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战守”释义考辨

2016-01-07 09:34
军事历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字源古汉语古代汉语

一、问题的提起

受时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影响,学界对闳廓深远的古兵法产生了浓厚兴趣,也对其解释产生了某些歧义,其中对《司马法》有关“攻战守”的理解,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攻战守”代表攻、守二种作战样式;另一种认为,“攻战守”代表攻、战、守三种作战样式,并由此产生了古代作战是有二种基本作战样式还是有三种基本作战样式的争论。为探其究竟,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考证。

二、“攻战守”释义考

“攻战守”一语出自《司马法》“定爵”篇,其文如是: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就其译文,不同版本,有不同释义。如李零所著《司马法译注》,将此句断分为: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其译文是:进攻、作战、防守,前进、后退、停止,前后位置排列有序,车兵和徒兵相互配合,这叫作战必须检验的东西*李零译:《司马法译注》,35、36、38 页,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田旭东所著《司马法浅说》,将此句断分为: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其译文是:攻击敌人,与敌决战,对敌防守,作战目的必先明确。见可进则进取,不可进即后退,适可而止。前后有序,战车、步兵相互为用,协同作战,这是临战参酌详审不可忽略的*田旭东:《司马法浅说》,60、63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和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主编的《司马法今注今译》,将此句断分为: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其译文是:攻击敌人,与敌决战,对敌防守,是作战目的先要确定。见可进就进取,见不可进就后退,见可停止就停止,是作战对象先要确定。然后才可以安排作战军的前后次序和兵种的协同。这是临战参详不可忽略的*刘仲平注译:《司马法今注今译》,58、74~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以上三个版本的译著,尽管断句不同,但对“攻战守”的解释基本相同,即将“攻”解释为进攻、攻击,将“战”解释为作战、与敌决战,将“守”解释为防守、对敌防守。如此断句释义代表了当今学界的一种学术观点,而且是主流观点,如著名的《司马法笺证附韵读》《司马法直解》《司马法(张辑)》《司马法(钱辑)》等译著,均持这一观点。笔者姑且将这一观点称之为甲种观点。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观点,出自毛元佑、黄朴民注译的《武经七书》,其断句为: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其译文是:掌握攻战守的不同要领,把握进、退、止的时机,注意前后左右的配合和战车步兵间的协同,这些都是临战前应该考虑好的事情。而具体到“攻战守”的注释,却解释为:“攻战守:它们是三种基本的作战样式,一般而言,攻城称为‘攻’;野战称为‘战’;城市防御作战称为‘守’”*毛元佑、黄朴民注译:《武经七书》, 125、135、130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7。。笔者姑且将这一观点称之为乙种观点。

三、“攻战守”释义辨

上述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更接近或更符合作者本人司马穰苴之意呢?这要从字源和古汉语字典的解释中去寻找答案。从字源上讲,攻是形声字,在金文、篆书中以“攴”为形,“工”为声,在楷书中以“攵”为形,“工”为声。其本义是指攻打、进攻。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攻的释义是攻打,进攻。*《古代汉语字典》,24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墨子·公输》: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史记·项羽本纪》: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等等均是此义。战,从字源上讲,是形声字,“戈”为形,“占”为声;在金文中,战亦是会意字,由“戈”和“兽”组成。其本义是指作战、交战。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战的释义是作战,打仗。*《古代汉语字典》,1031页。《左传·庄公十年》: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石壕吏》: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等等均是此义。守,从字源上讲,是会意字,由“宀”和“寸”两部分上下组合而成。“宀”在这里指衙门,“寸”表法度。其本义是官吏职责。在《古代汉语字典》中,守的释义是防守,守卫,与“攻”相对。*《古代汉语字典》,729页。如《周易·坎》: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墨子·公输》:杀臣,宋莫能守;《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等等均是此义。

我们将甲乙两种观点与字源释读和古汉语字典的解释相比较,不难发现,甲种观点与字源和古汉语字典的释义完全相同,而乙种观点则在字源释读和古汉语字典的解释中难寻依据。其实,通读《司马法》或其他古兵法,也可以从中寻到答案。如《司马法》仁本篇:“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内得爱焉,所以守也”;用众篇:“攻则屯而伺之”;严位篇:“凡战,以力久,以气胜”;天子之义篇:“短兵以守”。《孙子兵法》:“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孙子兵法·军形篇》。。《吴子》应变篇:“凡攻敌围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宫”;论将篇:“名山大塞,十夫所守,千夫不过”;治兵篇:“一人学战,教成十人”等等,对攻、战、守的解释,均与字源和古汉语字典的释义相同。

通过上述对攻、战、守释义的辨析,可以确定,攻即是进攻、攻击、攻打,其意既包括野战中的进攻,也包括城市作战中的进攻,但绝非专指攻城;守,即是防守、守御,其意既包括野战中的防御,也包括城市作战中的防御,但绝非专指守城;战,即是作战、交战,其意既包括城市攻防作战,也包括野战攻防作战,但绝非专指野战攻防作战。由此可推知,“攻战守”应断分为“攻战、守(战)”,对此,大体成书与《司马法》同处一个历史时期的《商君书》有比较恰当的释文:“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商君书·兵守篇》。。据此可知,“攻战守”即是攻战和守战之意,只是“守”后的“战”字或省略或在相传中遗失罢了。而“战”并非是一种作战样式,是指作战、交战,它包含了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样式。自此可以明晰:古代作战和现今一样,也只有进攻和防御两种基本作战样式。

猜你喜欢
字源古汉语古代汉语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探寻字源妙处多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