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蒲剧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2016-02-03 08:37罗兰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041000
北方音乐 2016年10期
关键词:蒲剧发展

罗兰莎(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山西蒲剧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罗兰莎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山西省戏剧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

【关键词】蒲剧;改革开发;发展

一、蒲剧简介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勾腔、大戏,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发源于山西运城的蒲州(今属永济)而得名。蒲剧是山西运城文化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戏剧剧种,经考究,蒲剧是一种具有700年左右历史的剧种,缘何产生于运城?首先,运城发生过尧舜禹在盐池定都的传说,也有晋文公因盐绸铜铁称霸中原的事实,因此运城是一片“神奇”的热土,其次,宋金战争时期,运城依靠天险、吕梁、太行、黄河,生活富裕,文化得以发展,最后,晋商使蒲剧发展到更大的范围。

二、改革开放前的蒲剧发展

蒲剧发展史上有两次低谷,一次是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1937,日军的铁蹄侵入中国,山西的大部分地区沦陷,很多戏班被迫解散,蒲剧艺人们生存艰辛,行艺艰难,不得不各自谋生,一部分去了西安,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了唐风社、虞风社、晋风社,从而进入剧场进行表演谋生;一部分人北上吕梁,在吕梁山国民党统治区成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文化宣传队,归入了阎锡山的军政活动;还有一部分人,就在日军的沦陷区中挣扎谋生。行艺环境艰难,艺人们颠沛流离,但蒲剧也借此宣扬开来。

第二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在砸烂“文艺黑线”、破“四旧”的名义下,各个剧团停演,演员遣散,并把大批的戏剧服装、道具、剧本、资料烧毁,给蒲剧事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排练的剧目大都被定为《白毛女》《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革命现代戏,上座率极低,收入甚微,剧团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一批优秀的剧团导演、编剧和演员被定为“牛鬼蛇神”而受到排挤、囚禁,蒲剧的艺术骨干和干部都被当成反动权威批斗,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很多蒲剧优秀人才被下放至农村,从而远离了蒲剧的舞台,蒲剧一时难以发展。

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一)新世纪前的发展

1976年,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文革体制最终土崩瓦解,但文革时期给人留下的思想桎梏依然存在,一个例证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批判的那些传统的剧目并没有得到很快的解禁。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从上至下,从国家领导到普通百姓,都普遍感受到了文革对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因此,各个层面都对戏曲艺术的恢复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首推被解禁的传统曲目,大多数剧团这一时期,所表演的传统古装剧目占据了全部剧目的一半以上,就山西省内而言,戏曲教研剧目汇演共举办了七届,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青年演员,蒲剧迎来了一个兴盛期,传统曲目在社会上红极一时,但尽管如此,它的辉煌程度仍然比不上1950年的水平。与此同时为解决蒲剧人才断层的燃眉之急,运城地区等均采用各种形式培养人才,例如成立戏剧班、戏曲学校等等。

1990年以来,创作剧目虽然羽翼未丰,未对传统剧目造成影响,但传统曲目受到了多种力量的挤压,演出空间缩小,甚至某些曲目都失去了市场需求。

(二)新世纪后的蒲剧发展

进入21世纪,社会进入多元化的时代,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戏曲的政治作用逐渐淡化,面对市场的竞争又难以适应,蒲剧过去那种良好的境遇也消失了,县级的剧团都在困境中艰难挣扎。首先,艺术种类形式多元化,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国外,因此人们的选择和欣赏兴趣随之多样化,传统蒲剧演出市场低迷,入不敷出。其次,除受国家财政支持的少数剧团外,大部分的剧团演员新老更替出现断层,演员少,演出所用的行当短缺。然后,剧团演出设备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形式,剧团资金匮乏,难以保证众多演员的生活,许多老艺人晚景凄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学艺的积极性。接下来,推陈出新、创新曲目太少,难以满足观众挑剔的审美。最后,蒲剧市场是一个本身就不成熟完善的市场,加上当时文化体制的不健全,剧团想要发展蒲剧,仅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翻身,因此政府的支持才是重中之重。

以上难题成为了蒲剧在新世纪发展的绊脚石,能否解决好成为了这个有着很多年历史的文化瑰宝存亡的关键。

关注蒲剧的市场,运城市2003年以来,定期组织各种戏剧活动,一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强化竞争机制,三是调动各个剧团,积极参加、相互学习最终提升质量,占领市场。例如冠名为龙门奖的戏剧节,每年都会有百余出大小剧目参加表演,是运城市的戏剧最高奖,在当地影响很大。同时成立戏迷协会,协同电视台开办蒲剧唱腔大赛,成为一道戏剧文化大餐,进一步激活戏剧文化市场,积极扶持民营剧团,运城市文化局从办理演出执照、剧目筛选、排导等方面均予大力支持。目前运城民营剧团达50 多个,小剧团不下百个,振兴了运城市戏曲事业。

蒲剧剧团的稳定,有演员、有市场、有观众,演员爱演戏、观众爱看戏,这才能稳步前行。

2002,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团的成立,开创了蒲剧的新天地,04年凭借创作的两个优秀的现代曲目轰动山西,06年,该团获得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集体一等功。后又撰文说“实验团是改革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成果,该团的建立为山西蒲剧的振兴带来了希望”。该团的领军人物是中国戏剧文华奖、梅花奖的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景雪变。

景雪变,1960年生,运城市东郭镇人,中国共产党员,经典表演曲目《刘胡兰》《打金枝》《杨门女将》等等。

四、结语

蒲剧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山西以及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蒲剧是老一辈艺术家传下来的精华,因此,我们年青一代必须重视蒲剧的发展,虽然蒲剧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受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但是存在即合理,蒲剧既然能发展数百年,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对于此,我们更应该保护这些瑰宝,不要让其失传。

参考文献

[1]令狐小静.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蒲剧艺术——记山西大众蒲剧发展中心[J].今日中国论坛,2009(Z3).

[2]梁丽君.民国至文革襄汾蒲剧班社发展概况[J].黄河之声,2011 (03).

作者简介:罗兰莎,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蒲剧发展
艺术家张峰及其蒲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蒲剧的艺术特色与未来发展展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蒲剧在现代年轻人中的传承
乡音乡情,代代相传——谈蒲剧的传承与保护
析蒲剧的发展历程与音乐特征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运城蒲剧发展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