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枷锁还是钥匙?

2016-01-08 09:59赵宪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

赵宪花

摘 要:作为一款社交聊天工具,微信在推出后短短四五年的时间里迅速抢占社交媒体市场,它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潮流。在校学生因其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质,成为微信使用的主要团体,但也因其简单的经历、单纯的环境更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冲击。本文从微信发展现状入手,研究微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并针对利弊双面影响提出规避或者利用措施——也即网络素养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微信文化  学生用户  网络影响  网络素养

微信是腾讯在2011年推出的继QQ之后又一款强大的社交聊天工具,以其小而精的特色深受网民喜爱;它已不仅仅是一个聊天工具,而是形成了一种文化,是“微时代”的重要代表。最新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6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 网民中的手机即时通信用户5.40亿,占比91%。[1]根据此次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成为网络的最大使用群体,微信又是即时通信中的典型工具,因此不难推测学生用户是微信使用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微信使用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文化的网络社会中,研究它对学生用户的影响因此显得尤为必要。

科技是把双刃剑,那么微信的快速渗透对于年轻的学生而言究竟是束缚思维的枷锁,还是打开交往空间的钥匙呢?下面笔者就从人际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日常生活等方面探讨微信对学生的影响,并针对其中的不良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一 、微信文化带来的影响

(一)交往圈子更加私人化

和QQ相比,微信使用者的交往圈子更加私人化。在日常使用中,在QQ空间发布信息的时候,使用者往往会期待“空间动态”“点赞”,如果所发表的“说说”鲜少有人评论或者点赞,发布者就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恰巧这时刚刚加了一个好友,好友看到了这种空间状态可能会推测这个人是不是人缘不好、不受欢迎。而在微信朋友圈中呢,完全不必考虑这么多,因为使用者发布的状态,点赞也好,评论也好,只有共同好友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可能以为是共同好友太少,而不会“脑补”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怎样。这样的特性使得微信比之QQ更像是私人“专属物品”。[2]同学之间聚会,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低头聊天,大家处在同一空间中,但每个人又都活跃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

(二)思维的浅薄与注意力的分散

微信带来的思维的浅薄在学生用户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校学生本来应该是理性的,深刻的,富有逻辑的,但是在使用微信聊天时,浏览各类推广信息时,根本不需要太多思考,所有人都成了“标题党”“表情党”,以搞笑、无脑为宗旨,拒绝深刻和复杂。

上课不再是枯燥单一的听讲,而是可以“一心多用”,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微信群里调侃老师,或者在朋友圈里发个照片等待圈友们点赞评论。注意力既不能过于集中在微信上(留出一只耳朵以防老师点到名),又不愿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形成“手机依赖”,[3]成了注意力的俘虏。

(三)信息的爆炸与零碎

在大数据时代,储存或不断产生海量信息,内容可以说是供过于求。大数据的大数目、多种类的特点使得信息内容爆炸式增加,信息成了最“廉价”的商品,稍有搜集不当就会产生大量的无关信息。[4]与其说学生生活在书本的海洋中,不如说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铺天盖地的信息纷至沓来,让象牙塔中的学生们手足无措,虽然微信订阅号每天弹送的信息窗口有限,但却架不住学生们开启见一个关注一个的“好奇宝宝”模式。

海量信息的数据存储,使得网络犹如一个巨大的“蓄水池”,而这些信息是碎片化并且是无序的。[5]学生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就像漫天飞舞的纸片儿,不成系统,不够完整,只能学生主动的去梳理整合。“我们不但要及时接受新信息,更需要我们用理性的视角去对待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信息狂潮。”[6]

(四)生活的多元化、透明化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在网络时代变成了现实,微信让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再是宿舍、教室、食堂的“三点一线”,而是透过微信走到了花花世界之中。微信朋友圈虽然是熟人的圈子,但并非无孔不入,打开微信设置界面会发现其他人可通过QQ号码、手机号码找到自己,并且还有“摇一摇·周边”“搜索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功能,从我们下载完APP注册账号密码开始,我们的隐私其实就已经被监视着了。[7]

微信带给人们的影响与其说是负面的不如说是具有挑战性的,那么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学生党如何迎接微信时代的挑战呢?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个提升网络素养的问题。

二、 网络素养的定义

对于网络素养这一概念,国内外均有不同的定义。蒋宏大认为网络素养指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8]黄永宜也认为网络媒介素养是指人们了解、分析、评估网络媒介和利用网络媒介获取、创造信息的能力。[9]刘献春认为,网络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知识、技能及非认知因素这三个层面,其中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意识与道德这两个方面。[10]

综合而言网络素养是互联网时代人们使用网络技术、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的道德与法律意识。

三、 学生用户网络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参与创造、集体协作

微信占据了我们很多交往空间,但并不代表由媒体辅助的人际互动就一定弊大于利。我们各自有独特的思考和社交方式,并不能用旧日的价值来评判当下的变革,所以我们要适应这个社会,利用变革带来的有利因素。我们兜里的电子设备实际上是移动的印刷厂、广播台、学校以及承载所有知识的图书馆,在消极消费这些信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去积极的创造,时下非常流行的微商是微信创造性使用的一个方面,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精英,学生党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天然的接受力,更应该在接受的同时利用这些最新科技创造价值,不是只有促进生产力才叫创造价值,自己申请一个公众号传授外语学习方法、普及国学知识也是一种创造。[11]

(二)训练思维和集中注意力

1.调节呼吸

一行禅师在《正念的奇迹》(1975)里面提到“呼吸是连接生命和意识的桥梁,它将身体和思维结合起来。思绪涣散的时候,用呼吸的办法可以是神智重新集中。”笔者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意识的利用此种方法进行了思维训练,面对着一个又一个丰富多彩的网页,以及手头的略显枯燥的工作,先均匀呼吸几秒钟就会发现思维又能回到工作上了。

2.一心一用

集中注意力要求我们减少在不同任务之间的切换频率,很多人喜欢边玩微信边做其他,以为这种一心二用的技能能够让人在相同时间内处理更多的任务。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哪项研究表明多任务切换可以让人更高效的处理任务。相反在进行多任务处理时实际上需要大脑将你的注意力重新配置,大脑暂停一个注意力过程并开始另一个的时候,它需要耗费时间和能量。因此我们需要清晰认识个人目标,过滤掉无用的刺激来提高精神集中度。

(三) 识别垃圾信息

1.利用权威检验信息的可信度

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上发布信息,这就削弱了权威的力量,但是权威仍是我们辨别信息真伪的有用线索之一。在界定权威方面,最好能够利用“三点定位法”,不要轻信单一的信息源。

2.保持怀疑,学会追问

微信朋友圈中经常会传播一些类似于某某事情的真相、某某真实的历史、拯救某某濒危物种等消息,看起来既吸引人又感动人,一不小心可能就动动手指分享了。作为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生们,在转发这些文章之前最好先问一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这个消息可靠吗?为了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最好从其他地方查看文章出处及作者,以免做了造谣者的帮凶。

(四)网络服务生活,做网络的主人

1.重视隐私

为防止隐私受到侵犯,除了立法和司法上的抵抗,对于广大学生用户而言目前最好的防范措施是了解情况:知道如何在隐私设置界面中关闭某些不必要的功能,在下载新软件时了解自己面临的风险,随时清理各种文件和浏览痕迹。

2.留意并利用能够获得的改善公共领域的机会

在一个民主社会、网络社会中,知道权力和反权力网络如何运作,尤其是对于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是必修科目之一。如果你在学校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事,或者某一项即将出来的政策对你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可以理性地对问题进行公民辩论,形成舆论,影响当权者或者决策者。在利用这一机会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对事不对人。

科技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奇妙的、新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恩赐。微信不是“谈虎色变”的“大老虎”,年轻的学生们在用微信和朋友沟通感情或者逃避事务;但同时也在创造着空间,在尝试验证自己的身份角色,在互相传授社交技巧,甚至在学习主动创造文化,创造属于年轻人、属于学生自己的微信文化。我们应对其有更加全面丰富的认识,让社会化媒体服务于生活,既要丰富多彩又能掌握方向。

参考文献

[1]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7-23.

[2] 李泳仪.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 师建国.http://www.haodf.eom/zhuanjiaguandian/sjg8—112937000.htm

[4][5][7] 郭跃军.论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监管机制的构建.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6);640-644

[6] 王丽园.信息爆炸下的冷思考:娱乐底线在哪里[J].华章,2014(4).

[8]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传播,2007(19).

[9]黄永宜.浅论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7(3)

[10] 刘献春.浅议教师网络素养[J].现代传播,2006(5).

[11] 刘俊峰.网络时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2] 贾悦.信息时代的病症——都市青年手机依赖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商报,2015(11):204-205.

[13] 陈兴东.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

[14] 欧阳九根,刘文献,梁一灵.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14).

[15] 耿益群,阮艳.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J].现代传播,2013(1).

[1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7] 霍华德·莱茵戈德.网络素养——数字公民、集体智慧和联网的力量[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
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研究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重视网络素养的培养
农村学生上网状况与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