫瘢痕遇上妊娠
猪胎盘蛋白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