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研究*

2016-01-27 20:52王世聪吴松鹰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中医证候认知障碍

卢 峰,王世聪,吴松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文献研究·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研究*

卢峰,王世聪,吴松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

摘要目的:通过对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文献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症状、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1989—2015年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符合要求的文献共计176篇,出现频率≥3%的常见症状有34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中医证型有13个;在此基础上提取证候要素21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3个。结论:通过文献研究揭示了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症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为该病中医诊疗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中风;认知障碍;中医证候;文献研究

认知功能障碍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中风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1.8%~50.0%[1]。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为中医学“善忘”“健忘”“多忘”等范畴。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功能下降和反应迟钝、记忆损伤,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最终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医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方法多样,显示了中医药在此领域的优势。然而,综合分析各家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医证候分型、诊疗标准不尽统一,甚至欠准确、欠客观定量化,有许多仍为定性的描述,以致于众多治法孰忧孰劣无法比较、难于判定,不便推广使用。本研究对1989—2015年有关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揭示该病常见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资料来源

收集1989—2015年《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所收录的涉及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文献。

1.2文献检索方法

采用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查阅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以“中风”“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脑血管意外”为题名或关键词进行第1次检索;在此基础上,先后分别运用“认知”“障碍”“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检索词进行第2次检索;最后,在第2次检索基础上,先后分别运用“中医”“证”“证候”“症状”“辨证”“辨证分型”“流行病学”等检索词进行第3次检索。

1.3文献筛选标准

1.3.1纳入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具备中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证候的临床特征、症状(包括舌、脉)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备﹞内容的文献。

1.3.2排除标准

重复发表的论文或重复引用的文献内容仅取1篇,其余排除。

1.4文献评价与筛选方法

①对计算机检索的每一篇文献题目、内容摘要进行阅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剔除不合格文献;逐篇阅读初筛后的文献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排除重复文献;最终确定入选文献。②对于无法通过电子检索得到全文的文献通过手工进行检索。③文献选择过程由单人完成。

1.5规范名词术语

1.5.1规范证候术语

按照《中医药学名词》[3]对文献中辨证分型的名称进行规范,其中未涉及的证候名称再按照《中医诊断学》[4]和《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5]进行规范。

1.5.2规范证候要素术语

证候要素以《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6]《中医药学名词》[3]中描述单一证候要素的术语作为规范术语。

1.5.3规范症状术语

按照《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4]进行规范统一。

1.6文献数据录入及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格式导出,应用SPSS软件建立统计数据库,进行频数统计、构成比概率分型等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文献基本情况

共筛选出文献3963篇,参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最终筛选出符合的文献176篇。

2.2中医证候类型的分布

176篇合格文献中,共获取中医证候类型39个,经过证候规范后归纳为20个;其累计出现的总频次为240次,出现频率≥5%的中医证候类型13个。见表1。

2.3常见症状特征

176篇合格文献中,共获取症状238个,包括舌象29个、脉象20个。扣除舌、脉后症状累计出现的总频次为1691次,出现频率≥3%的症状34个。见表2。

2.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

根据证型提取证候要素21个,出现的总频次为862次。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出现的总频次为358次,占41.53%;病性类证候要素14个,出现的总频次为504次,占58.47%。见表3。

3讨论

目前关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证候分类的方法不一,名称散乱,虽有众多医家报道,但均未达到共识,中医证候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通过严格的文献筛选标准,共搜集到合格文献176篇。对176篇文献研究分析显示:共获取中医证候类型39个,经过证候规范后归纳为20个;出现频率≥5%的常见中医证型有13个,分别是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气滞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热毒内盛证、腑滞浊留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髓海不足证、心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髓空血瘀证。对临床症状进行了初步筛选和总结,共获取症状238个,包括舌象29个、脉象20个,其中获取频率≥3%的临床症状34个,初步表明: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神情呆滞、情绪不稳、神思不聚、遇事善忘、行事善误、言语善误、思维迟钝等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症状。文献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是以中风后出现反应迟钝、遇事善忘、行事善误、言语贫乏、神思不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从证候要素的角度分析,文献共提取证候要素21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是肝、脑、肾、脾、心、胆、清窍;病性类证候要素13个,分别是湿浊、痰、血瘀、肾虚、气滞、阴虚、血虚、气虚、阳亢、火热、髓海、阴精、阳虚。病位、病性证候要素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常见病理因素为痰浊、血瘀、气滞、肾精不足;病位主要在脑,与肝、肾、心、脾、胆、清窍密切相关。

通过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文献研究发现:目前中医治疗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导致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有关文献报道中出现众多不同的证候类型,不利于今后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治和中医药对本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通过古代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以及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来总结分析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常见中医证型、症状,并制定一个适合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规范中医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诊疗。

4参考文献

[1]Nys GM,van Zandvooa MJ,de Kort PL,et a1.Cognitive disorders in acute stroke:prevalence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J].Cerebrovasc Dis,2007,23(5-6):408-416.

[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5]姚乃礼.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2.

[6] 国家技术监督局.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67-03

中图分类号:R749.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29

作者简介

卢峰(1972-),女(汉族),福建建瓯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从事老年性疾病的中医研究。

* 基金项目:福建省卫生系统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项目(2013-ZQN-ZD-27);福建省中医药科研项目(wzkf20130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B14049)

收稿日期:2015-08-01;修回日期:2015-10-08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中医证候认知障碍
有氧运动与老年认知障碍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关爱父母,关注老年认知障碍症
慢性心力衰竭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口干是否类风湿关节炎中医阴虚证候关键指标的临床研究
双唑泰棉栓联合中药冲洗、定君生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健康教育相关的护理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
南乐《目连戏》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