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2016-01-25 05:32王玉勇魏红玉王泽颖赵曼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3期
关键词:活血化瘀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王玉勇,魏红玉,王泽颖,赵曼丽

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王玉勇,魏红玉,王泽颖,赵曼丽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潍坊 261041),E-mail:sdwyy@126.com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软坚散结法;脉积;活血化瘀;发病机制

软坚散结法,是指用软坚药物治疗浊痰瘀血等结聚而成的有形病证的方法。软坚药物味多咸。《素问·脏气法时论》:“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如痰浊凝聚的瘰疬、瘿气,宜消痰软坚散结,用浙贝、海藻、昆布、牡蛎等。久疟而脾大,宜软坚破结,用醋泡鳖甲、三棱、莪术等。此外,热结胃肠的便秘,用芒硝等咸寒软坚泻下,亦属本法范围。检索文献,发现软坚散结法已经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为了更好地将软坚散结法应用于临床,以及软坚散结法的引申应用,譬如可以应用到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中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去,现将软坚散结法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1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依据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根据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有关学者提出了“脉积”“脑脉积”的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类似于中医学的“积聚”,并根据这些观点提出了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韩景辉[1]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病理机制结合其他医家的研究,提出了“脉积”及“脑脉积”的概念,认为气阴两虚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根本,痰瘀互结是发病的关键,脉积形成的机制:由于六淫侵袭、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正气亏虚等多种因素,气虚血运无力,血行缓慢而致瘀,阴亏液少,血液黏滞,血行不畅,血液瘀滞,瘀血久而化热或消渴烦躁,炼津为痰,或脾失健运,水湿内生,聚而为痰,或脾弱气虚,健运失司,无力输布运化,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瘀血与痰浊滞留于脉络,相互搏结,日久形成积病,沉积于脉络,致使脉络运行不畅,形成脉积。脉积为病,有积久成形,有形可征的特点。瘀血与痰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形成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进行性发展。脉积发于不同部位可引起不同的病症,如表现为头痛、眩晕、呕吐、意识丧失、肢体瘫痪、偏盲或失语、痴呆、智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结合舌象、脉象及辅助检查,可诊断为“脑脉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脉积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机,痰浊瘀血互结既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子,又是新的致病因子,因而治疗关键在早治,在重视活血化瘀、益气养阴的基础上,更应强调软坚消积的应用,软坚消积可以促进活血化瘀,活血化瘀也有助于软坚消积,益气养阴也可以增加活血化瘀的作用,以阻止脉积的形成,减慢脉积的发展速度。治疗上重视应用虫类药物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重视运用化痰祛湿,软坚消积之法。李斐媛等[2]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动脉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等病理变化,病变部位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其在动脉内壁的表现形式与中医学的“积聚”相类似,无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期、稳定期或破裂期,其局部微观变化均与积聚相类似,故以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复杂多样,或因气虚血运无力导致血液运行缓慢、血液运行不畅而导致血停成瘀,或气郁日久,瘀血内停,脉络不通而成瘀,或因过食肥甘厚味,困阻脾胃,脾虚不能化湿,湿聚为痰,壅阻脉络,或因毒邪内侵,滞留体内,凝聚而成痰,熏蒸血液,血凝成瘀,上述病因病机,其结局均可导致气血痰瘀热毒等邪留滞于脉络,与脉络相搏,结聚成块,聚而不散,不化不行,有所阻隔,是为积聚。血瘀、痰阻、热毒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机,然而其最终病理改变,乃为积聚。并且以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以鳖甲、莪术、三棱、枳实、胆南星、石斛等组成经验方,取得了较好效果,并经过临床试验证明软坚散结法可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的形成,同时可有效调控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2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很多学者在临床实践中,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探索应用软坚散结的方法,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邓志刚等[3]根据软坚散结原则组成软坚散结方(由鳖甲、三棱、莪术、胆星、枳实、石斛等组成),分别与血脂康及辛伐他汀治疗组进行比较,以血脂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颈部血管斑块消退程度为观察指标,治疗6个月,结果软坚散结方可以有效降低血脂,逆转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程度,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于玉英等[4]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术语应为“脉积”,其病因病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火热痰瘀互结。瘀久成积,积于脉络而引起。同时积而成块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产物,运用软坚解毒为主,兼以化痰祛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有鳖甲、三棱、山楂、黄芩、松针、海藻等。余沛扬等[5]运用根据软坚散结原则组成软坚散结方(由鳖甲、三棱、莪术、胆星、枳实、石斛等组成)治疗脑动脉硬化症,与尼莫地平治疗组进行比较,以血脂水平及病人头痛、头晕、行动迟缓、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为观察指标,结果软坚散结方组在降血脂,改善上述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得出的结论为软坚散结法可以用于脑动脉硬化症的治疗。李强等[6]根据软坚散结原则组成软坚散结方(由鳖甲、三棱、莪术、胆星、枳实、石斛等组成)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康组进行比较,以血脂水平、动脉血管斑块消退程度为观察指标,治疗3个月,结果软坚散结方可以有效降低血脂,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论为软坚散结法能降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王政琨[7]以阿托伐他汀联合软坚清脉汤(由海藻、牡蛎、蒲黄、豨莶草、首乌、黄芪、白术、泽泻、蛇舌草等组成)口服为治疗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单纯阿托伐他汀组进行比较,以血脂水平,动脉血管斑块消退程度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血脂,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为软坚清脉中药可以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和减小。该学者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痰瘀有关,主要是因年老后,肾气渐耗,脾胃虚弱,脾肾亏虚,水湿不化,湿聚生痰,痰滞脉道,血运不畅,痰瘀互结,凝滞于血脉所致,痰凝血瘀,易于郁阻阳气而生热毒,从而更伤血脉,导致病情出现急性变化,临床表现为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王建等[8]以软坚清脉方(海藻、土山漆、豨莶草等组成)为治疗组,丹参为对照组,治疗肢体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证,结果软坚清脉方对肢体动脉粥样硬化闭塞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王玉勇等[9]运用自拟软坚益气活血方(由黄芪、丹参、生牡蛎、川芎、夏枯草、泽泻、豨莶草、海藻组成)治疗缺血中风,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外周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AI-1)的含量变化、血脂异常改善程度、血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85%,对照组6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质量、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t-PA含量升高,PAI-1含量下降;调血脂、降血压的效果优于对照组。说明软坚益气活血方具有调血脂、降压作用;通过调节t-PA/PAI-1的含量与活性溶解血栓及预防新的血栓形成的作用,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3在软坚散结法中常用的中药

在软坚散结法中经常用到的中药多选用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药物为主药,常用的有:鳖甲、三棱、莪术、海藻、牡蛎、豨莶草、山楂、槐米、泽泻、首乌、枳实、胆星、石斛、贝母、昆布等。现代研究证实,鳖甲具有抗疲劳、免疫促进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可消除结块。三棱、莪术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枳实具有抗血栓作用,石斛除抗衰老、免疫调节与抗肿瘤之外,尚有扩张大鼠肠系膜动脉的作用。泽泻、首乌有明确的降低血脂的作用,豨莶草具有降压作用,具有抗炎、舒张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及调节免疫的作用[10]。海藻能促进病理产物及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并使病态组织崩溃和溶解[11]。

4展望

目前软坚散结法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研究基本展开,但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多局限于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测量的研究,有明显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拓展,比如选择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相关的一些生化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相关生化因子、血小板及纤溶系统的相关生化因子均参与其中,可以选择这些相关生化因子对软坚散结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阐释软坚散结法的作用机制,应该结合传统中医知识与现代医学知识,加强软坚散结法的作用机制的拓展研究。对于软坚散结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还不深入,需探讨软坚散结作用的中药现代药理机制研究。在软坚散结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拓展软坚散结法的治疗范畴,特别是可以应用到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中风病等疾病的治疗与预防中去,拓展软坚散结法对中风病的预防治疗作用的研究以及观察指标的选择,会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韩景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中医新认识 [J].中医研究,2010,23(5):11-13.

[2]李斐媛,叶小汉.从积聚内生论治动脉粥样硬化 [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6):633-635.

[3]邓志刚,陈静,叶小汉,等.软坚散结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观察 [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19-20.

[4]于玉英,王连志.王连志教授软坚解毒为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4):21-22.

[5]余沛扬,许献文.软坚散结法治疗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J].当代医学,2011,17(18):157.

[6]李强,叶小汉,董明国,等.软坚散结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临床研究 [J].新中医,2011,43(2):66-68.

[7]王政琨.软坚清脉法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疗效观察 [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6):19-20.

[8]王建,奚九一,赵兆琳.软坚清脉方对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主证的临床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4,10(2):67-70.

[9]王玉勇,郑建堂.软坚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中风40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5,46(11):832-834.

[10]卜长武,杨正娟,那爱华.豨莶草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88,12(7):46.

[11]金岚,金若敏.新编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381-382.

(本文编辑王雅洁)

中图分类号:R543R2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3.015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3-0276-03

(收稿日期:2015-03-11)

猜你喜欢
活血化瘀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基于撤药分析法的当归系列药对在新生化颗粒中的作用贡献研究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研究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