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的影响力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5-12-29 02:20林轩鹤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时评泉州报纸

□林轩鹤

(泉州晚报社,福建泉州362000)

时评的影响力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林轩鹤

(泉州晚报社,福建泉州362000)

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这种情势之下,新闻评论显示出了它的优势。因为当一件热点新闻被多种媒体关注之后,作为新闻事实本身,已经没有太多的东西可挖掘,这时读者更希望媒体对新闻进行更深层面的剖析、诠释和评论。

新闻评论在我国最早起源于报纸。上个世纪初,中国新闻史上出现过一次时评热潮。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首立“时评”栏目,使时评这一文体风靡一时,《中国日报》、《民报》、《神州日报》等一批在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报纸,都曾大量发表时评文章。时评从那时候起也基本确立了特性:以新闻事件为由头,以议论为形式,以对事件的判断和看法为核心,通过客观的论述和分析以期达到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如今网络发达,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报纸更应该加强自身新闻评论的优势,进一步探索新闻与评论的有机结合。

新闻评论对受众的影响日益深广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理论已在媒体之间形成共识。面对媒体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报纸时评应该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帮助广大受众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对受众加以理性引导。

报纸时评发展的趋势是对生活的介入——目前,随着观点时代的到来,通过新闻评论传播产生的受众效应日益明显。新闻评论对受众关于人生观的思考、价值观的认定、世界观的确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也就是说,新闻评论通过鲜明的立意、生动的语言,对新闻事件或生活现象进行分析性的评说,传达给受众道德评判、良心评价,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工作上的行为规范。

泉州晚报社总编室评论部设立以来,在评论版开展“城市文明建设”、“反对铺张浪费”、“两违整治”、“晋江黄金新娘现象”、“社会心态·贫富观”、“走过高考”等系列评论,反响热烈,引起公众广泛关注,文章被多家有影响的媒体转载。可见,报纸时评对生活的介入十分重要。

报纸时评的内容应表达公众的合理诉求——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等)需要消费者(受众)的支持,可以说,受众特别是目标受众是媒体发展的支柱。因此,报纸时评的平民意识不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也是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一段时间以来,报纸时评之所以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是因为反映了公众的时代诉求,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公众的心声。报纸时评既聆听社会的声音、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迎合受众,就可将优势转化成媒体发展的新动力之一。

《泉州晚报》专门设置《评论·民声》等版面,关注民生民情,下岗职工、中低收入者、百姓医保、农村教育、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关注的焦点。报社这些方面的相关评论,引起了强烈的关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说出真相天不会塌》等时评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关注民生社情,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普通大众的朴素感情。

报纸时评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

近几年来,报纸上的时评,热闹非凡,佳作不少。然而,风风火火的热闹背后,时评的诸多病症也日益显现,作者、题材、写法、版式上的趋同,评论娱乐化现象日盛,掣肘其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对症下药,值得思索。

其一,避免趋同性对时评差异化竞争的消解——时评版的设立被认为是媒体差异化竞争的方法之一,是要为读者提供独到的观点服务,但是,在时评版遍地开花的情况下,这种差异化却正在不断地被趋同性消解。

作者趋同。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评论”版块浏览,很容易发现,在全国的报纸上,写评论的就是那么一些人。各家报纸时评版的作者相当大一部分是重叠的,作者今天出现在这家报纸,明天出现在那家报纸,有时同一篇稿件竟同时在两三家报纸刊发。

话题趋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门户网站的新闻,绝大多数“克隆”自报纸,而通常评论写手选题又大多来自网站的新闻首页。接下来,这些门户网站又把各报评论编排在一起。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全国报纸上的时评话题十分雷同。

写法趋同。报纸时评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新的“八股”。开头,从网站新闻上“粘贴”一段新闻导语做由头;中间,一段议论,说一通道理;结尾,得出结论。“八股”时评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

版式趋同。各报时评版的“面孔”也大体相同,一篇社论或准社论,一两条随笔、杂感式的轻松文章,再加长短不一的几篇“来论”、“来信”,以及配发一幅小漫画,总是给人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之感。

娱乐趋同。在如今泛娱乐化的时代,整个社会娱乐化倾向严重。反映到新闻评论中,就是在“贴近读者”的借口下,往往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迎合读者的一些需求。语言上,甚至以插科打诨、玩弄文字游戏为能事。这种泛娱乐化倾向,掩盖了新闻言论的社会责任。

时评的这些趋同性应该避免。因为,评论的力量最终要靠深刻独到的观点取胜。扩大报纸评论的读者群,需要在选题、写法等上面下功夫。

其二,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时下时评的一些弊端,很大程度上是时评作者视野狭窄。如何突破这些“狭窄”?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

报纸与网络融合,增加户外活动。《泉州晚报》报纸与网络融合做得较为成功,报纸刊发的时评文章,泉州网第一时间上网,并设立讨论区。

报纸时评要有意识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编者、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活动,调动起读者的阅报热情和参与热情。可通过“征文活动”、“下乡采风”、“联谊沙龙”、“社区座谈”等互动活动,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泉州晚报》“温陵茶座”时常下基层开展户外编者、作者和读者的联谊活动,让作者、读者走到前台,担纲主角,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报道与评论融合,引入“评论记者”制。在传统的新闻理念中,新闻的报道与评论是分工明确的,但如果站在评论的角度看,这种操作有缺陷:首先在时效上,评论总是存在滞后性;其次,由于评论员并不亲临现场,只是根据记者的报道进行评论,有可能无的放矢。因此,打通报道与评论的关节,变“静态”评论为“动态”评论,是打破现有评论格局的一条可行之路。这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让评论员走出去,尽量取得第一手资料;二是让一些具备评论素质的记者,在采写重要新闻时,附带创作有关的评论。在这方面,《泉州晚报》已经做了成功的探索,有不少一线记者的评论频频亮相,为版面注入了活力与生机。

其三,加强评论员队伍建设——新闻评论引领媒体进入观点时代,这就对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避免评论质量参差不齐的一个办法,是加强评论员队伍的建设。目前评论写作队伍奇缺是个应该解决的问题。评论写作人员需要较深厚的知识积累、较丰富的生活阅历,方能选题准确,评论精练犀利,论述深入浅出,对评论员的培养就显得急切。

好的评论还需要好的编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评论的影响力,因而对评论编辑的培养十分重要。同时,也要培养基层时评作者,定期组织他们学习与培训,这既能增加作者群,又能联络编者与作者感情。

加强时评,是报纸强化自身竞争力、重筑顽强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时评泉州报纸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时评的一般思路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报纸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