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硕士参与研究生支教活动的体会

2016-02-03 20:07李炎锋张仁褚利为潘文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

李炎锋 张仁 褚利为 潘文宇

摘要:结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的实践计划,根据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探讨参加研究生支教活动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实践表明支教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坚定政治信仰培养,强化实践协作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支教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84-02

一、绪论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专业硕士是为满足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为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和市场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职业人才。因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在思想政治方面、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要求高尚品德职业操守。

与此同时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我国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练,服务社会。通过为期一年在西部基层的实践生活经历,使大学生们了解祖国基层情况,并在支教服务中锻炼成长,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实践协作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

二、专业学位硕士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中对于职业的区分更加细致,各行各业对于技术和专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社会对于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作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生培养将不再是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而转向以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为主转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正是为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为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相吻合。

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在实践能力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硕士是否具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是否具有科技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是否具有综合应用各方面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品德修养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更加注重是否具有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奉献精神,更加注重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更加注重是否能够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为此专业学位硕士在培养方式、评估方式上进行了改变,使其更加适应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评估方式上,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在考察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在面对实际案例时的处理,解决实际情况的能力,能否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与他人讨论协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研究生支教活动

成立研究生支教团的目的在于缓解中西部基础教育师资压力,丰富大学生阅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实践中学习历练,在付出中成长成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响应祖国号召,怀着执着的理想,用实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从东部城市来到西部贫困艰苦农村基层,立志“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支教团成员们通过一届届成员持续不断的努力,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无私的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做出了贡献。

在西部的支教活动,使广大支教团成员走出了自己所在的东部大城市,走入了西部的县城农村,吃当地的饭,说当地的方言,与当地的老师同学交朋友。一年的西部支教之行,不仅使我们看到西部的蓝天白云,漫天星辰,也看到了土房贫舍,乡村基础设施的路后。既有祖国对于西部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标准化的教学楼的逐步覆盖,但也同时了解到教师资源的匮乏,学生学习能力的短板,视野眼界的局限。通过在西部扶贫帮困活动,也让研究生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心灵上的苦闷。一次在西部基层生活工作的亲身经历,使研究生们对于祖国的国情有了最直观,最真实的了解了和感受。也更加明确作为当代青年身上的责任与重担。

在西部的教学工作,使大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从第一次走上讲台用粉笔书写板书开始,需要研究生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也需要将自己学习的经验方法与学生们交流分享,更要向当地老师不断请教探讨,东部大城市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西部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如何能够改变提高西部学生不善表达,缺乏独立思考的弱点。这都需要支教的成员们开动脑筋,不断尝试,将自己的知识灵活应用不断调整,适用到新的工作需要之中。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从“学术大学”走进“社会大学”,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历练成长。

四、支教经历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

1.坚定正确政治信仰,树立高尚品德情操。研究生支教的经历是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经过十五年的开展,大批懂知识、有能力、能奉献、担责任的青年志愿者奔赴祖国贫困地区支教。支教的工作不仅给当地学生传授知识,而且用爱与希望为那里的孩子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对大学生毕業生来说,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来到祖国的西部,在吃的、住的、用的等方面都需要去了解适应,在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能够扎根下来,在基层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需要他们有坚强的意志,坚定的政治信仰。只有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投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才能够在服务地全力以赴,在基层建功立业。

研究生支教的经历也使大学生了解国情,锻炼成长。一年的志愿服务、一生的西部情结,有效培养了大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将个人的成才成长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这和专业硕士要求研究生具有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精神相一致,通过一年的支教经历,已经使研究生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具备了这样的品格。

2.强化实践协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研究生支教团承担一线教学任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视野,并且参与服务当地扶贫接力的工作,深入基层,了解社会。通过在祖国西部的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志愿者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教学工作中,首先需要志愿者了解当地文化教育情况,需要灵活的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考虑东部西部教育理念的不同,考虑大学中学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需要克服自己经验不足,对于学生了解不多的弱点。正是这样的经历使研究生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的不同情况不断改进调整自己的方法,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在服务当地扶贫接力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又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搞好团结协作,通过团队的力量,大家相互支持捐赠帮扶,助学助困,不仅和当地学生结交了深厚的友谊,将服务地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支教团成员也彼此成为最值得信赖的朋友。这和专业学位硕士要求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相一致。

五、结论

研究生支教志愿者们在祖国西部,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支教扶贫等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了为祖国奉献,服务社会的意识,全面了解了我國基本国情,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并且确立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提高了自己实践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本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这都为开展专业学位硕士学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也有助于达到专业学位硕士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从而更好的适应研究生学习,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肖海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发挥状况及其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朱晟利.论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高等建筑教育,2002,(03):63-66.

[3]黄小希,于涛,张京品,王橙澄,李华梁,李江涛,张建新,俞菀,陈国洲,王昆.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N].人民日报,2014-05-05.

[4]张守民.向实践学习 向人民群众学习——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4):110-114.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