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谋取更大空间

2015-12-31 08:12欧阳潇张彦山
纺织服装周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招商产业园京津冀

本刊记者_欧阳潇/文 张彦山/摄

协同发展谋取更大空间

本刊记者_欧阳潇/文 张彦山/摄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右一)等领导与获得“全国纺织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奖”代表合影。

在新常态下,我国纺织产业转移正在发生着全新的变化。特别是伴随着“一带一路”等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出台,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明显加快,纺织产业转移已由单纯的产业位移向技术、设备、人才等多方面进行转移和调整,纺织产业转移已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

近年来,中西部承接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撑,推进产业园区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发展特色产业经济,但总体上看,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继续放缓。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到成本、环境和人才的制约和挤压,主动寻求转移延伸和本地升级相结合,东部转型升级已成为区域结构调整的主旋律。而东南亚等一些海外地区和国家凭借独特的国别政策及地域优势强力吸引我国资本海外投资,这对我国纺织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整体优势的产业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转移升级走出多元节奏

纺织产业转移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规模经济、要素成本的单纯累加向设备升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的创新发展转变。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杨峻指出,我国东部、中西部和部分海外地区作为纺织产业转移的三个发展极,关联互动更加紧密,也更加凸显了纺织产业转移的多元化趋势。而这种多元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五方面的趋势。

一是转移升级成为主旋律。纺织产业转移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规模经济、要素成本的单纯累加向设备升级、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的创新发展转变。纺织产业转移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位移发展,而是向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的综合性转移和调整,无论是中西部还是东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升级已成为主旋律。

二是特色经济呈现园区转型新趋势。目前各地在产业园区建设上,着重打造符合本土特点的特色园区,在完整产业链整体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以专业化产业集群为目标的产城一体超大型聚合体。

三是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驱动力。从各地纺织产业园区来看,园区建设均有较大幅度进展,政策支持力度大,投入力度大,是去年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特征。

四是人力资源成为转移升级关键。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当前纺织产业转移正处于结构调整关键期,人才资源的优劣与多寡,也决定着转移成功的关键。

五是政策导向仍是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在中西部产业转移中,转移企业更加侧重考虑当地要素成本价格,而各地政策因势利导,纷纷推出各类政策红利,成为企业在选择转移地区时首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为表彰2014年纺织行业转移升级、园区建设的佼佼者,《纺织服装周刊》评选的“十大产业园区”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颁奖。

建立区域现代化发展新思维

新常态下,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有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区域现代化发展新思维,打造区域转移发展空间新格局。

实际上,当前纺织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不同发展困境。尤其是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园区受到资源、劳动力、资金等方面的约束,园区发展参差不齐,同质化问题依旧突出。因此在新常态下,纺织产业转移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

“为做好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纺织产业园区必须要打造软硬两方面的环境。”江苏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伟介绍,在硬环境方面,就是在园区要建设医疗中心、商业市场等相关配套的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的各项要求。而在软环境方面,则要为企业和员工提供零距离、一体化的优良服务,使企业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们要让企业到产业园区投资后,感觉到放心和安心,彻底地享受到真正的生活,只有这样,园区发展才能加快。”魏伟说。

在园区发展中,招商难是目前园区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云南保山工贸园,虽然起步时间晚,但是在招商工作上成绩十分显著。

云南保山工贸园管委会副主任叶芳指出,在园区招商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首先全员招商,市委书记亲自带头招商,动员全市干部招商,营造一个良好的招商氛围;其次是以商招商,要把政界、商界德高望重的人作为招商的引路人,通过他们的推荐和引导,提升招商的效率;最后服务招商,在园区的发展中,首先是要兑现给企业当初的承诺,企业到园区投资建厂后要以真诚的服务态度来对待和帮助企业。

“我们不要看到企业成功的光环,要看到他们在发展中的艰辛付出。作为园区工作者要换位思考,要从企业角度去理解、帮助和支持,并让企业做强做大。”叶芳说。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指出,新常态下,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有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区域现代化发展新思维,打造区域转移发展空间新格局,要让技术升级和人才智力为产业转移保驾护航,同时还要使产业配套和政府引导相辅相成,充分发掘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孙瑞哲表示,下一步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要围绕五个方面。一是优化产业调整布局,做好“十三五”产业规划。二是规划发展好产业园区,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步伐。三是发挥重点地区带头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四是创新园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联动发展。五是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搭建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更好推动纺织产业转移一体化发展。

协同发展促产业升级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商贸、物流中心,河北则是现代制造业及配套产业中心,三个地区要通过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各自的差异化定位。

当前国家构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正在稳步推进中。而作为纺织产业来说,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将为纺织产业转移带来一个新的契机,将极大带动纺织服装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共同推进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

北京服装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宁俊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优势企业的整合,是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北京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不算大,但是优势很明显。人才、信息以及品牌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宁俊表示,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三个地区的优秀资源应该发挥整合作用,把人才、院校、设计师、企业等资源充分整合,资源共享。

天津纺织集团总工程师吕增仁指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将为天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带来新的规划和布局。“首先是进行跨界发展,天津将利用现有的资源,把纺织服装产业向其他产业进行延伸,并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其次是要走出去发展,我们要把一些纺织产能向外部适度转移扩散,优化纺织产业的发展结构。”

而对河北来说,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将为河北纺织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动力。河北省纺织与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连红表示,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还有优良的服务,可以说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首选。

孙瑞哲强调,目前京津冀三个地区产业优势定位各不一样,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三个地区的共同诉求。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商贸、物流中心,河北则是现代制造业及配套产业中心,三个地区要通过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各自的差异化定位。

孙瑞哲指出,作为纺织产业主要的承接地,河北要通过协同发展实行产业升级,同时还要破解生态环境、城市发展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瓶颈,实现河北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表示,纺织产业转移已经经历了一个高峰期,但是纺织产业转移仍将是一个大的趋势,并且将继续加强。纺织产业转移调整要结合国家的相关战略,把国家战略、地区发展规划以及行业区域调整紧密进行衔接,协同发展好。同时还要根据纺织行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对相关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并要根据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背景,有针对性地搭建平台,加强相关的对接工作。

猜你喜欢
招商产业园京津冀
招商合作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园区项目招商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