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管圈管理法在降低住院患者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

2016-01-10 07:38盛薇薇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18期
关键词:肝胆品管圈外科

单 敏 盛薇薇

(1.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干部保健三科 山东 青岛 266071;2.山东省威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品质管理圈简称品管圈,是指由在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工作的人们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团体,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工作进行不断地维护与改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1]。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品管圈被引入到医疗行业的管理工作当中,成为评估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在2013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肝胆外科将品管圈管理法运用到降低住院患者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率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此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我院肝胆外科进行手术后接受引流的1555例患者和肝胆外科的38名护士。在这1555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63例,女性患者692例,其年龄为16~75岁,平均年龄为(43.6±5.7)岁。这38名护士均为女性,其年龄为21~45岁,平均年龄为(29.9±3.2)岁。

1.2 方法

1.2.1 成立品管圈小组 品管圈小组于2013年4月成立,有8名成员自愿加入,其中有主管护师2名,护师5名,护士1名,其年龄为23~43岁,平均年龄为(28.6±2.8)岁。经过组员之间的讨论与投票,选出1名圈长(由护士长担任,主要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协调)、1名辅导员(对品管圈活动运作的过程进行辅导和支持)和6名圈员。品管圈小组成立后,召开圈会,征集圈名、圈徽。经过小组成员两轮投票后,确定此次品管圈活动的圈名为“肝胆相照圈”,蕴含我院肝胆外科护理团队日日夜夜辛勤劳动,救死扶伤的深刻含义。

1.2.2 主题选定 采用头脑风暴法与脑力激荡法,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找出在对肝胆外科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然后采用共识标准法,分别从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4个维度进行权重赋分,每个维度赋予1~5分的分值,最后选出分数最高的“降低住院患者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率”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3 标准衡量 正确定义引流管护理缺陷。引流管护理缺陷是指在对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引流管的护理流程不明确、引流管安全管理不到位、引流液记录不准确、引流管固定不牢固、对引流管管道护理知识和经验缺乏、引流管的管道维护不到位、护士缺乏责任心及患者自行倾倒引流液等。

1.2.4 计划拟定 品管圈圈长运用5W1H分析法制定活动计划,对每名圈员进行合理分工,做到责任到人,保证可以精确控制活动的进度。活动的时间为2013年4月~2013年10月,共计24周。第1~第2周:主题选定与拟定活动计划;第3周~第4周:对现状进行把握并设定目标;第5周~第6周:对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第7周~第8周:根据问题拟定切实可行的对策;第9周~第10周:对策实施;第11周~第12周:效果确认;第13周~第16周:按照标准化进行实施;第17周~20周:检讨改进;第21周~第24周:成果推广。

1.2.5 现状把握

1.2.5.1 现状把握初期:运用头脑风暴法,将目前我院肝胆外科对住院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汇总,然后根据汇总的内容(如引流管的护理流程不明确、引流管安全管理不到位、引流液记录不准确、引流管固定不牢固、对引流管管道护理知识和经验缺乏、引流管的管道维护不到位、护士缺乏责任心、患者自行倾倒引流液等),对患者及其家属、医生、护士进行调查,并由圈长负责记录,最后制定出“规范引流管护理记录表”。

1.2.5.2 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调查在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引流管的规范管理情况,运用引流管规范管理记录表,对2012年10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肝胆外科统计出的129例住院患者出现的引流管护理缺陷进行汇总,然后利用柏拉图分析数据,并根据“80/20”的原理,

总结出其中主要的护理缺陷。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引流管的护理流程不明确、引流管安全管理不到位、患者自行倾倒引流液以及引流液记录不准确是我院肝胆外科对住院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缺陷。详见图1。

图1 对我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进行引流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柏拉图分析数据)

1.2.6 目标设定 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在我院肝胆外科,每个月都会发生32起以上的护理缺陷事件。经品管圈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后决定,将此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设为:品管圈活动后,我院肝胆外科每个月发生的引流管护理缺陷事件不能超过11起。计算公式为: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累计百分比×圈员能力) =32-(32×69.89%×93.3%)=11[2]。

1.2.7 要因解析 我们通过对我院肝胆外科住院患者实施引流管护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对其进行引流管护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导致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未严格规范引流管的护理流程、未统一引流液的测量工具、引流液记录不规范、未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2.8 对策拟定 针对上述四点导致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全体圈员经过认 真的讨论,提出了解决对策,并对对策的可行性、效益性、经济性、长期性等进行分析和打分,最终拟定以下四点对策:优化引流管的护理流程、统一引流液的测量工具、规范记录引流液、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1.2.9 对策实施

1.2.9.1 优化引流管的护理流程 针对引流管护理流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全体圈员经过集体讨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制定了新的引流管护理流程(包括明确引流管的标识、规范引流管的放置位置、详细记录引流液的性状、向医生提供准确的引流信息、快速有效的统计引流量、提高患者引流管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患者对引流管护理的依从性等)。我们在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护理思路,优化引流管的护理流程,并组织全体护士进行学习。

1.2.9.2 统一引流液的测量工具 与手术室人员进行协调,将引流袋统一换成防返流引流袋,并购置量杯,统一引流液的测量工具。

1.2.9.3 规范记录引流液 护士在交接班前要按时倾倒引流液,并将引流液的量、性状等详细登记在引流液登记表上。另外,要对引流液登记表进行优化,将此表设计成如下格式:

时间胃肠减压的情况 T管的情况 腹腔引流管的情况 尿管的情况通常情况 引流液的颜色、性状 倾倒者签名8:00---16:00 4:00---12:00 12:00---8:00

1.2.9.4 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引流管护理的依从性 护士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向其详细讲解放置引流管的重要性、放置引流管的方法、发生脱管的常见原因等,从而提高其对引流管护理的依从性。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false)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形成果

2.1.1 在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后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 ①进行品管圈管理后,引流管护理缺陷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管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②进行品管圈管理后,引流管的护理流程不明确、引流管安全管理不到位、患者自行倾倒引流液、引流液记录不准确等引流管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管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在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后引流管护理缺陷总发生率的比较

表2 在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后各项引流管护理缺陷发生率的比较

2.1.2 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进行品管圈管理前,这690例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76.5%;进行品管圈管理后,这965例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为99.6%。进行品管圈管理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进行品管圈管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无形成果

本次品管圈活动结束后,全体圈员在品管手法、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引流管管道的管理能力、护理的质量与效率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高。详见图2。

图2 进行品管圈管理前后全体圈员相关能力的提升情况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为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放置引流管进行引流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引流管渗漏、引流管拔除后患者腹腔瘘口渗液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因此,临床上对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引流管护理十分必要[3]。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对肝胆外科护士进行品管圈管理的效果较好,可有效地提高其护理工作的效率,降低引流管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品管圈又叫QC小组,是指由在相同、相近或互补工作场所工作的人们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团体,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工作进行不断地维护与改善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目前,此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服务、制造、物流等行业。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品管圈已从最初的商业管理领域逐步延伸至医疗产业的管理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进行品管圈管理后,引流管的护理流程不明确、引流管安全管理不到位、患者自行倾倒引流液、引流液记录不准确等引流管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进行品管圈管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品管圈管理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进行品管圈管理前,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李敏[4]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可见,对肝胆外科护士进行品管圈管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提高其护理工作的效率,降低引流管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且能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

[2]邢文英.QC小组基础教材[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119-121.

[3]沈崇德.以精细化管理之手塑造中医院品质之形:以后勤品质化管理构建中医院全新保障体系的实践和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2):67-69.

[4]李敏,杨芳,段丽娜.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持续改进方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2):62-63.

猜你喜欢
肝胆品管圈外科
吴盂超:肝胆医学创始人的创新灵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扁平足的外科治疗进展
多处肝切除术在复杂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