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消失的几栋名建筑

2016-01-07 05:15徐开新
贵阳文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宫花溪礼堂

徐开新

今天花溪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栋栋一排排靓丽高楼拔地而起。然而在花溪中老年人的茶余饭后闲聊中,不时会提到让人难以忘怀的几栋建筑物。

清晖楼

建于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19世纪中期),位于今花溪公园核心地段,花溪河北岸龟山脊背,占地约400平方米,为木质青瓦一楼一底两层回廊建筑(见图1-1、图1-2),系花溪吉麟村乡贤周奎父子经营风景区的景点之一。

1937年贵阳县长刘剑魂打造花溪风景时,重新内外修葺装饰,清晖楼更显得华丽、古朴、典雅,不但在公园建筑物中鹤立鸡群,就连花溪镇中也无与其媲美者。刘剑魂将其更名“清晖楼”,在堂柱系以一联:“山势西来,百粤三湘严壁垒;江流东去,九州四海撼风云。”大凡游花溪公园者,多到清晖楼,1940年初省建设厅长叶纪元所撰公园修建碑记写道:“右至龟山前,即清晖楼旧址,地居中心,拾级而上,足览全溪胜景。”1939年,省政府再次扩建公园时,将清晖楼改名“中正堂”。

清晖楼名气大,还得益于许多名流的光顾。1937年4月,京滇公路周览团(也称中央考察团)到花溪,登清晖楼,在楼上书写“水木清华”4个大字,刘剑魂将墨宝刊匾悬挂其间。贵阳私立清华中学校长唐宝心,(20世纪80年代任天津师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在其回忆录中说道:1938年10月,从贵阳合群路骑自行车往南郊考察新校址,来到绿水青山环绕的清晖楼,尤其是看到悬挂的门匾“水木清华”,与母校清华园中“水木清华”不谋而合,当即确定校址落户花溪。贵阳县长李大光的《花溪史话》记有1937年至1942年间,经常到清晖楼“或临流游眺,或拈韵赋诗”的贵阳文化名人有任可澄、杨恩元、李紫光、柴晓莲、陈恒安、李独清等二三十人。上世纪40年代,社会名流到清华中学演讲,校方也常安排在清晖楼。如校史记载:1944年9月27日,清华大学教授吴宓到校参观,“晚在公园中正堂为清华文学会作《红楼人物》学术报告。”

清晖楼在龟山上风雨飘摇中屹立百余年。1966年“文革”初期,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们清华中学高一(2)班几个参加不了红卫兵的同学,几乎每天都要到龟山上玩耍。那个时代反对游山玩水,清晖楼多年没人维修了,但勉强还能遮风挡雨。后来我们下乡几年返回花溪,龟山上不见了清晖楼,只有散落在荒草中的几块地基石。

和平礼堂

和平礼堂又称和平大楼,位于花溪河北岸、公园大门内右侧,1953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干部学校所建。花溪政协文史资料记载,礼堂快建成时,被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知情,当即制止,指出军队不能在风景区搞建筑,要把公园还给人民,随后建好的礼堂移交地方管理使用。和平礼堂是苏联专家设计,欧式风格,全身乳白色,坐落在广场、花圃、草坪、荷塘、绿荫之中,称得上宏伟、气派、壮丽(见图2)。礼堂正面顶端有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雕塑,象征“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因而称和平礼堂。百米处有美国军队8年前建的能容两三百人的俱乐部礼堂,人们也就分别叫大礼堂和小礼堂。这栋在当时可算花溪第一的混砖结构高大建筑,除了有能容纳千余人集会、文艺演出、放电影的大礼堂外,还在礼堂前门和后门处建有两层60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化妆室、道具室、休息室等,花溪许多单位都搬进去办公、营业,有文教局、体委、新华书店、及文化馆设立的书报阅览室、棋类室、舞蹈室、采编室、乒乓球室等。20世纪70年代初在礼堂侧门外广场建灯光篮球场,80年代建门球场,90年代建网球场。从1954年到1989年,花溪人集会听报告到和平礼堂,看电影看演出到和平礼堂,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到和平礼堂,和平礼堂成了花溪人开展各种政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地。

1990年,电影院、文化馆等多数单位迁至新建成的文化宫,和平礼堂逐渐冷清,甚至成了“危房”。1995年区政府拨款修缮改造,和平礼堂又恢复往日生机,办起了多功能厅、舞厅、旱冰场,举办了3届《花溪迎春灯会》,举办《贵阳改革开放成果展》等等。1998年,政府将和平礼堂改名“贵阳博物馆”(见图3),还任命花溪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永吉兼馆长。遗憾好景不长,博物馆还没开业,和平礼堂又成了危房。为此,当年担任修缮和平礼堂项目5人小组组长的区政府办副主任黄某,被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徒刑2年(7年后改为无罪)。和平礼堂最终在2001年10月拆除,当时《贵州商报》曾以“五十年历史三秋化灰烬花溪和平礼堂爆破拆除”为题报道。2002年8月,和平礼堂原址建成露天音乐广场。

文化宫

20世纪80年代,花溪区政协教育界委员建议:花溪称为文化区,但没有一个培养青少年儿童文艺素养、开展文艺活动的地方,花溪应该修建青少年文化宫。区政府采纳政协委员建议,1985年开始规划设计,征用花溪镇磊花路口一带田土11.4亩,投资344万元,到1989年9月,一个集影剧院、舞厅、录像厅、练习室、音乐室、化妆室、办公室等的文化宫建成(见图4),建筑面积达4700平方米,四周有开阔平地、树荫、绿化带,大门前可停数十辆车。花溪的文化单位文化广播电视局、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民族文工队、文化馆、图书馆等陆续进驻。至此,文化宫名副其实成了花溪人的文化活动中心。

能容近千观众的影剧院每天4场电影,舞厅开放早场、晚场,图书馆、训练室星期天也不闲。尤其是机关、学校、厂矿的纪念活动、文艺演出都离不开影剧院,笔者任职的地处金筑镇十几公里远的区农技校也多次使用过影剧院、舞厅。2004年,“花溪之夏”艺术节及西部舞蹈邀请赛在文化宫举办,区政府投资300万元对文化宫进行全面改造,室内装饰、灯光、音响等设备焕然一新,还将原来960张木质硬座椅改为780张帆布软座椅,使文化宫的配套设施及其功能完全满足现代艺术节的需求。在文化宫举办的大型文艺活动还有:“中国·贵州国际少儿艺术节”、“中国·贵阳第二届国际童声合唱节”及国内外知名艺术团、交响乐团举行的大型音乐会。

2007年12月,一个叫吴蓉艳的花溪公民投书《市长信箱》:“市长先生:近日据一些内部人说,文化宫将卖给一私营房开商修建高层电梯房,为此,我深感不安。因为花溪是一个以传统民族文化风格为主,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集自然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小城,那么,在原文化宫处修了高层楼房(正是处于花溪的中心位置),是否破坏了以民族建筑风格为主调的民族风情味?(其实花溪真的太缺乏民族韵味了,可惜得很哟)。忍不住给你写了就封求救的信,请想想办法。”《市长信箱》回复:“花溪区政府答复如下:花溪文化宫地块的改造符合《花溪控规》的要求,浙江华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取得土地开发权的途径也是合法的。针对花溪区文化、体育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区政府将在推进新区建设中逐步加以完善,并将在新区主干道西北侧新建大地之舞艺术中心(其中含大剧院)。该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土地挂牌中,建成后,将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笔者查阅当时还生效的《花溪规划》:以磊花路为界,“磊花路以北是以花溪公园为核心的旅游服务中心为主的功能区;以南是以居住为主、教育科研为辅的功能区。”因路南侧除文化宫外还有农学院、花一中、花二小、中医院、档案馆等,所以称“教育科研为辅的功能区”。文化宫地处磊花路南侧,保留,不错;卖掉,说得过去。2008年文化宫拆除。2014年原址建起了几栋12层高的商住楼,原文化宫的广场、树荫、绿化带不见了(见图5)。而大地之舞艺术中心(其中含大剧院)建了7年仍不见踪影。最近有关部门解释说:“大地之舞艺术中心项目已经不存在,土地已分成多个地块使用。”难怪直到2014年10月,市委书记陈刚说:“花溪文化宫拆除后,连一个电影院都没有。”

花溪档案馆

花溪档案馆有馆藏档案55个全宗,27609卷,其中含有1936年至1949年11月民国时期贵阳县和贵筑县的档案。这些不可复制的历史档案在1991年以前,都分散在机关、乡镇、部门保存,因为1964年正式成立的花溪区档案馆没有固定场所,连馆办公室也是东搬西搬,甚至还借其他机关公房办公。直到1991年4月,上级拨款60万,才在花溪公园西舍大门对面的磊花路旁建花溪区档案馆。1992年10月档案馆大楼竣工,建筑面积1186平方米,层高2至3层,式样美观大方,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很有民族风味,是磊花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6)。建筑除有现代化的恒温恒湿库房,还有办公室、阅览室、资料室、修复室等等。馆内设施完善,配置有规范的档案柜、卡片柜、空调机、除湿机、复印机、电脑及防火防盗警报系统。全区珍贵的档案资料终于有了安身之处,也为市民查阅档案提供了方便。

新档案馆使用期间,两件事值得一提:一是档案馆的建筑设计荣获贵州省建筑设计评比优秀奖,省设计院专程来花溪档案馆拍照、索取有关设计历史资料。二是国家档案局领导到花溪考察档案工作,查看新建的档案馆大楼后说:“花溪档案馆的建筑,是全国县级一流的档案馆建筑。”

一流档案馆使用10年,到2002年区领导通知:档案馆已卖给房开商,将来再重新修建档案馆,新馆未建成前,暂时租房使用。不久,使用10年的优秀建筑在人们不舍情怀中拆除,几年后原地立起一幢幢高楼。档案馆人员搬到镇中心的花溪烟酒公司二楼上班,一楼烟酒公司租给他人开酒馆用。档案资料需专门库房,则租用两公里外的贵大农学院库房。市民查阅档案需提前1至3天登记,馆里汇聚后再派专车到农学院提取。租房办公10年后的2013年12月15日,花溪档案馆再次搬家,离开热闹喧哗、烟熏火燎的烟酒公司,搬到新区刚竣工的新馆办公。

(作者单位:花溪区政协)

猜你喜欢
文化宫花溪礼堂
巧进文化宫
花溪之美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有效发挥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美丽的花溪
普通礼堂建声环境的技术改造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变味的“工人文化宫”
一声雷响
Dr.Martin Luther King Day马丁·路德·金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