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2016-01-27 03:23林玩凤,黄国君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

林玩凤,黄国君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1436)

摘要:当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仍然是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全球化背景下对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英语为载体的通识课程和ESP教学或学术英语将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改革现有基础英语为主的格局,形成“基础英语、通识英语和学术英语”并驾齐驱的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学术能力的高素质国际化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ESP;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一、前言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2010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加快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多元文化、具备熟练的外语交流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对大学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医学院校学生需要用英语阅读医学研究的动态和最新进展、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撰写学术论文等,学好英语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根据培养实用性医学人才的需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与英语技能的同步提高,应根据学生英语基础和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不同,针对学生情况选用不同教材或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英语教学改革。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能够与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相对接,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作为医学专业学习的语言工具,从事医学专业的科学研究,成为高素质的国际化医学人才。

二、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在跟随我国近几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开始自己真正的教学改革,各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仍停留在探索和反思阶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且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赵贵旺,2012:2-3)。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公共英语(EGP)为主和医学英语(EMP)为辅。ESP教学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它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选编、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李佳,2010:iv)。公共英语教学在医学院校里一直被视为重头戏,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习EGP,医学英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杨琳,2012:637)。英语教学延续以语言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英语以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基础英语学习未能与医学专业英语学习衔接和互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真实需要。尽管英语对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他们所学的英语却未能跟他们的专业学习挂钩,看不到英语的实际用途,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大受挫败,学生对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懈怠”现象。

三、国际化视野下的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依据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蔡基刚(2007:27)。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CBI)将成为下一阶段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将语言教学建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袁平华、俞理明,2008:59)。CBI把外语教学的重心从传统的“学习语言本身”转向“通过学科内容学习语言”,是一种更加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有效模式。

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跟交际法密切相关,它鼓励学生通过真实使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Stryker & Leaver (1997:5-12)归纳了依托式外语教学课程的三个特征:(1)以学科知识为核心(Subject-matter core);(2)真实的语言和文本(Authentic language and texts);(3)聚焦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Focus on specific needs of specific student group)

内容依托式外语教学根据各个教育环境的不同因素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各有不同。不同的模式对语言和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Met(1997:7)通过一个“连续体”描述了不同语言教学项目中对“语言”和“内容”的重视程度。如下图所示:

从语言技能本体向内容进行转向,以内容为依托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究竟以何内容为依托,目前出现了通识教育和学术英语教育两种不同的观点。较为适宜

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具体来说,究竟是开设通用英语课程、通识类课程还是学术英语类课程应充分考虑到学校类型、学生水平和学生需求等因素(史光孝,赵德杰,2011:104-108)。以CBI为理论指导,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内容依托式教学,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跟实际需要相结合,选取适合医学生专业特点的内容为依托,通识类课程与学术英语相互结合,以培养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四、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

哈佛大学医学院丹尼尔P.亨特教授指出,住院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医疗服务、医学知识、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职业精神以及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可以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陈坚林,顾世民,2011:3-8)。“通识英语课程”可以帮助医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较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临床医生的核心能力除了医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外,还需要大量的“通融识见”。把通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使“普遍知识”成为英语教学所依托的内容,让通识教育与语言教学合二为一,可谓一举两得。

以学术技能为导向的学术英语课程和以内容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效率原则,符合在使用中学习语言和提高语言的学习规律。将大学英语教学定位在学术英语上,也是大势所趋(蔡基刚、廖雷朝,2010:20)。学术英语可分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英语(ESAP)两种(Jordan,1997)。对于医学院校而言,专门学术英语即为医学英语(EMP)。通用学术英语,简称EGAP,侧重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口语交流能力和学术英语书面交流能力,是教授如何听学术讲座、做笔记、参加学术讨论、进行学术陈述、学术阅读和学术写作等语言技能的课程。学术英语和公共英语都是英语学习课程,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模式边巩固基础,边真实应用。除了教学目的不同外,两者在学习起始水平和课程难度上并无任何差异。当学术英语课程所占学时、学分增多时,公共英语可设为选修课。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可考虑以一至两个学期的基础综合英语为过渡,衔接中学英语学习和大学英语学习,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英语通识课和通用学术英语课(含通用医学英语),为后续的双语医学专业英语做准备。

为了贯彻高等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医学院校大学英语应该由单一的通用(基础)英语教学向英语通识课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转移,其定位应当是基础英语、英语通识课程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简称ESP)齐头并进。在基础英语、通识英语和学术英语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也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基础英语教学进一步强化英语语言能力,通识英语课程更有助于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学术英语则凸显学术能力、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养。医学生所获得的能力锻炼更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学习、科研和职业的挑战。

五、结语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守仁在2014年“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透露,正在研制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建设多层次多元化教学目标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大学英语已经不是一门课程,而是由多门课程组成。大学英语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三个类别。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具体需要,开辟符合医学院校自身特点的改革途径,建立“基础英语、通识英语、学术英语”齐头并进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最重要的是提升专业进修所需要的学术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第321项“医学本科生外语能力培养模式转型研究”;2013年广州医科大学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149007)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om & Waters, Ala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oses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iton Press. Shanghai,2002.

[2]Met. M.(1999,January).Content-Based instruction:Defining Terms, Making Decisions.NFLC Repor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Center.

[3]Stryker. B.S. & Leaver. L.B.(1997, Eds).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odels and Methods. Wac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4]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究,2007,(1):27-32.

[5]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5):20-26.

[6]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3-8.

[7]郭剑晶.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8]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http://www.gov.cn/ 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9]孔博.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4):138-139.

[10]李佳.山西省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史光孝,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2011,(2):104-108.

[12]王国良.ESP还是EGP——普通医学院校大学生对医学英语教学看法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4):215-220.

[13]杨琳.整合EGP+ESP课程模式优化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J].卫生软科学,2012,(7):636-638.

[14]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59-64.

[15]赵贵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6]郑曼怀.通识教育还是学术英语——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方向探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7):88-92.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