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30例*

2016-01-27 20:52赵耀东韩豆瑛严兴科颉旺军赵中亭刘安国张小丽董莉莉王军燕盛雪燕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针刺疗法临床观察胃溃疡

赵耀东,韩豆瑛,严兴科,颉旺军,赵中亭,刘安国,张小丽,董莉莉,王军燕,盛雪燕

(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针灸经络·

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30例*

赵耀东1,韩豆瑛2,严兴科1,颉旺军1,赵中亭1,刘安国1,张小丽1,董莉莉1,王军燕1,盛雪燕1

( 1.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目的:观察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本院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关元),每次30 min,15 min行针1次;B组给予温胃舒(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4020288),1次3粒,1 d 2次;治疗组给予温通针法(取穴同常规针刺组)每穴操作60 s,每次留针30 min,15 min 行针1次。3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休息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7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96.66%;A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73.33%;B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63.33%。3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疗效确切。

关键词温通针法;胃溃疡,脾胃虚寒型/针刺疗法;临床观察

胃溃疡是消化科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机体内外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特征的病症。相对于西医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中医药特别是传统针刺手法在本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简便验廉优势。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采用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30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90例,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温胃舒颗粒组)和治疗组(温通针法组)。A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5岁;病程最短1.7 a,最长9.9 a。B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4岁;病程最短1.6 a,最长10.1 a。治疗组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1.5 a,最长10 a。3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标准。①长期反复发生的周期性、节律性的慢性上腹部疼痛,应用碱性药物可缓解;②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③X线钡餐造影见溃疡龛影;④内窥镜检查可见到活动性溃疡。中医诊断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虚寒证的标准。主症:胃痛隐隐,喜暖喜按,每遇冷或劳累易发作或加重,空腹痛重,得食痛减,食后腹胀,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或迟。次症: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

中医症状评分标准,胃痛绵绵、泛吐清水、神倦乏力、畏寒肢冷、大便溏等症状的评分为:无:0分。轻度:2分。中度:4分。重度:6分。

3试验病例标准

3.1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胃溃疡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证型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5~76岁之间;③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8分。④签订知情同意书。

3.2排除病例标准

①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年龄不在25~76岁之间的患者;③合并穿孔、出血甚至癌变的患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的妇女;⑤合并有心血管、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严重原发病的患者。

4治疗方法

A组给予常规针刺,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关元[2]。操作方法:患者体位、毫针规格以及进针方向和深度同温通针法组。得气后所有穴位行捻转补法。每次30 min,15 min行针1次。B组给予温胃舒颗粒(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4020288),1次3粒,1 d 2次。治疗组给予温通针法,取穴同A组,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均用直径为0.30 mm,长度为40 mm不锈钢毫针,除脾俞取俯卧位,其余穴位均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中脘、足三里、公孙、关元直刺进针35~40 mm;内关、脾俞斜刺进针35~40 mm。得气后行温通针法[3]操作方法:左手加重力量,右手拇指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下沉紧后,针尖拉着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9次,拇指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针尖顶着有感应的部位推弩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此时押手可明显感觉到经气冲动。每穴操作60 s,每次留针30 min,15 min 行针1次。然后慢慢将针拔去,按压针孔。

3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休息3 d后进行下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5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的标准。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6统计学方法

7结果

见表1。3组对比,经Ridit分析,χ2=18.08,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8讨论

胃溃疡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范畴。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均能引起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或胃阴受损,失其濡养而发生疼痛,致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发作。此外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4]。本病的病位在胃,与脾、肝也有关系。脾胃虚弱是病理基础,病性多虚实夹杂。

笔者运用导师郑魁山教授的特色家传针刺手法“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取得了预期的疗效,综合起来其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经络的循行来说,中脘、关元隶属于任脉,而任脉“……循腹里,上关元……”;足三里属于胃经,胃经“……入缺盆,下膈,属胃……起于胃下口”;内关属于心包经,而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公孙属于脾经,脾经“入腹,属脾,络胃……复从胃别……”;脾俞属于膀胱经,膀胱经的循行“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故而针刺以胃经为主,配合脾经、任脉、心包经、膀胱经[5]5经就能直接或间接地调理胃腑而达到健脾和胃、补气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

第二,依据穴位的配伍来说,中脘位于胃的局部,属于局部选穴;关元位于胃的邻近,属于邻近选穴;足三里、内关、公孙位于胃的远端,属于远端选穴。3者结合属于三部配穴法,脾俞配中脘属于前后配穴法;中脘配足三里属于上下配穴法;内关配公孙属于八脉交会配穴法,专治胃、心胸的病症;足三里配公孙属于表里经配穴法。因而以上配伍经典恰当,功专力宏,能专门针对胃的病变,在最大范围内立体交叉的发挥治疗作用。

第三,从针刺技术上来说,由于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理因素中虚寒最为关键,故而运用郑氏家传手法“温通针法”,温可温补脾阳、健脾和胃、益气补虚、温散寒邪,通可疏通经络、行气和血、通经止痛,从而有效的调整了胃腑的气血,得到了最大的治疗效应。从针刺的量效上来说,温通针法的2次捻转补法和1次提插补法的刺激量显然强于常规针刺的捻转补法[6],更强于不是通过经络穴位,而是通过温胃舒内服增加了本身处于病理状态下的胃的负担,所以温通针法更好地针对了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的病因病机,全面的发挥了“温”和“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好于常规针刺法和温胃舒,本临床研究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温通针法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刺法和温胃舒,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第四,从相关现代研究来看,针灸之所以能促进脾虚胃溃疡大鼠损伤胃黏膜的修复,一是与促进内源性保护蛋白金属硫蛋白的含量及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7]相联系;二是与提高三叶因子(TFF1、TFF2)的含量,激活TFF/ERK信号转导通路,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有关[8]。

综上所述,温通针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溃疡具有温补脾阳、健脾和胃、益气补虚、温散寒邪、疏通经络、行气和血、通经止痛的治疗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和中药温胃舒,亟需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运用。

9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152.

[2]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73-75.

[3]赵耀东,韩豆瑛.温通针法靶向透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0):897-899.

[4]张佰臾,董建华,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33-138.

[5]徐小茹,刘畅,韩明娟,等.针灸治疗胃溃疡取穴及配伍规律分析[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6):32-36.

[6]赵耀东,韩豆瑛,郭霞.温通针法治疗地震后抑郁症: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4,34(8):755-758.

[7]粟艳梅,张泓,张雨辰,等.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MT及HSP70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80-83.

[8]李铁浪,粟艳梅,祁芳,等.艾灸对脾虚胃溃疡模型大鼠血清TFF及胃黏膜ERK1/2、PCNA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2):49-55.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47-03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22

*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甘财教[2013]116-08)

收稿日期:2015-07-08;修回日期:2015-09-07

猜你喜欢
针刺疗法临床观察胃溃疡
针刺疗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枳术丸汤剂结合针刺疗法对结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在应激性胃溃疡治疗中的临床探讨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疗效观察
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活动期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概述
浅析王丽平教授针刺治疗月经病经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溃疡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