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2016-12-20 15:26郭钦逸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教育对策现状

【摘要】传媒类大学生作为未来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其网络素养状况影响着全民网络素养的培育。通过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状况调查,提出了改进课程体系,建立师资队伍、加强教育引导、加强道德和心理教育、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教育对策。

【关键词】网络素养;现状;教育对策

近期,大学生魏则西网络求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最后不治身亡事件成为网络热点,由此引发人们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思考。本文拟就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范本,对传媒类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本问卷共设计46道题目,发放250份,回收238份。

一、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

1、大学生网络接触及网络利用方面。根据问卷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网龄普遍较长,66.6%的被调查学生网龄在六年以上,85.7%的被调查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三个小时以上。随着学生使用网络的增多,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47.5%的被调查学生对网络较为依赖,14.7%的被调查学生对网络严重依赖,两者超过被调查学生总数的一半。

网络利用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网络服务的利用体现了大学生网络利用能力。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看电影、看电视、听歌、玩游戏以及QQ、微信、微博等,反映出网络利用主要用于休闲娱乐。

2、网络媒介认知方面。根据调查,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网络认知能力状况并不乐观。有49.6%的被调查者表示懂得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14.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不知道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有24.4%的被调查者知道网络媒介的技术特征。

3、网络道德修养方面。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世界中产生越来越多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对网络道德和法律认同度较高,79%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上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网上言论需要遵守道德和法律。76.4%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主动抵制网络上传播的黄色、暴恐等不良信息。

4、网络安全意识方面。根据调查,有74.3%的大学生会主动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有38.7%的大学生认为现在手机上网不安全,有24.8%的学生会接入陌生的wifi热点,有31.1%的学生宁愿使用自己的移动流量。在私人信息保护方面,有42.0%的大学生会经常在社交工具上发布照片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内容。

5、网络信息的辨识与批判方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受众面超过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成为大学生日常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对于网络搜索到的信息,有56.7%的被调查者会仔细阅读,做出自己的判断,41.2%的被调查者会关注作者及来源的权威性。

6、网络表现能力。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倾向于诉诸网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网络是一种交互式传播渠道,传播者影响受众,受众的回应也影响传播者。在问及看到社交平台信息的反应时,有75.6%的大学生看到感兴趣的东西才会评论、分享、转发。在选择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渠道上,有35.3%的大学生选择面对面与他人分享,有64.7%的大学生选择在网络等社交平台分享。

7、网络内容的参与和制造,网络内容的参与和制造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有53.4%的大学生表示会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在净化网络环境,弘扬清风正气上,有87.8%的大学生选择从自己做起,不在网上发表不当言论,有81。5%的大学生表示应该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和互联网道德。

二、教育对策

1、建立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完善课程体系。目前,浙江传媒学院只有新闻传播专业开设网络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其他专业鲜有相关课程开设。高校网络素养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科学的认识网络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传媒类院校应该着眼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课程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环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模式让传媒类大学生加深对网络的科学认识,提高对网络信息接收、分析、辨别、利用能力,了解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学习和自身发展的有利工具。

2、加强对传媒类大学生的引导,尊重大学生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体,思想和价值观日渐成熟,在网络素养教育中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身角色,平等相待,更要加强引导。针对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无计划性和迷茫情绪,要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好上网和学习时间,明确学习和休闲的界限,逐渐减少上网时间,避免长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产生消极迷茫情绪。教师要以丰富的网络素养知识和实践引导、感染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利用网络服务学习和自我发展,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加强传媒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中共中央于2001年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管理工作的力度,鼓励发布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防止反动、迷信、淫秽、庸俗等不良内容通过网络传播。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阶段,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容易在网络世界遨游中迷失自我,网络世界的无序性和开放性,网络上充斥的色情暴力恐怖信息,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要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必须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的自觉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情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道德观念,传授网络道德知识,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积极、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

4、加强网络安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浙江传媒学院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要提高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轻易在网上泄露姓名、生日、家庭住址、电话等个人信息,对涉及国家安全的信息更要严格保密。教会大学生利用基本信息安全防护系统和防护软件如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防火墙的使用等手段来保护国家信息安全、个人信息安全。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浙江传媒学院要从学校的文化特质、文化内涵、文化品位、文化传播方面谋划和思考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着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净化网络空气,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校园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功能,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弘扬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使网络舆论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同时,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向大学生普及网络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虚拟世界和现实的差异,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

【参考文献】

[1] 耿红卫. 网络与青少年德育研究[M]. 新华出版社, 2013,08:53.

[2] 张  晓.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与管理研究[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1,12:222.

[3] 唐  静. 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D]. 西南大学, 2010.

【作者简介】

郭钦逸(1987—),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浙江传媒学院办事员、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教育对策现状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