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迹板桥霜

2016-01-07 05:18黄圆
贵阳文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街一条街藤椅

黄圆

第一次听到“板桥”是十多年前,那个时候那里的藤器名声远播。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板桥藤器”,更是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连后的无尽想象。

全中国叫做“板桥”的小镇有很多,遵义板桥镇以“藤编一条街”为人熟知。遵义板桥镇,初建于清朝康熙元年,位于娄山关山脚,紧偎娄山山脉主峰,境内仁江河、亮石河、汇塘河纵横交错,北接桐梓。

板桥镇因交通而兴,从清至民国再到近现代,南来北往的各路行者,步履匆匆。近几十年间陆续修建的川黔铁路、210国道、崇遵高速公路、渝黔高铁(在建)穿境而过。作为黔北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交通影响着板桥在岁月中的色泽。

去板桥,在秋雨延绵后的—个晴天。

在遵义市区茅草铺客运站就有班车到板桥。一直以为板桥属于桐梓,没想到已经属于遵义市汇川区的行政辖区。曾经想象中的“遥远”,因为崇遵高速,不过是一段半个多小时的路途。

走进小镇的时候,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或许因为前一段连绵的雨水,街面干干净净,天空也一碧如洗的澄澈。秋日的风有些许凉意,也让围着小镇的群山有了几分静穆的色彩。

想去看藤器。到板桥之前收集到的信息是“一条街上全是各色精制的藤器”,可是走了—会,张望了半天,怎么不见—丝藤器的踪影?打听之下才知道,售卖藤器在另一条街上,那条街是崇遵高速未开通之前板桥的主街,是以前从遵义到桐梓走210国道必经的地方。崇遵高速开通之后,那条“藤编—条街”因远离高速路的接入口,也就慢慢在外人眼中寂静下来。

从现在的主街走到“藤编一条街”,也就两三公里。公路有些破旧,路边的房舍崭新与陈旧相杂,有零星的菜地,还有略显萧索的树木。路过一壁高高的山崖,忍不住停下来仰望。秋阳下的山峦格外伟岸,顺着山势——望去,板桥小镇就坐落在群山间的—块相对平缓的土地上,周围山峦叠嶂,平地上溪流纵横,滋养一方水土一方人。

黔北的山与黔地其他地方的山有些许不同,不似黔东南材木繁茂崇山峻岭,也不似黔西南那般山势峻峭,很像如黛的屏障,在隽秀中透出几分伟岸,可以仰望又具有几分亲和力。

板桥紧挨驰名近代史的“娄山关”,曾经也是一块兵家争夺之地。几番花开花落,小镇几度风雨,大约也只有千百年来屹立于斯的群山,知晓几分小镇的从容。

走了不多久,前方的街面上远远望去,有藤器摆放在路边,大约那里就是“藤器一条街”了吧。不由将视线从山林田野收回,专注探寻藤器的身影。

小镇小街都不会太长,这条售卖藤器的小街比起前面的一条街冷清很多,零星的商铺前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藤器,以家具为主,藤椅较多,各具特色。摆放在路边的藤器,看起来悠闲,仿佛正在享受着秋阳。店铺里的藤器就要“窘迫”很多,挨挨挤挤、充分利用空间堆放着,不少上面有了灰尘。在仿佛仓库的店铺里四处看看,发现不少小东西做得相当精致,却不知为什么无人问津,躲在角落。

走了几家藤器的店铺,格局大都如此。老板或是伙计也闲闲淡淡,仿佛早已习惯面对冷落的门庭。和他们聊天得知,那种很传统类似圈椅的藤椅是用本地产的“青藤”编的,泛着青白的色泽,看着来很有年代感。这种藤椅,我是熟悉亲切的,在我们小时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人家都会有这样一对椅子,轻巧,结实,使用的年份久了有了破损,用电线或是结实的绳子系一下,又可以用很多年。

那种样式新颖、在休闲场所常见的藤椅,是用从印尼、云南等处所产的藤料来编制的,这些地方所产藤料饱满匀称,制作出来的藤器与当地藤料制作的各具特色。

在这条街藤编产业最红火的那几年,街上有两百多家从事藤编制作与销售的商家,那个时候,除了当地的“青藤”,来自东南亚甚至更远产地的藤料在街面上随处可见。漫步在小街上,除了售卖成品的店铺,只有一家作坊开着门,走进一看,挂着藤编协会的牌子。三两个师傅正在处理当地的“青藤”,不速之客的到访没有打断他们的工作,可以自在随意地在一旁看看瞧瞧,真好。

板桥当地所产的“青藤”比较细小,要制作藤器的话必须与当地盛产的竹子搭配。用柔韧性可塑性比较强的竹子先制作出器型的主体,然后用藤料细细密密地缠绕、编织、附在竹子上,竹子为骨架,藤料为血肉,轻巧、环保、耐用、精美的板桥藤器就是这样完成的。

喜欢板桥,大约明白自古不少人向往、歌颂的“田园生活”或许就是板桥呈现出来的一种气韵。心中理想的山水,并不是特定的实景,更具体的是一种心绪:可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可以是“鸡声茅店月”的简单,可以是“空山新雨后”的清新,也可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欢愉。这种气韵,在不同时代或许会有些微的变化,但是骨子里沉淀的是一种山乡的自然真实。

“藤器一条街”沉寂后的冷清,或许只是外人强加给板桥的“标签”。就如人或许能够真正保留的只能够是自我,一个小镇能够保留的,不就是在时光中晕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怡然自得吗?

藏在山乡的众多小镇,平淡而能相亲,独立而又具有顽强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岁月的影像与声音中起舞。

离开“藤器一条街”走到新街上,感觉听到的声响丰富起来。四处望望,新鲜的小镇小街,这或许代表着板桥的今天,那条相对寂然的小街是昨天,山头上几经毁坏又几番修建的云峰寺、山脚的红军墓、山崖上镌刻着的伟人诗词……历史的瞬间就算落幕,总有许多可以玩味、周行不殆的启示留在这里。这是板桥在历史中的刻痕,这是属于板桥的铭文。

一座小镇有它的历史,它的记忆,在时光里,兴盛繁茂又或是寂静冷落,如注定的安排,似草木一般经历必然的四季。浮生事,瞬息光阴。秋阳下的板桥安静详乐,天空浮动着云片,明净的蓝色天幕与薄薄的云片,还有带着凉意的山风,脚下塞塞率率作响的落叶,三两路人的零碎话语声,远远近近。

猜你喜欢
小街一条街藤椅
我与冬天互致颓废
随笔·雨中小街
藤椅
美食一条街
一对旧藤椅
黄昏帖
如果藤椅想跳舞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
东京的小街
人生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