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历史考察

2016-01-07 09:34
军事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游击战争游击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国统区有两大游击区域,一是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于1947年5月6日,之前华南游击区的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共广东区党委,1949年4月8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称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的华南地区,另一个即是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于1947年2月并入中共中央华东局后,江南地区的游击战争归华东局直接领导。领导的江南地区。两个地区的游击武装根据中共中央战略部署,开展了公开的蓬勃的群众游击战争,不仅起到破坏敌人后方,配合我军正面战场作战的作用,而且还是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大进军的战略支点,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期以来,在解放战争史研究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南方国统区的游击战争关注甚少,略有提及也多侧重于华南地区,对江南地区着墨不多。本文亦就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地位作用作一综合考察,以求教于方家。

一、发展历程

解放战争时期江南地区游击战争,是中共领导的游击武装在苏、浙、闽、皖、赣等江南国统区长期坚持和开展的敌后斗争,包括苏南、皖南、浙东、苏浙皖边和闽浙赣边的闽北、闽中、闽东、浙南、浙西南、闽赣边等地区的游击战争。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一)隐蔽坚持阶段(1945年9月—1946年10月)。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及南方8省区主力北移的战略部署,江南地区的新四军主力于1945年9月奉命北撤。为了保持党在江南的革命战略支点,华中局在给粟裕等并报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在浙东、苏南、皖南、皖中留下一定武装(可不用共产党、新四军名义),掩护群众坚持。”*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5)》,311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各根据地都留下部分熟悉地形、民情、与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干部和武装,坚持原地斗争。其中,在苏南、皖南、浙东、苏浙皖边留下由胡明、杨明、熊兆仁、刘清扬等领导的4支2000多人的武装。*综合军委一局整理材料,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他们和在闽浙赣边长期坚持斗争的曾镜冰领导的福建省委、龙跃领导的浙南特委、傅振军领导的浙西南特委一起构成了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格局。1945年10月,华中局北移山东和山东分局组成华东局,留在原地坚持斗争的华中局部分成员则组成处于华东局领导下的华中分局,整个江南地区的游击武装均归华中分局领导。

江南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水陆交通便利,是国民党的统治重心。新四军主力北撤后,各游击区就成了国民党当局的“心腹重患”,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下令“以主力迅速清剿江南‘散匪’,以恢复京沪杭地方治安,维护交通安全,确保还都南京。”*江苏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军事志》,1092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并调集主力对北撤时留下来的游击队及基本地区进行疯狂的“清剿”。在这种险恶形势下,中共中央指示各游击武装“一切作持久打算,依靠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5)》,22页。,华中局也明确了具体要求:“应依靠群众、依靠山地、组织短小精干的秘密游击队,并准备隐蔽的游击基地,以便在任何严重环境下,仍能原地坚持,保存干部。这种游击队不要用共产党、新四军的名义,只要能取得生存、保持力量,任何名义都好。”*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新四军·文献(5)》,295页。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遵照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以保存力量、站稳脚跟为首要任务。如,皖南游击队就曾改称为带有民变武装色彩的“皖南人民自卫军总队”,并确定了“隐蔽坚持,积蓄力量,相机发展游击战争,进而发动群众,壮大力量”的方针。*《皖南解放战争史稿第1阶段》,HD08-Y-WS.W-1951-009-002,南京军区档案馆藏。福建省委也提出“以全省最大力量,以最隐蔽形式加强闽浙赣区根据地工作,以一切灰色面目组织群众”*《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编写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289页,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为当前工作重点。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遵照党中央和华中局的指示,紧密依靠群众,坚持分散隐蔽,以待时机发展,虽然在国民党反动武装大肆“清剿”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都保持了精干的人员和武装,保持了基本地区,为后来恢复和公开发动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二)公开发动阶段(1946年11月—1947年12月)。全国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集中全力进攻解放区,后方仅留21个旅,其中在闽、浙、赣3省无一正规军,同时在后方“征兵征粮普遍施行”,闹得民不聊生,“民变”风起云涌,至1946年11月,“蒋管区农民起义的民变武装,据各报所载,已达13万人。”*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523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这就为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也希望通过各游击武装的坚持斗争,达到牵制国民党兵力,以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之目的。1946年11月初,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游击战争的指示》中明确指出:“坚持游击战争,打击敌人保护群众,对于目前牵制敌人配合主力作战,对于将来实行反攻收复失地,均有极重大意义。”*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517页。并指示南方各省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凡条件未成熟地区,则采取隐蔽、待机方针,积极准备公开发动游击战争、创造建立游击根据地之各种条件。*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512页。在此前后,华东局、华中分局给皖南*1946年11月,苏皖游击武装在皖南樵山会师,成立苏皖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两个地区的游击战争,不久,苏皖军政委员会改称为皖南地委。、浙东、闽浙赣*1946年11月,中共福建省委改为中共闽浙赣区党委。1947年6月,浙南、浙西南游击武装划归闽浙赣区党委直接领导。等地区发出了“开展积极的游击战争,宽广的游击战争,胜利的游击战争。”*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皖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江西党史资料第十五辑),19页,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1990。“大胆地开展游击战争与创建根据地”*中共宣城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皖南曙光》,141页,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等具体指示,要求各地区党组织发动公开游击战争,还派出一批区、县级领导干部到各地区加强武装斗争。

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接悉上级指示后,结合本区域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由隐蔽坚持转入公开发展,在江南大地上开展了蓬勃的迅猛的游击战争。皖南地区:皖南地委先后3次召开地委会议,确定了“创造主力”“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积极向外发展”*《皖南解放战争史稿第2阶段》,HD08-Y-WS.W-1951-009-003,南京军区档案馆藏。等工作方针。并坚持军事斗争和群众运动紧密结合,既组织游击主力攻打敌据点,共打垮国民党乡公所30多个;又组织群众开展破仓分粮和“三抗”(抗粮、抗租、抗债)斗争,先后参加分粮的群众有近10万人,分粮100多万斤。至1947年10月,皖南地区游击队发展到3000多人,建成了1个主力团,22个主力连;形成了近十块比较巩固的游击根据地。*《皖南解放战争史稿第2阶段》,HD08-Y-WS.W-1951-009-003,南京军区档案馆藏。闽浙赣、浙东、浙南和苏南等地区也先后以武工队或工作组的形式深入各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发展和壮大革命有生力量,恢复和建立游击根据地。至1947年冬,江南各地区都建立了主力游击武装,恢复了大部分基本地区,建立了大小不一的分散的游击根据地。

(三)发展壮大阶段(1948年1月—1948年12月)。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公开发动和广泛开展,促进了全国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也引起了国共双方的高度重视。国民党当局对游击武装是 “先除之而后快”,蒋介石宣称要“用斩钉截铁手段,拨乱反正”,“先肃清后方,安定社会”。*参见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66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更是一边大力组建地方反动武装,一边调集主力对我各游击区进行联防“清剿”。中共中央指示各游击武装充分利用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蒋管区的胜利形势,“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尽量发展武装斗争”*《周恩来选集》,上卷,3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同时还对各游击区过于强调进攻,忽视群众工作,将武装力量高度集中等倾向进行了适时纠正,要求江南游击武装“应多作发动群众斗争,宣传党的政策,广布武装据点及收缴分散的地方反动武装的工作,以待时机到来时做大的发动,而不要过早招致损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浙东游击根据地》,7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华东局则明确指出:“反动势力更加进攻,革命势力之更加猛烈增长,这便是今后的主要特点”,因此,要“对敌重要城镇采取隐蔽发展方针,对敌不甚重视地区及薄弱之地区则积极进击。”*中共宣城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皖南曙光》,183、185页。

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一面进行坚决的反“清剿”斗争,一面根据中共中央、华东局等指示,对斗争策略和斗争部署进行调整,以在巩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壮大。如浙东游击武装在迎击国民党第102旅、浙江保安第1、第2团“合剿”的同时,采取“跳跃式的向前,力求面的发展,把内线的纠缠的防御局面变成为外线发展的进攻局面”*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宁波市委党史研究室:《浙东游击根据地》,82页。的方式,积极向外线出击,创建了以台属地区为中心的大块根据地,恢复和开辟了路东、金萧等地区,并打通了与浙南、皖南的联系。皖南、闽浙赣及浙南、浙西南等地区在反“清剿”的同时,深入发动群众,恢复和建立民主根据地;健全组织和武装,整训队伍;加强城市工作,多方开展政治攻势,分化瓦解敌军。各游击区还普遍建立起了联系,各区互相呼应,互为依靠,互相支援,动摇了国民党在江南的反动统治。

(四)策应大军渡江南进阶段(1949年1月—1949年10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的统治已经土崩瓦解,在江南其统治区域内则面临着总崩溃,人民解放大军渡江南进已指日可待。毛泽东明确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毛泽东选集》,第4卷,13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为了迎接人民解放形势的胜利到来,江南地区游击武装的工作重点,转到策应大军渡江南进的各项工作上来。

虽然各地区工作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前期以做好迎接大军的相关准备为主,与大军会师后则主要是配合野战军主力追剿残敌、稳定秩序等。皖南地委于1949年1月8日提出目前总任务是“紧急动员一切力量,准备迎接大军渡江”以及政治动员、武装斗争、地方工作、经济任务等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皖南解放战争史稿第3阶段》,HD08-Y-WS.W-1951-009-004,南京军区档案馆藏。并领导区内游击武装先后展开了军事斗争,进行宣传攻势,配合渡江先遣大队执行侦察任务和策动敌军起义等工作,使整个皖南和苏浙皖赣4省边区联成一片,形成策应大军渡江的基地。大军渡江后,各游击武装又积极配合大军解放县城,接管城市。闽浙赣省委*闽浙赣区党委于1947年9月改称为闽浙赣省委。于1949年1月1日确定了“坚持武装斗争迎接解放”的方针,同时对游击武装进行了整编,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游击纵队。*《中共闽浙赣边区史》编写组:《中共闽浙赣边区史》,498页,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并积极主动出击,加强政治攻势,伺机发展,壮大了自己,巩固了游击根据地,使闽浙赣地区成为大军南下的前进基地。5月与第二野战军主力会师后,又全力开展接管支前工作,多方策应福州、漳厦等战役,和主力一起解放了福建大陆全境。浙南、浙东、浙西南等地区游击武装也充分利用解放大军渡江南进的声势,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武装行动和政治攻势相结合,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和地方武装,甚至还攻打与和平解放了一些边远县城。渡江战役后,又积极配合大军追歼残敌,踊跃支前,保障战勤供应,为江南广大地区的迅速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主要特点

江南地区各游击区域由于群众基础及历史、地理等条件的不同,开展游击战争的步伐不尽一致,呈现出的特点也不完全相同,但总而言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上级领导和独立自主有机结合。江南地区游击战争在其顺利发展并走向最后胜利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中分局等的正确领导之下,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斗争。中共中央非常关注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并根据斗争形势适时发出指示,给游击武装指明正确的斗争方向。华东局、华中分局作为江南游击战争的直接领导机构,对各游击区域的指导则更加明确具体,如华中分局在给皖南的电示中,既提出了“积极开展群众游击战争”的总任务,又就政治宣传教育、开展形式、群众工作、党的建设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意见。*《皖南解放战争史稿第1阶段》,HD08-Y-WS.W-1951-009-002,南京军区档案馆藏。华东局为更好领导江南地区的游击战争,于1947年3月专门组建了由曾希圣任部长的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简称“国区部”),并选调了一批干部携带武器弹药到皖南、浙东等地区去协助开展敌后斗争。时任皖浙赣工委书记熊兆仁*熊兆仁,福建永定人,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曾回忆道,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是“党中央毛主席和华东局的明确指示,给了我们正确指导。”*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皖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江西党史资料第十五辑),165页,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1990。

虽然始终处于上级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但由于游击区域广,孤悬在国统区,江南地区大部分游击区域未能与华东局(华中分局)建立起直接联系,各地接悉上级有关指示有先有后,再加上各区域斗争基础有好有坏,这就需要各游击武装独立自主、因地制宜开展敌后斗争,并自行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中央军委也明确要求各游击武装“独立作战”,“不要依靠外援”。*《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629页,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依据本区域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斗争策略,有时直进有时迂回,有时集中有时分散,公开与秘密相结合,将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浙东、浙南等地,在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托自身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灵活穿插内外线作战、积极联系发动群众,不仅坚持了老基本地区,还开辟了不少新区,游击力量也在斗争中得以壮大。

(二)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互为支撑。对于长期战斗在敌后的江南游击武装而言,只有始终紧密依靠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并在斗争中组织和发动群众,才能确保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对此,时任苏浙皖边区工委书记钱敏*钱敏:又名林岳,江苏无锡人,曾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曾总结道:“武装斗争一定要与群众斗争相配合,我们坚持边区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共宣城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皖南曙光》,256页。江南地区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将游击武装分散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 “三抗”、反“抽丁”、反“征实”等求生存斗争,在群众求生存斗争中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扩建游击武装。如皖南就以破仓分粮打开了发动群众的突破口,在进行抢粮斗争的同时组织群众建起民兵来保卫胜利果实,从而逐浙向游击主力过渡。第二种是以武装斗争推动“民变”,在“民变”中发展武装。如浙东游击队就多次组织群众开展以国民党乡镇公所、警察署等机构为目标,采取突袭、里应外合等方式解除守军武装的“缴枪”斗争,并以此武装群众,壮大游击力量。第三种是建立各种群众组织,以巩固和发展游击根据地。如浙南就以贫雇农为主题,建立农民协会、农民联合会等群众组织,开展减租减息、除恶反霸等斗争,使新创建的游击根据地不断得以巩固。可以说武装斗争和群众运动是江南游击武装的鸟之双翼,车之双毂,两者互为支撑,各游击区域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哪里群众斗争开展得好,哪里游击战争就能壮大发展;反之,亦可能遭受挫折和损失。

(三)“清剿”与反“清剿”贯穿始终。“清剿”与反“清剿”斗争,可以说是解放战争时期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主要形式之一。江南地区是国民党当局的“粮仓”“钱库”和进行反革命内战的战略支点,对在江南地区长期坚持敌后斗争的中共游击武装,国民党“剿灭”脚步从未停歇,从抗战胜利后就布置了一系列的“清剿”计划,一直到渡江战役前后还在组织军队对皖南沿江地区、浙南等地的游击武装进行“清剿”。面对国民党武装接二连三的疯狂“清剿”,江南地区游击武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之展开了坚决的反“清剿’斗争。在反“清剿”斗争中,对于国民党不同阶段的“清剿”方式,游击武装采取的斗争策略也不尽相同:前期,面对国民党抽调主力军队,以寻歼领导机关和游击主力为目的“清剿”,主要采取跳到外线,以保存有生力量为主的斗争方针;中期,对于国民党主力和地方部队“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围剿”,则采取留下精干武装在内线坚持,主力向外线迅猛进军的方式给予回击,使敌人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后期,由于游击武装力量有了大的发展,对于国民党地方部队的“清剿”,则给予坚决的回击。并始终坚持集中与分散、秘密与公开相结合的斗争方式,使得整个江南地区出现游击武装越“剿”越多的局面。

三、地位作用

江南地区游击武装,作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坚持游击战争的功劳,和正面歼灭大量敌人的功劳,是一样的伟大”*《朱德选集》,1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一)保持了党在江南的革命旗帜和战略支点,是华东战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地区是中共中央一直强调要坚持的南方革命战略支点之一。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一度决定对江南力量有“决定意义的大动用”,准备令粟裕率江南新四军进入闽浙赣边,开展公开游击战争,以“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准备内战战场”,或“在内战发生后起箝制作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3卷,4页。后由于国内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江南新四军主力渡江北撤,这一战略部署没有实现。抗战胜利后,对于孤悬敌后的江南游击武装,能否保持党在江南的革命旗帜,保持党在江南多年创造的革命战略支点地位与作用,以策应全国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中共中央是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1946年1月4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分局:“望你们设法坚持并相机发展江南的游击战争”,“这对我在江南今后的工作关系很大”。*《中共中央关于江南游击队应坚持并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1946年1月4日),40402000351,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11月初,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国统区工作会议,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专门讨论了全国内战爆发后国统区党的工作方针等问题,先后给南方党组织发出《中共中央对南方各省工作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江南地区游击武装积极开展公开的群众游击战争,配合北方人民解放战争,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并明确指出“游击战在许多地方必须用大力发展,并在整个战争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532页。。在江南地区游击战争普遍公开发动后,中共中央又于1947年4月成立城市工作部,专门经管党在国统区的一切工作,并负责训练这方面的干部。

正是由于中共中央把江南地区作为南方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因而无论在战略防御阶段还是在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都非常关注江南游击战争的发展,并适时予以正确指导,从而保证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发展壮大。其中,苏南、皖南、浙东是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北线及与江北解放区联系的纽带,闽浙赣边是江南地区游击战争的南线及与华南游击区联系的纽带,构成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华东地区的一大战略基地,成为华东战略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在国统区腹心地带开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极大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基础。1947年3月,中共中央电示华东局,明确指出:“我们的总方针,是从解放区自卫爱国战争与蒋管区人民民主爱国运动的配合发展和胜利中,取消大地主大资产的独裁统治。”*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611页。因此要求江南地区游击武装“一切群众斗争都为着开辟蒋管区的第二战场,把人民的爱国和平民主运动大大地向前推进。”*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648页。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坚持武装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变蒋管区为游击区,变游击区为游击根据地”*《华东局对在蒋区开展游击战问题给闽浙赣省委的指示》(1947年6月10日),40405000083,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使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和反共内战基地成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

江南国统区第二战场的开辟,“使祸国残民统治者到处陷入困境,前后遭受夹击而迅速走入坟墓。”*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皖浙赣边区的游击战争》(江西党史资料第十五辑),23页,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出版,1990。在战略防御阶段,各游击武装组织领导群众开展开仓分粮、借粮救荒、抢粮救济等活动,后来又发展成抗粮、抗租、抗债、抗丁、抗夫或抗费(苛捐杂税)等五抗斗争,极大地动摇国民党后方政权,迫使其以数十万部队留驻后方,无法增援正面作战。在战略进攻阶段,各游击武装不断袭扰国民党守军,扩大根据地,使国民党陷入前后夹击之中。在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阶段,各游击武装不仅从战略上而且从战役战斗上全面配全正规部队作战,向国民党军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使国统区逐渐缩小、解放区逐渐扩大,加速了国民党军事上的失败。

(三)为所在地区的解放作了有效策应,形成了大军渡江南进的前进基地。早在1948年春,粟裕就指示皖南:“在过去时期中,你们的坚持斗争起了很重大的战略呼应作用,而在今后则将是更直接的配合全国大反攻的有力的前进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渡江战役》,838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战略决战开始后,随着人民解放军作战方向逐渐南移,江南地区游击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作好各种准备,迎接大军南下的指示,一方面积极作好迎接主力部队的各种准备,并及时将江南各地区的军事形势、经济形势、群众基础等作出通报。另一方面,向国民党军发起总攻,抢占乡村和中小城市,为主力部队渡江南进构建前进基地。

渡江战役后,江南地区游击武装奋起配合大军作战,使每一块游击区都成为解放大军的前进基地,为苏、浙、闽、皖、赣等省区的迅速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1949年4月,华东局在《关于我军南进与各游击区会师的工作指示》中指出:“现在南方苏、浙、皖、闽、赣等省,均散布有我党领导的游击区和小部队”,“他们在多年游击战争中所创造的地方所获得的成就是最可宝贵的。保持党在南方的革命旗帜,保持党的组织和干部,保持了精干的武装,与当地人民在斗争中建立了很好的联系,有力地配合了北方的人民解放战争……特别是他们在长期奋斗中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斗争关系,对于执行我党解放南方各省的任务可起重大的骨干作用,此一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25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游击战争游击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胜利暨新四军组建8855周年论文评选揭晓
罗汉滩上打票船 威震闽江破敌胆——闽浙赣游击纵队截击敌运输船纪实
东北抗日联军遭遇重大挫折的客观性分析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网络娱乐配音:另类声音的文本“游击”与文化表达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坚持游击战争——毛泽东·赵锦荣敬书
《游击英雄》战火中的铿锵玫瑰
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征文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