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医黄元御《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初探

2016-01-27 20:52于露婧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清代

于露婧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学术探讨·

清代名医黄元御《金匮要略》学术思想初探

于露婧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摘要清代乾隆帝御医黄元御因对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之书尊崇备至,治病多有神效,被誉为“一代医宗”。其中医思想多依据古圣经典,又加入自己的梳理发挥,以六气为特色,理法通畅。他对医圣张仲景的思想研悟颇深,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黄元御;清代;学术思想;金匮要略

黄元御在其阐述《金匮要略》思想的主要著作《金匮悬解》中,将《金匮要略》杂病大致分为外感、内伤、外科、妇人杂病四部分,重订注解[1]575-704。他从六气角度于每卷篇首先概述总结重点,再于每条原文下一一注释,而他的六气学说以自然界六气之象比类规律,其实包含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三阴三阳等内容,已把气的升降、浮沉、开合、出入等都融合了进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于四诊九候之法,言之颇详”[1]1115。

1黄氏对外感杂病的大致认识

外感杂病几篇,黄元御主要收入了中风、历节、痉病、湿病、暍病,疟病、百合、阴阳毒等[1]592-616,他认为“虚邪之外感,本气之内伤”即是外感杂病的发病基础;“风雨之邪伤于上,清湿之邪伤于下,饮食喜怒之邪伤于中,表邪外袭,里邪内应,两虚相逢,留而不去”即是外感杂病的病因;若本气不伤,不至于有如此种种之变化也。以痉、湿、暍三病为例,黄氏认为痉病者是汗血失亡之后,复外感风寒所致;湿病者是太阴湿旺,而外感风寒所致;暍病者是夏月伤暑,而复感风寒所致[1]603-608,550-553,838-841。患者里气损伤,中气失运,木气不舒,金气不敛,一被外感,闭其皮毛,风郁于表,里气内应,于是发病。黄氏从六气角度解析各病规律及辨治,特色鲜明。他指出汗血失亡者则燥盛木枯,导致木遏风动,故而血燥筋缩,筋脉失养,因感风寒,筋脉挛缩,而成痉病。太阴湿旺者则土困水侮,导致水盛土溃,故而水湿泛滥,因感风寒,湿邪郁阻流注,而成湿病。夏月伤暑者则火盛金烁,导致金被火刑,故而气耗津伤,因感风寒,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乃成暍病。

所以关于救治,黄氏认为痉病者筋脉枯焦,故属阴虚风燥,而汗血被夺,温气脱泄,实是阳弱,滋润清凉之药,不可肆用,宜用栝楼桂枝汤,补脾滋肝、达郁清风,以解柔痉。葛根汤解表散寒、降逆清郁,以治刚痉。湿病者不论寒热,总因阳虚,阳郁不达,是以生热,阳气极虚,不能化热,则止是寒湿。湿热者治以燥凉,湿寒者治以燥温。在脏腑者,利其水道,在经络者,开其汗孔,使表里双泄。暍病者表盛而内虚,“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宜用人参白虎汤,清金泻热,益气生津,乃是治疗暍病之定法。

2黄氏对内伤杂病的大致认识

对于内伤杂病,黄元御[1]617认为“劳伤在乎气,而病成在乎血”,如他[1]397在《难经悬解·二十二难》解《灵枢·经脉》文“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是气先病,血滞而不濡者为血后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气畅而血随之,所以气动则血病。“其未结而方瘀,由上亡于吐衄而下脱于便溺;其既瘀而又结,则浅聚于经络而深积于脏腑;其方瘀而亡脱,以阴气堙郁而中寒;其既结而积聚,则阳气壅阻而变热;火金伤而神气病于上,水木损而精血病于下”[1]617。而气血精神、经络脏腑等各个层面的疾病总缘土湿中虚。

黄氏从六气角度依病机相通(如“腹满、寒疝、宿食,病之相因者也,寒水风木之邪合而贼土,风木上郁而克湿土则为胀满,风木下陷而陷寒水则为疝瘕,土湿脾陷水谷不化是谓宿食”),相互影响(如“血痹之证必因于虚劳,所谓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是也;虚劳之病必致于血痹,所谓中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是也”),相互比较(如“痰饮、咳嗽,肺肾之病,肾失温升而水不化气,于是痰饮作,肺失清降而气不化水,于是咳嗽生”),变化发展(如“肺痿之病,内亡津液而伤火燥,肺痈之病,外感风寒而伤湿热,溯其原委,即咳嗽上气之渐积而成者”)等规律,重新分篇编卷[1]617-687。

他仍从六气角度讲解各病的原始要终。比如消渴、癃淋,黄氏指出皆是厥阴之病,厥阴风木位居水火之中,性主疏泄。他认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是泄而不藏,风动火炎,津液失亡,所以病消渴;风木不舒,奔腾击撞,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是泄而不通,川渎瘀塞,所以病癃淋;风木郁陷,故少腹弦急;肝气贼脾,故痛引脐腹。虽其标为燥热,而其本是湿寒,燥热则在肝肺,湿寒则在脾肾,所以治如五苓、猪苓、肾气、栝楼瞿麦丸等,当是温凉燥泄并用,切不可滋阴伐阳。

再比如黄氏指出呕吐者是阳明胃病,下利者是太阴脾病,病虽在土而多挟木邪,木郁克土,中脘莫容,而致上吐下泻,并且五行之相克,各随其类。他认为胆胃皆阳,阳主下降,“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是胆木克胃土,故脉弦;胃阳虚而气逆不降,故胆胃之病呕多而利少(《伤寒论》亦然)。肝脾皆阴,阴主上升,“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是肝木克脾土,脾气陷而不升,故肝脾之病呕少而利多(《伤寒论》亦然);脉沉弦者是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故利为未止。呕吐、泄利之病,虽见于上下两端,而根在中气,所以补土舒木,是治疗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达,自当胆胃降而呕止,肝脾升而利断。

3黄氏对外科杂病的大致认识

《金匮要略》外科杂病主要讲了疮痈[2],黄元御指出疮痈是营卫壅阻之病,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者为疥癣之疾,其重者是腹内之病。痈即营卫之壅塞于外,疽即气血之阻滞于内,仲景于疮痈之门独列肿痈、肠痈二者,肿痈即痈之浅者,肠痈即疽之深者,证不多举,但是意已涵盖,而《灵枢》“痈疽”篇虽然条缕繁多,也只不过是两者的传变[1]688-690,852-853。

《金匮要略》言:“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黄元御认为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秉肝木升发之性),营伤愈发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所以恶寒;寒郁为热,随孔窍外发,所以其形圆;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所以肿有大小;热盛郁蒸,肉腐脓化,所以疼痛之处,发成疮痈。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由此可以看出。

但是鉴于《灵枢》义晳而无方,《金匮要略》法略而未备,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对病情及治疗进行更系统的梳理。痈疽初起,宜温经散寒、宣发营卫(桂枝丹皮紫苏汤);寒化为热,壅肿痛楚,宜清散经络(丹皮黄芪汤);热蒸脓化,当排脓泻热,破瘀散结(排脓汤;另如《金匮要略》于肿痈有大黄牡丹汤:丹皮、桃仁、瓜子,排决脓血,芒硝、大黄,洗荡其郁蒸);脓血溃涘,经热外泻,营卫俱败,当崇补气血(桂枝人参黄芪汤);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当温散暖补(参芪苓桂干姜汤;另如《金匮要略》于肠痈有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祛湿消滞,败酱破血宣壅,附子温寒散结)[1]688-690,852-853。

4黄氏对妇人杂病的大致认识

对于妇人杂病,黄元御仍从六气的角度讲解,认为缘于脾肾寒湿,风木枯燥,淫泆而传化。即使有寒水不能生木导致木郁变热者,究竟是标热而本寒,除了热入血室外,其它都是阳浮假热之病,切莫恣用阴凉之品[1]691-704,856-862。如梅核气,“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黄氏认为是由于土湿堙塞,浊气上逆,血肉凝涩,结而不消,所以予半夏厚朴汤,茯苓泻湿而消瘀,厚朴、半夏、生姜、苏叶,降逆而散滞也。

又如“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艾汤主之”,黄氏认为妇人经血源于脾土,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血藏于肝,脾阳左旋,木气条达,经血才能正常流行,温则升达而色赤,寒则下陷而色黑。结合《四圣心源》,土湿水寒木郁,则月经失调而发病;肝脾不能温升,所以经血凝瘀闭结;木郁而克土,导致经行腹痛;木愈郁而愈泻,所以经水先期而至;木愈泻而下陷,致使经水崩漏不止。血藏于肝而肝生于肾,肾寒不能生木,木郁血陷,所以漏下色黑;久而不解,是寒水失藏,而风木之善泻。因予胶姜汤,阿胶滋木而息风,干姜温肝而暖血。再如“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黄氏认为五行之气,升于九天之上,则畅遂而为喜,喜者,心之志也;陷于九地之下,则幽沦而为恐,恐者,肾之志也;方升未升,喜之未遂,则郁勃而为怒,怒者,肝之志也;方陷未陷,恐之将作,则凄凉而为悲,悲者,肺之志也,其声哭。土虚不运,则木郁不达,厥阴风木之气,善耗津血,肝郁风动,而耗伤肺津,肺金枯燥,是故悲伤欲哭,所以甘麦大枣汤,甘草培土,大枣滋乙木而息风,小麦润辛金而除燥。

5小结

黄元御常引《内经》及《难经》之理注解《金匮要略》。其治《金匮要略》学术之最大特色在于,能将经典理论提炼升华,统于六气之理阐发外感、内伤、外科、妇科等,治疗之大法相通,又需明辨病情的不同层面及原始要终,“虽百虑而不一致,实同归而非殊途”。与其《伤寒论》思想也融会贯通,浑然一体,并在治疗实践中将之发挥到了极高的境界。故黄氏运用六气之象阐明的医理虽然至简,却能对百变不群之疾,执简驭繁,应验取效。

6参考文献

[1]孙洽熙. 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575-704.

[2]范永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33-342.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06-03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03

收稿日期:2015-10-07

猜你喜欢
金匮要略学术思想清代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