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2016-01-27 20:52牛逍遥赵文霞
中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综述

牛逍遥,赵文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研究进展

牛逍遥,赵文霞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健康。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临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近年来脂肪肝病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发病呈全球化流行趋势,已成为发达国家和中国富裕地区慢性肝病的首要病因[2],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2大肝病[3]。中医药治疗NAFLD具有多向调节的优势,无论是在改善临床症状,还是在恢复肝功能、调降血脂、阻止肝纤维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名

在传统中医学中并没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之名,诸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胁痛、肝着、肥气等范畴。但李俊祥等认为NAFLD临床表现有轻重之分,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不宜以症状进行命名;而其病因病机虽在不同时期,有一定差别,但痰瘀痹阻肝络的病因病机贯彻始终,以“肝癖”命名,基本概括了其病位、病机特点[4]。

2病位

多数医家认为NAFLD为本虚标实之病,病位在肝,与脾、肾等密切相关,而肺主一身之气,对维持肝、脾的气机调畅有重要影响,且肺通调水道,NAFLD 的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与肺关系密切。徐慧明等在[5]对治疗NAFLD常用药物的归经研究中发现,归肺经的药物也是医家选用较多的。

3病因病机

就病因而言,现代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体质因素以及他病失治等因素与NAFLD的发病密切相关。李俊祥等[4]认为对年青人而言,以饮食、劳逸以及精神等因素为主,部分幼年及青少年患者则以先天禀赋的因素为主;而对于中老年患者则以脾肾亏虚为主因。就病机而言,多数中医学者认为NAFLD的发病机制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内结,瘀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瘀互结,痹阻于肝脏脉络而发病。

4中医辨治

不同医家对NAFLD病机认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治疗NAFLD众医家均有一套独特的辨治方法运用于临床。

4.1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四诊合参,断识病因病机,进而处方用药。赵文霞教授[6]将本病分为以下5个证型:肝郁脾虚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湿热内蕴证,用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气滞血瘀证,用膈下逐瘀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痰瘀互结证,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肝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加减。陈誩认为本病应分为6型:肝郁脾虚证,宜健脾补气,疏肝解郁,用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肝气郁结证,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肝胃湿热证,宜清利肝胆,清热化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湿中阻证,宜健脾补气,化痰祛湿,用温胆汤加减;痰瘀互结证,宜理气活血,化痰通络,用膈下逐瘀汤合温胆汤加减;肝肾不足证,宜滋补肝肾,养阴柔肝,药用生地黄,何首乌,黄精等[7]。

4.2辨证与辨病结合辨治

针对病机共性制定辨病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进而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加减变化。赵文霞教授结合NAFLD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辨病治疗:以肝郁脾虚、痰湿内蕴为主的NAFL,选用柴胡、茯苓、泽泻等治疗;以痰湿瘀阻化热为主的NASH,选垂盆草、水牛角粉等清热除湿,郁金、丹参等理气活血;以虚损日久、瘀阻胁下为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选山药、熟地黄、枸杞子等滋补肝肾、扶助正气,鳖甲、牡蛎、穿山甲等软坚散结、消除积块[8]。童光东教授认为湿热浊邪瘀血内郁于肝胆而发为本病,治疗上采用辨病方疏肝消脂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脾虚便溏者配炒白术、黄芪等;肝气郁滞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等;若肝气郁久化热者加牡丹皮、赤芍等以凉血清热;若病久肝肾阴虚者,则加墨旱莲草、女贞子、生地等以滋肝肾之阴[9]。

4.3分型与分期结合辨治

现代医学根据病程发展将NAFLD分为NAFL、NASH及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这种分期进行动态辨证的研究方法反应了NAFLD 证候演变的动态规律,同时揭示了病机发展变化的过程。苏全新等根据脂肪肝不同阶段的疾病特点将其分为早中晚3期。早期疏肝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中期清热祛湿化痰,方用温胆汤,龙胆泻肝汤等;晚期益气活血,化痰活络,方用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等[10]。

4.4证型与体质结合辨治

体质决定了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赵文霞等调查发现痰湿质和气虚质是NAFLD患者发病的主要体质类型[11]。利痰化湿方剂可减体质量,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及血液黏稠度,从而使脂肪肝得以逆转,防止肝纤维化。中医的优势在于治未病以防病,通过调理体质以减低其发病率,更符合现代需求,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4.5客观指标结合辨治

传统中医无脂肪肝诊断标准,借助现代医学检查手段,采用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已成为中医同仁的共识。院博等认为B超、CT、血液生化、体重指数等指标可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成为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12]。张云鹏教授临证常结合生化指标随症用药,如丙氨酸转氨酶升高,需清解疫毒、清热凉血,在基础方(降脂理肝汤)上加用连翘、垂盆草等清热降酶;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失调、球蛋白升高,需扶正祛邪,气血两虚者加用太子参、当归等;血脂高、血糖高或尿酸高,需滋肾养肝、调理冲任,糖尿病者,加用地黄、天花粉,更年期内分泌失调者加用女贞子、巴戟天等[13]。

5专方专法

各医家对NAFLD 的病因病机各有侧重,采用不同治法,但均体现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临床研究发现补肾益脾、健脾化痰、祛湿化瘀、调肝理脾等治法能有效提高肝脏B超复常率,并且对重度NASH患者血清ALT、AST 等肝损伤指标,血清TG、TC等指标,及中、重度NASH患者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常用的中成药或西药。实验研究发现补肾化浊、祛痰活血、疏肝活血兼以化痰利湿等治法对NAFLD大鼠的治疗结果显示,该法可显著减轻NAFLD大鼠肝脂肪变性程度,调节脂代谢,改善肝功,降低组织细胞凋亡指数[14-19]。

6中成药

中成药携带服用方便,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而且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广泛。常用的中成药有当飞利肝宁胶囊、胆宁片、水飞蓟素胶囊、壳脂胶囊等。上述药物在改善NAFLD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降低肝内脂肪的沉积程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7单药及有效成分研究

徐慧明等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107个中药复方中,对使用频次≥10 次的37种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归为活血药、清热药、利湿药、补气药、消积药、化痰药、补阴药、行气药和泻下9大类[5]。 实验研究发现枳椇子、绞股蓝、姜黄素、人参皂苷、赤芍等有显著降低高脂饮食诱导的 NAFLD 动物血清学指标,预防脂肪肝动物肝脂质沉积[20-24]。

8非药物治疗

中医的针刺、推拿、埋线等疗法对NAFLD的治疗具有廉价、方便、有效等特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8.1电针

顾亚娇等发现用电针治疗后NAFLD患者的体质量、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在降低体质量、BMI 、减少腰围方面,也显著优于普通针刺组[25]。

8.2推拿

陈建权等对NAFLD患者用腹部推拿治疗,发现该疗法通过升高血清脂联素,降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对NAFLD患者起到了治疗效果[26]。

8.3穴位埋线

龚秀杭用可吸收羊肠线对NAFLD患者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显示该组肝组织脂肪变和炎症程度明显减轻,ALT、AST、TG疗效和针刺组相仿[27]。刘旭东等在膈俞、肝俞、中脘、气海等穴埋线,发现在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BMI、肝功能、肝/脾CT比值,降低血脂方面优于凯西莱和血脂康组[28]。

8.4耳穴贴压

张年等运用耳穴贴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NAFLD患者,在血脂、肝功能、BMI、腰围、B超等指标均有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29]。

8.5中药离子导入

汪梦等用脉冲信号刺激相应的穴位点,循经按摩,疏通经络,利用生物力学泵改善肝脏血流灌注,可提高TG的代谢,减少肝内脂肪贮积,改善肝内回声,降低TG及BMI[30]。

9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NAFLD的治疗,疗效确切,前景广阔。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笔者就目前存在问题提出以下看法:①各医家对NAFLD的诊断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和疗效判定标准,辨证论治不够客观、标准化;②临床研究缺乏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和长期随访观察;③治疗该病的同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视不够,缺乏对患者长期生活和心理的指导,导致病情反复;④“中药无毒”的思想误区尚存,忽视中药毒性的研究,导致患者使用的中药剂量远超出其安全使用剂量;(⑤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不符合临床实际,研究单药作用,而对配伍、化裁对疗效的影响研究甚少;⑥中医的非药物疗法疗效确切,且廉价方便,但民众对该疗法治疗NAFLD的认知度不够,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⑦中医辨病、辨证与西医生化、影像、病理检查没有得到有效结合,缺乏统一的参照标准指导临床用药。

10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641-643.

[2]沈峰,范建高.肠道微生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0):968-971.

[3]常成,薛博瑜.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体质分类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93-95.

[4]李军祥,陈润花,苏冬梅,等.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述评[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4):1443-1451.

[5]徐慧明,王越敏,张天嵩.基于数据挖掘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临床用药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4,21(8):38-41.

[6]崔健娇,赵文霞.赵文霞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26-27.

[7]陈誩,范萌,王俊丽,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4):91-92.

[9]邢宇锋,童光东.童光东教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经验总结[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8):178-179.

[10]苏全新,彭建中.中医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近况药品评价[J].药品评价,2013,10(1):38-42.

[11]赵文霞,段荣章,刘君颖.1163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体重指数、血脂及肝功能酶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 (12):1269-1271.

[12]院博,崔丽安,郭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客观化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22(4):215-219.

[13]周韶虹.张云鹏辨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2):4-5.

[14]王雁翔,徐峥韫,费敏.补肾益脾法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3):296-297.

[15]熊文生,李会杰.健脾化痰法治疗痰浊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2):47-48.

[16]周滔,张声生,郁强.调肝理脾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队列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6):403.

[17]李红山,冯琴,朱德东,等.祛湿化瘀方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764-1767.

地下开采过程中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测量通常是比较困难的,而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因素又多种多样,容易造成结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对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研究,采用较多的是岩石弹性波速测量及声发射观测等声学方法,主要分为2种[8]:

[18]孙建光,高继龙.补肾化浊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4):288.

[19]肖剑,汪静,米绍平,等.祛痰活血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7):183.

[20]叶蕾,朱肖鸿,赵燕萍,等.枳椇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生化指标及病理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5):411-415.

[21]王俊杰,舒洋,龙婷,等.荷叶黄酮治疗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2):61-63.

[22]刘其政,孙希杰,谭华炳,等.绞股蓝抑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兔肝脏脂质沉积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1,21(4):224-226.

[23]陈静,祁东利,张春风,等.人参皂苷Rb1对油酸诱导HepG2细胞脂肪堆积的影响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3,32(2):20.

[24]麦静愔,平键,刘玉莉,等.姜黄素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 (5):76-77.

[25]顾亚娇,赵文霞.电针疗法对肥胖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6):338-339.

[26]陈建权,刘建平,刘彦岭.腹部推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26(4):38-39.

[27]龚秀杭.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1902-1904.

[28]刘旭东,王甍,李益忠,等.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 30(8):637-641.

[29]张年,刘继洪,鄢准兵.耳穴贴压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2,33(14):2179-2181.

[30]汪梦,刘李斌.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27-28.

(编辑张大明)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1-0075-04

中图分类号:R575.5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1.32

通信作者:赵文霞,博士,教授zhao-wenxia@163.com

收稿日期:2015-09-05

猜你喜欢
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疗法综述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葱白提取物调节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水平的机制研究
柴枳理中汤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
方邦江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水飞蓟宾联合洛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
左旋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伴代谢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肝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