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2P经营模式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型

2016-01-19 06:00陈文
银行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借贷信贷信用

陈文

2014年12月,世界最大P2P平台Lending Club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市盈率高达数百倍,而富国银行、花旗集团等美国商业银行巨头的市盈率只有十几倍,互联网金融企业较之传统金融企业对于资本市场更具吸引力。同样在国内,商业银行的估值长期维持在个位数,而大量上市公司则通过切入互联网金融试图提高估值水平。同样是从事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估值的差异源自两者的经营模式不同。从P2P网络借贷身上,在努力探寻其转型与变革的中国商业银行能够学习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P2P网络借贷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突破

以Lending Club为代表的P2P网络借贷强调的是一种不同于商业银行中介信贷的分布式信贷模式。在商业银行“点——中介——点”的信贷模式中资金的一进一出都离不开银行这个中介,资金需求方和资金借出方并不直接发生联系。而在新的“点对点”的P2P模式中,银行中介消失了,借助互联网技术,投资人直接与借款人发生了关系。

相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模式而言, P2P网络借贷经营模式的成功集中体现在实现“轻资产”与“轻资本”的扩张。

第一,借助于去信用中介,实现轻资本扩张。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受到资本金的约束,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商业银行资本监管日趋严格,商业银行普遍面临补充资本金的压力。由于Lending Club是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不存在资本金的约束,信贷交易规模可以实现几何倍数的轻资本增长。一方面,增长完全没有限制,另一方面高速增长产生的坏账由投资人自行承担,所以市场给予了高估值。在美国资本市场,P2P公司的估值大约与其贷款余额看齐,以市盈率看高达数百倍。之所以给予高估值,本质上还是因为投资人看准“金融脱媒”的大势。

第二,借助于线上运营,实现轻资产扩张。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业务主要依靠新设线下营业场所与增加人力投入,基本上走的是地推的模式想,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Lending Club开展小微业务完全不靠线下门面店的增设与人员投入,尽量采取轻资产的线上扩展模式。以小微金服著称的美国富国银行社区银行業务的运营费用率大约在5.5%左右,而Lending Club目前的运营费用率(运营成本与贷款余额之比)大约只有2%左右。由于运营成本低,Lending Club能够提供给个人消费者更低利率的贷款,大量的借款人开始以此替换银行信用卡的贷款,对商业银行构成威胁。

如果Lending Club按照现有模式发展,实际上会演变为互联网时代服务个人消费者的线上投资银行。从金融史角度看,P2P网络借贷的兴起是美国金融市场出现的第三次“金融脱媒”。上世纪30年代投资银行的兴起成功促使大企业“脱媒”,80年代垃圾债券的兴起为中小企业“脱媒”提供了契机,而本世纪P2P网络借贷的崛起推动了个人消费者的“脱媒”。

美国次贷危机之前,P2P业务开展的不温不火;而美国次贷危机后,P2P网络借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某些专家视为拯救资本主义金融市场的良方。这是因为,相比较商业银行中介信贷模式,P2P网络借贷模式从两个方面提高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第一,优化了实体经济的负债结构。借助互联网技术,P2P网络借贷模式让个体与个体直接发生借贷关系,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同时极大降低了中介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由于金融中介的成本降低,借款人承担的利率下降,更多借款人通过平台融资偿还商业银行负债,优化自身的债务结构,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债务负担。

第二,实现了风险承担主体的去中心化。先前商业银行信贷模式下,体量硕大的商业银行作为风险承担主体存在,往往会出现个别商业银行的倒闭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而在P2P网络借贷模式中,不存在类似商业银行这样的信用中介,信用风险分散到市场的各个参与者身上,从而成功实现风险承担主体的去中心化。

从P2P网络借贷看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

在Lending Club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对商业银行带来现实冲击的今天,商业银行必须未雨绸缪、积极转型以保持竞争力。金融乃是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在新型融资方式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优势与项目获取渠道优势将逐步丧失。随着包括互联网理财在内的新型理财渠道的出现,利率市场化有望加速到来,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将逐步提高;同时,大额项目将大量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而小额项目越来越多通过线上投融资平台融资,商业银行将面临资金端与项目端的双重“脱媒”。

在长期的存贷利差保护下,商业银行自身缺乏提高服务效率的激励,应对当前互联网金融挑战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集中于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化压力极大的当下,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潜在违约风险日益加剧,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向市场化程度亟待提高,只有更加市场化的商业银行才能更好地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分解Lending Club的业务模式创新,可以看出其突破的两点实际上也是传统商业银行近些年努力转型的方向,即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与线上金融业务。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中,商业银行若要立于不败之地,需要认真学习互联网思维和采用互联网技术,在“轻资本”与“轻资产”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更多发展去信用中介的资产管理业务,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贷服务。商业银行事实上也已经大量推出了理财产品,但理财项目背后存在商业银行的信用背书,而商业银行背后存在政府的信用背书,理财人没有对商业银行具体项目的违约风险进行监督的激励。缺乏有效市场监督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行为会带有较为明显的非市场化色彩,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向收益较低但潜在风险并不低的政府信用背书项目。商业银行成功转型的第一要点在于要以更加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贷服务,这其中有如下两种思路。

一是剥离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信用背书。当前,监管部门已经推出的存款保险条例以及计划推出的商业银行破产条例,是朝这一方向的积极努力,但只要商业银行国有控股,储户始终会预期政府兜底;即使推行商业银行的私有化,也存在储户对于银行“大而不倒”的预期,直接剥离商业银行背后的政府信用背书难以做到。

二是剥离信贷项目背后的银行信用背书。具体而言,需要借鉴Lending Club的思路,发展更多的去信用中介的资产管理业务,让信贷项目直接对接理财资金,理财人自行承担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才能与项目自身风险而非银行兜底能力挂钩。这样能够倒逼理财人对商业银行信贷项目进行监督,推进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的市场化运作。

大资产管理时代的来临,无疑也为商业银行发力去信用中介的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已经专门成立资产管理部门。在推行由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型过程,商业银行将借助于其当前仍具有的理财客户营销渠道与项目获取渠道优势,直接助力中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第二,更多推进金融服务的标准化与线上化,以更低成本提供更有效率的信贷服务。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只是金融服务的形式与手段,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能否胜出根本上取决于其服务成本与服务效率。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线上金融服务久已有之,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开展网络银行业务已有二十余年,而原深发展银行等扎根线上供应链金融也有十余年。但当前商业银行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理解还大多停留在监管套利的阶段,股份制银行从事P2P业务可以视为其在银行理财产品监管趋严背景下发力暂时未受监管的表外业务的一种努力,而城市商业银行布局P2P则是为了绕过银监会2009年暂停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监管规定的束缚。未来商业银行需要将借鉴互联网金融的重心放在如何以更低成本提供更有效率的信贷服务上。

从Lending Club的实际运营看,其成本降低的最大来源在于没有任何分支机构以及员工规模相比贷款规模而言较小,其服务效率能够提高的关键在于提高了对项目違约率的容忍度从而允许采纳纯线上的信贷审核技术。同时,通过引入FICO评分推进了线上信贷产品的标准化,降低了信贷项目开发与定价成本。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小微和个人信贷业务中,要更多通过发展以直销银行为代表的线上金融服务压缩过于庞大的分支机构与人员编制,通过变革银行传统的风控理念推进小微信贷项目审核的标准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通过发展资产管理业务真正实现信贷资产的出表,可以降低资本金占用;通过发力线上金融服务可以将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降低分支机构运营与人力成本开支。可以说,如果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业务与线上金融服务方面成功突破,商业银行本身就可以视为大型P2P网络借贷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商业银行转型的根本立足点在于打造全新的经营模式,逐步借助发展资产管理业务与线上金融服务推进自身的变革。在此进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刚性兑付问题。商业银行去信用中介的最大障碍在于中国债务市场的“刚性对付”仍未打破,投资人风险自担意识薄弱。银监会在2014年12月1日下发给各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引导商业银行解决理财产品业务中的“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问题。但投资者风险自担必须以项目违约风险的充分揭示为前提,这就需要商业银行规范理财产品的设计,并在产品信息披露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只有打破“刚性对付”,才能形成市场对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的风险定价机制,银行信贷资金才能在市场约束机制下流向收益更高、风险更低的项目。

数据共享问题。商业银行开展线上金融服务要依靠海量的交易数据与行为数据,而互联网企业在数据积累方面具有优势,两者在数据共享方面的合作势在必行。但互联网企业的数据不同于普通商品,数据的产生与搜集成本很难得到有效确认。而且由于数据供求双方在数据真实性与有效性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数据定价问题将成为合作的重大障碍。促进互联网和传统金融的有效融合、推动商业银行的转型必须要解决数据共享中的障碍。

利益互博问题。在重规模、轻效率的时代,庞大的分支机构和员工数量成为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的最大法宝;随着银行发展由规模优先向效率优先的转变,这些分支机构和员工在未来则会成为束缚商业银行转型的沉重负担。去信用中介意味着更加高效地匹配理财人的资金和借款人的项目,冗余人员安置与部门利益协调将成为一大难题,商业银行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也会面临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传统家电销售龙头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上下线互博、进退两难问题。

重新定位问题。在金融“脱媒”逐步深入的历史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必须坚定自我变革,推进去信用中介战略。严格意义上讲,退出信用中介角色的商业银行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迫切需要给自身设定全新的定位,例如工商银行对自身的定位已经开始向资产持有大行、资产管理大行转变。相信商业银行利用现有渠道优势,及早进行重新定位,积极主动迎接“脱媒”,必然会迎来脱胎换骨的一天,在未来更加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猜你喜欢
借贷信贷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失信商人的悲剧
信用消费有多爽?
元代就有“按揭”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