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职业教育,促进稳定发展

2016-01-14 16:24刘惟辉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经济转型教育公平劳动力

刘惟辉

摘要: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教育文化三个方面论述职业教育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下的重要性与实效性。特别是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过程中,职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妥善解决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必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转型;教育公平;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2-0017-02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相互沟通。”由教育部于2012年6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里如此明确地指出发展职业教育的纲领。职业教育被普遍认为与经济建设关系最直接的教育,在维护社会教育公平方面具有突出意义,本文将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公平和教育文化三个方面论述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下的重要性,并从中发掘出我们职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一、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大批高技能劳动力

进入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要由当前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发展经济的方式由低效而粗放的形式向集约而高效的方式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所必需的。

在中国经济的转型当中,非常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劳动力的支持,这一点,从我国近年来职业教育,尤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数字上超过大学生就业率的现象里可以看到。但是,从提供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从使劳动者群体提高收入并缩小收入差距的要求来看,当前职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跟高收入的“白领”的待遇差别较大,这种结构性的差距使得职业教育在起点上低于其他教育;其次,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而职业资格准入等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导致职业教育在打造职业人才上的不可替代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些问题会反过来制约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形成经济顺利转型的重要限制。

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下,社会教育资源的分配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首先,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高成本投入的教育,但事实上,政府往往在普通教育(特别是能体现升学率的重点中学教育)上的经费投入远多于职业教育。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不公平政策,客观上加大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不公平,从而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质量,造成了职业教育不能与国家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相适应。

其次,在各地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对兴办职业教育缺乏宏观规划指导和调控能力,各地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自发性、盲目性,各校对热门专业群起设置,重复办学现象严重,造成职业教育资源浪费。而目前的管理体制决定了现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投资职业教育经费的责任,因此,各地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呈现出严重的地区间不均衡状态。越是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越能够获取较为充裕的经费投入,而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则越是难以得到保证,“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区域间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

再次,差别化的管理体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中不同类型院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出现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使学校在管理问题上无所适从。例如,有些职业院校上面的“婆婆”较少,发展较快;而有些职业院校上面的“婆婆”太多,既有教育行政部门,又有行业管理部门和劳动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对于学校发展问题有不同意见,使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千校一面,缺乏特色与活力,也造成了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

最后,不均等的就业机会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院校投入不均衡,造成同类职业院校之间的差异明显,使得同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享受教育的质量和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不同职业院校之间、同一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一般来说,新兴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优于传统专业的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训练充分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多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训练不足的毕业生;本地户口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多于外地户口毕业生;男生的就业机会多于女生的就业机会。在家庭经济投入和个人付出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学生享受就业的机会却不平等。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会降低人们对职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公平长期存在,将造成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失望,其后果将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

三、树立尊重劳动力的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问题集中于职业教育价值社会认同度低,被视为“次等教育”。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重劳心而轻劳力的传统文化表达了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脑力劳动者是统治者和管理者,居于社会上层,是“人才”;而体力劳动者则属于社会下层,是被统治者,只是“劳动力”。由此,我国的传统文化推崇的是精英教育,而专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者的职业教育,自然被视为次等教育或二流教育。

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尽管职业教育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也有了一定的肯定和再认识,然而,职业教育的整体社会认同度仍然是很低的,也仍然还是很片面的。职业教育的价值通常仅被定位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上,而对于其深层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并未得到社会的一致承认。职业教育价值的片面认识和低估,结果是将其定位于单纯的技能教育或谋生教育,朝着黄炎培先生所告诫的一种不良方向发展―“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职业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而不能关照人的长远发展的教育,自然也就是次等教育了。

我们都知道,双元制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被誉为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双元制要求校企合作、企业为主。(德国政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便进行职教立法,将职业教育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双方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法》和《教育法》的规定,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究其根本,双元制的成功之处是在其思想文化方面,即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德国教育专家胡勃先生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称它为一种教育制度,都如称它为一种‘思想,是一种注重实践、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这是对双元制指导思想较为精辟的概括,其表达了双元制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它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一思想层面的二个重点在于“注重实践、技能”和“为未来工作”,即双元制强调的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强调的是就业和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为未来而工作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础教育”和“晋升教育”,在这一思想层面的指导下,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无论是课程目标制定,还是课程方案的描述;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这一思想层面为双元制宏观上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尤其在“加快转型升级”的经济方式转变时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认识、投入、规划、管理做得不够,加强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定有着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胜.浅析职业教育公平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9-16.

[2]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2000(01):78-80.

[3]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08 .

[4]孙玫璐.我国职业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问题简析[J].职教通讯,2011(13): 1-4.

[5]于晓菲.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5):184-5.

[6]张鹤萍.教育民主观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公平探讨[J].职教通讯,2011(15):1-4.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经济转型教育公平劳动力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