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6-01-10 07:37杨泗华万发波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8期
关键词:颅脑低温血压

杨泗华 万发波

(赣榆区人民医院 江苏 赣榆 222100)

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如何有效控制此病患者的病情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1]。近年来,亚低温疗法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方面显现出理想的效果。研究发现,对此病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降低其脑组织的氧耗量及平均颅内压,改善其脑组织的能量代谢,保护其神经系统的功能。为了进一步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我院将近年来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然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颅内压、血糖、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56例患者均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这些患者发病的时间均在72h之内,在进行临床检查后均排除了发生其他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的可能。这些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为4~8分,其中有22例患者的GCS评分为4~5分,有34例患者的GCS评分为6~8分,有6例患者发生双侧瞳孔散大,有16例患者发生单侧瞳孔散大。这些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休克。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8例患者。在观察组患者中,有18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15~59岁,平均年龄为(23.15±3.12)岁。在对照组患者中,有16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其年龄为15~58岁,平均 年 龄为(23.21±6.1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清除颅内血肿、修复弥漫性轴索损伤、处理合并伤、抗休克、脱水、降低颅内压、解除脑血管痉挛、引流血性脑脊液、保障呼吸道通畅(可酌情施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术)、预防急性胃黏膜病变及纠正酸碱失衡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施行亚低温治疗,治疗方案为:将患者置于降温毯(北京康诺冠京华技术发展公司生产)上,为其配戴冰帽,同时为其静脉滴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哌替啶100mg及异丙嗪50mg)进行治疗,使其体温降至33~35℃[2]。对观察组患者进行12个小时以上的亚低温治疗,在其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后停止治疗,并使其自然复温。

1.4 观察指标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采用GOS评分法评估其临床疗效[3],并将其临床疗效分为以下的级别:1)显效:经治疗,患者的GOS评分得到明显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有效:经治疗,患者的GOS评分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缓解,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3)无效:经治疗,患者的GOS评分、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得到改善,甚至其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发生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n/%)

2.2 对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的分析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有4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有1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有5例患者发生低钾血症,有1例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在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有1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低钾血症,有2例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

2.3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颅内压、血糖及发生心律失常的情况的分析

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23±8.76)次/日,其平均血压为(146.79±24.68)/(87.19±24.26)mmHg,其平均颅内压为(12.47±1.75)mmH2O,其平均血糖为(6.29±2.31)mmol/L。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42±6.34)次/日,其平均血压为(141.34±17.34)/(91.24±20.56)mmHg,其平均颅内压为(9.12±1.84)mmH2O,其平均血糖为(11.12±1.96)mmol/L。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其平均颅内压及平均血糖的指标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平均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颅内压、血糖及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的分析(±s)

表2 对两组患者的血压、颅内压、血糖及发生心律失常情况的分析(±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律失常(次/日)平均血压(mmHg)平均颅内压mmH2O)平均血糖(mmol/L)观察组(N=28)#5.23±8.76146.79±24.68/87.19±24.26#12.47±1.75#6.29±2.31对照组(N=28)8.42±6.34141.34±17.34/91.24±20.569.12±1.8411.12±1.96

3 讨论

研究发现,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其预后,降低其残疾率及死亡率。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其体温,根据其体温为其调整使用冬眠合剂的剂量及给药的速度,以免其发生并发症,保障其生命安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有4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有1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有5例患者发生低钾血症,有1例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在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有13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有4例患者发生低钾血症,有2例患者发生凝血功能障碍。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低,其平均颅内压及平均血糖的指标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其平均血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治疗可取得理想的效果,能显著改善其血压、颅内压及血糖等指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杜光勇,贺淑禹,纪文军,杜彦挺,李旭军.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17(02):116-117.

[2]何发标.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21(02):78-79.

[3]陈辉,毕长柏,薛春琴,景晓平,陈建萍. 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干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3):3858-3860.

[4]孙金峤,杨毅. 亚低温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03:165-171.

猜你喜欢
颅脑低温血压
《真空与低温》征稿说明
真空与低温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零下低温引发的火灾
三种血压测量法诊断标准各不同
联合低温脱硫脱硝工艺研究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67例颅脑疾病神经介入的诊断及治疗
老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联合内外减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