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辍 永续薪火

2016-01-07 05:06吴道欢
贵阳文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铜仁三中贵州

吴道欢

铜仁市位于贵州东北部,东与湖南相邻,北与重庆接壤,号称“黔东门户”。在素以山水闻名的贵州省境内,铜仁的梵净山与石阡温泉极具代表性,络绎不绝的游客在这里享受悠闲的度假时光。铜仁的奇山秀水和清幽的环境,是都市人的旅游胜地,也是他们躲避繁忙的清静之地。而在70多年前,这个山水相融的地方,同样也扮演着躲避纷扰的角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的铁骑攻城略地大肆侵略中国,战火连天让战区逐渐蔓延。我国文化教育较发达的沿海沿江城市,也受到了敌人的大肆蹂躏,平、津、京、沪一带相继沦丧。侵略者任意肆虐,摧毁了城市建设,也将学校及学术文化机关破坏殆尽。战前中国共有高等院校108所,在战争中大都遭受日军的轰炸而被迫停办,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数量急剧下降,财产损失更是高达3360余万元。

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纷纷逃难,背井离乡。他们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跟随着难民队伍,向西南、西北、中南、华南撤退,奔向大后方。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教育与抗战之间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从1937年12月开始,国民政府最终决议,采取“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措施,着手筹建专为接收沦陷区流亡学生的国立中学。

1938年3月,国立三中在贵州铜仁成立,接收在长沙、贵阳登记的华南备省流亡学生。铜仁这样一个边陲地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承担了维系正常教育的使命,成为广大莘莘学子躲避战火的一方净土,也为国家与民族赓续了文化命脉。

在狼烟四起、满目苍夷的大环境下,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周邦道率领20多个省市460多所学校的1000多名流亡学生,跋山涉水来到铜仁,这位国立三中的首任校长写下了“半壁河山西避地,弦歌声里感流亡”的诗句。正是这种抗日救亡、民族忧患的意识,让周先生与国立三中的教职工共同克服敌机轰炸、经费不足、设施欠缺等困难,坚持教书育人传道授业。

铜仁三面环水、山峦叠嶂、岗岭起伏、田畴交错,是一个清幽淡雅、民风淳厚的地方。在得到当地同意之后,师生们将旅部设为校本部及高中部,文庙为师范部,文坛为初中部,江西会馆与黄家祠堂为男生宿舍,车公馆为女生宿舍及附属小学。鉴于抗战的长期性和当地教育的需要,学校也在不断扩大中,禹王宫、香山寺、城隍庙等地方,均先后设立各种教职校区。

建校初期,因陋就简,授课、食宿条件极差,祠堂、庙宇改造的校舍有窗户无玻璃,有桌子无板凳;图书、资料、仪器等教学设备几乎没有。好在师生们团结一心不畏困难,用毛竹打桩,以竹片编成篱笆,糊上泥巴做墙,屋顶覆盖稻草,改善了教学环境。百废待兴的学校逐渐走上正轨,并建立了完整的学制,周校长制定了“仁实勇毅”的校训,谱写了校歌校词,订出20条教导方针。暮鼓晨钟,校园内外的琅琅书声开始响彻铜仁。

在战争中坚持读书是困难的,战局吃紧导致军费的加大,国力的贫乏让教育部对流亡学生实行的全公费教育只能维持最低标准。很多在战火中与家人失散的学生在国立三中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忍受着夏季蚊蝇臭虫跳蚤的叮咬,忍受着寒冬腊月里手足上生出的冻疮,加上日寇飞机的不时袭扰,警报长时间不得解除,求学生涯可谓痛苦。但山河动荡、风雨飘摇之际,同学们依然全力以赴刻苦攻读,教师们呕心沥血谆谆教导,使众弟子进德修业,与时俱进。在枪炮轰鸣中仍有读书声,代表着国立三中师生的信仰、勇气与力量,意味着国家的年轻人没有屈服,对自身充满信心,对未来满怀憧憬。当时的国立三中,虽然只是一所中学,但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培养的学生考取大学的比例为国立中学之冠。很多教师在日后均成为各大学的教授,而如今的不少专家学者、文人、艺术家等都是当初国立三中的校友。

国立三中始建于1938年,抗战胜利后,改由贵州省接办,更名为“贵州省立铜仁中学”,1973年定名“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中国的教育在铜仁这方相对安静的沃土上得到了休养生息,同时将朝气蓬勃的学习氛围带到了贵州,一批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让当地的受教者受益匪浅。在抗战期间,贵州文化昌盛,成为了“人才高地”,他们为建设贵州,改变贵州文化面貌,促进贵州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浓厚的读书风气则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铜仁学子直至今天。教育的迁徙,为国家和民族延续了文脉、保存和培养了精英,也使得中国的学术薪火相传,存续不绝,并奠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记,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根本。然而教育是百年大计,短期内无法见到成效和回报。在中华民族抗战爆发、国破家亡、军费浩大、财政困难、收复河山遥遥无期的日子里,毅然摒弃了实用主义的短视主张,将眼光投向战后国家的复兴和重建,是一个政府的远见与责任担当。文化是民族之灵魂,教育是文化之生机,中国在近现代所遭受的西洋列强侵略,导致固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但因为教育的延续性,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并未被炮火击毁。弦歌不辍,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永续薪火,教育是中华民族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猜你喜欢
铜仁三中贵州
诗书画苑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earning strategy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学生作品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贵州教育出版社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