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

2016-02-05 00:34
右江医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大学生

潘 征

(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 533000)



我国大学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

潘征

(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 533000)

【关键词】大学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全国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约为2.9亿,且发病有低龄化的趋势[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诸多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可致残、致死的全身性疾病,它导致的严重后果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既往AS防治和研究的重心也多集中在这部分群体。研究表明AS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过程,在一些青壮年甚至儿童的尸检中可发现AS的早期病变,提示AS预防的阵线应前移。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的体魄既是民族旺盛生命力和良好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为祖国服务的有力保证和前提。关注大学生AS危险因素,对积极推动大学生AS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大学生AS危险因素流行状况做一简要综述。

1AS的危险因素、预防与大学生的健康素养

习惯上将与AS发生明显相关但无直接因果关系的遗传或环境因素称为AS的危险因素。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IAS)将AS的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新出现的危险因素和潜在危险因素三类,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LDL-C血症和低HDL-C血症等;新出现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炎症发生状态、易形成血栓状态、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异常及脂质因素中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载脂蛋白异常等;潜在危险因素则主要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饮食、超重/肥胖、体力活动缺乏和遗传因素等。在AS众多的危险因素中,有一些是我们无法控制或目前尚无法控制的,但对筛选和识别高危个体有重要作用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和家族史等,属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另有大量危险因素不仅可用于筛选和识别高危个体,而且可以进行有效干预,对控制和预防AS及AS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不良的生活方式等,属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AS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AS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目标人群和预期目的可分为原始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等三条防线[2]。原始预防的目标人群是目前尚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主要目的是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一级预防的目标人群是已有一种或多种危险因素者,主要目的是去除、减少和控制已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防止新的危险因素发生,降低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二级预防的目标人群则是已有冠心病、脑卒中或周围血管病变等心血管疾病者,以控制疾病发展,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为主要目标。长期以来,AS防治和研究工作的焦点一直集中在患病率高的中老年群体或已患有某种AS性心血管疾病者,而对青少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不多。AS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其预防强调早期,也就是中医中的“治未病”。然而郭静等人[3]以卫生部发布的“2008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为基础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具备健康素养者的比例为24.75%,高于全国调查城市居民15~25岁组的比例(8.41%);在调查的5类健康问题素养中,大学生慢性病预防素养比例只有9.06%,较科学健康观(64.86%)、安全与急救(47.85%)、基本医疗(26.63%)、传染病预防(23.87%)明显偏低,提示大学生对慢性病预防相关知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和错误。调查提醒我们要不断加强慢性病知识的宣教,不断提高大学生健康管理的能力。

2大学生AS危险因素流行状况

2.1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在2005年和2010年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均将血压水平分为正常血压、正常高值血压和高血压三类。依据指南要求,18岁以上的成年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正常高值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一般需要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值来判断血压升高,尤其是轻、中度血压升高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者,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2002年中国18岁以上成人的调查,按几何级数法估算,目前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7亿,正常高值血压达3亿。随着血压的升高,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也增高,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血压人群脑卒中、冠心病及总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增加50%左右;我国5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发病与高血压有关[1]。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地管理血压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衰竭、主动脉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差异和民族差异,这两个特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体现。参照上述诊断标准,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正常高值血压患病率为8.52%,其中男生的比例为13.19%,女生的比例为2.91%,男生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高血压患病率为0.84%~3.58%,其中男生的比例为1.32%~5.32%,女生的比例为0.26%~1.04%,男生的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女生[4,5]。在对大学新生的调查中,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大学新生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男生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生,城镇生源者的患病率高于农村[6]。大学生正常高值血压与高血压者临床表现轻微,高血压多为原发性,以1级低危患者为主[7]。

2.2血脂、血糖异常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的标准,血清TC正常值<5.18 mmol/L, TG正常值<1.70 mmol/L,大于此值即认为血脂异常。血脂异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型、高三酰甘油血症型及混合型高脂血症。邢丽霞等[8]对29 353名2008~2010年中北大学毕业生的回顾性分析显示:血脂异常者检出率为9.22%,且男生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生(男生5.53%;女生3.69%),从血脂异常的分型来看,男生以TC升高为主,女生以TG升高为主。大学生血糖水平的研究较少,李敏霞等[9]对1000名大学新生空腹血糖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高血糖者所占百分比较低,空腹血糖>6.0 mmol/L者占4.7%,>7.0 mmol/L者仅占1.1%。一项[10]采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有关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标准对2804名16~19岁[男性(17.0±1.6)岁;女性(17.0±1.3)岁]高中生的调查支持这一说法,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0.39%,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病率为6.5%;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0.26%,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为0.54%。

2.3超重和肥胖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体重指数(BMI)标准,以BMI<18.5为体重过低,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2011年中国健康教育中心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全国10个省市15所大学中随机选取259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超重肥胖率为8.1%,男生的超重肥胖率为12.8%,女生为2.9%,男生明显高于女生[11]。有迹象表明,近两年大学生超重、肥胖现象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较发达地区和城市。依据2009年高玉花[12]调查结果计算广东省在校大学生超重肥胖率仅为9.3%;而2013年李永强等[13]对广东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则显示,大学生群体中超重肥胖率已达22.8%,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分别为14.76%与8.04%(其中:男生超重率17.52%,肥胖率9.81%;女生超重率11.73%,肥胖率6.12%;肥胖男生中生源地是城市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而肥胖女生则无明显城乡差异)。

2.4不良的生活方式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形成的原因中,个人的生活方式起60%的作用,而遗传因素、社会因素、气候因素及医疗条件等的作用仅有40%,这充分说明不良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AS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实质上就是生活方式疾病。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大学生却存在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大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健康。蒋国维等[14]对不同学者用自行设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测评量表完成的调查进行分析后认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但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高脂饮食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为突出。一项大学生网上订餐行为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饮食以个人偏好为主,随意搭配,且经常食用麻辣、多脂肪或者多糖盐的食物,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大学生考虑到饮食结构的合理性和营养价值[15]。

2.4.1吸烟参照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推荐的标准,2013年郭蔚云等[16]对北京市5所高校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则显示,67.5%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尝试吸烟;经常吸烟的学生则高达42.5%,其中男生吸烟率为61.6%,女生吸烟人数虽较男生少,但吸烟率亦达10.6%。多项研究显示[17,18],近年大学生吸烟率有增加的趋势,男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女生,普通院校学生吸烟率高于重点院校,工科、理科和体育专业的学生吸烟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高年级学生吸烟率高于低年级。医学类和师范类专业学生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从治病救人、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来看,他们的吸烟状态更值得关注,刘俊阳等[19]对中国12个省(市、自治区)16所高校7169名医学男生的调查显示,男生现在吸烟率为12.8%。李太顺等[20]对安徽师范大学1100名学生的调查则显示,师范生现在吸烟率为11.4%,其中男生为21.8%,女生为2.2%。

2.4.2食盐摄入我国居民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且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与WHO推荐每日钠盐摄入量在5 g以下的建议相差较大。邬志薇等[21]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结合测定膳食中食盐的方法在江苏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人均食盐摄入量为(6.56±2.15)g/d,约60%大学生每日食盐摄入量在6 g以上;男、女生食盐摄入超过8 g/d者分别为39.9%和13.4%;男、女生食盐摄入超过10 g/d者分别为16.1%和2.4%。

2.4.3饮酒按国际规范定义,各指标分别为:曾饮酒:(以往任何时候)曾喝酒1杯以上(半瓶/1听啤酒, 1小盅白酒, 1杯葡萄酒或黄酒)。目前饮酒:除以往30 d未饮酒者外的所有对象(有不同的天数频次)。频繁饮酒:上述目前饮酒者中≥20 d/月的。过量饮酒:1~2 h内连喝≥5杯,1 d以上。重度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中≥10 d者。曾醉酒:以往12个月曾因过量饮酒而头晕、头疼、嗜睡等,1次以上。中重度醉酒: 醉酒者中, 合计次数为3~9次(中度)和≥10次(重度)。季成叶[22]以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 分东、中、西3片区抽取我国27个省级单位下辖高校,共抽取大学生51 250人进行调查显示:男、女受试者分别有87.4%和75.1%曾饮酒;目前饮酒率为66.1%和34.2%;频繁饮酒率为5.7%和4.3%;过量饮酒率为37.4%和11.6%;重度过量饮酒率为2.8%和0.9%;曾醉酒率为42.2%和19.5%;中度和重度醉酒率为10.8%和2.4%。王天明等[23]研究显示:高校大学生普遍流行危险饮酒行为,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酒精依赖与危险饮酒行为,其中酒依赖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可能出现身体依赖与心理依赖占6.50%,酒依赖发展到了严重的程度,躯体依赖可能性很大,并可能出现了与饮酒有关的躯体障碍占0.90%。

2.4.4运动虽然大多数大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但大部分大学生仅为有时参加体育锻炼,并未形成习惯;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随着年级增长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会相应减少,并且该现象在女大学生中更为明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具有阶段性动力特征。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24]。吴琼先[25]对川渝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按照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锻炼30 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以上的界定标准,达到这一标准的称为体育人口,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符合上述标准的体育人口约为45%,虽然这一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一个年青、高文化素质,对国家未来担负重大作用的群体而言还是不够的。

3结语

问世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很崇尚“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当代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曾说:“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用后现代医学的说法,“上医”属于养生学,“中医”属于保健学,或都叫预防医学,下医才是今天理解的医学。相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大学生AS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AS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都较低,但是从上述研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学生AS危险因素的检出率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聚集性也同样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中。据教育部网站数据,目前每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近700万人左右,在校生近2400多万人。这是一个庞大而集中的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已初步具备独立思考及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水平较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求知欲强,且在集体生活中容易相互影响,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加强大学生AS危险因素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积极开展AS防控健康教育,既有助于培育合格健康之人才,也可借助他们向大众宣传和普及AS危险因素防控知识,促进国人健康。

参考文献

[1]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7): 487-491.

[2]胡大一,黄峻,马长生,等.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1-9.

[3]郭静,王秀彬.北京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 35(1):85-87.

[4]许小洋,凌丹,王淑珍,等.大学生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8): 3401-3404,3409.

[5]李素景,袁飞亚,张复兵,等.某高校学生血压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3): 20-21.

[6]储召阳,文育锋.医学院新生6年高血压患病趋势分析[J].中国校医,2011,25(5): 340-342.

[7]符赵鑫,张立,唐海沁,等.安徽某高校新生高血压患病及防治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4): 618-619.

[8]邢丽霞,仝彩花.中北大学学生血脂异常调查[J].中国校医,2011,25(10): 755,757.

[9]李敏霞,位彦栓,周晓莉,等.郑州市大学生空腹血糖水平调查[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4,26(1):36-37.

[10]王萍,吕龙,谷丽,等.江苏省高淳地区青少年糖尿病流行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23(13):1449-1450.

[11]宋军,肖砾,李晓北,等.在校大学生对超重肥胖的认知情况及减肥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6):463-465,468.

[12]高玉花.广东省大学生肥胖与瘦身行为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09(3):192-193.

[13]李永强,李杰,曾文笑,等.广东某高校大学生肥胖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2(4): 437-440.

[14]蒋国维, 靳英辉,白雪,等.大学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4):396-401.

[15]张雪.基于校园网上订餐环境下对大学生饮食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2):36-38.

[16]郭蔚云,穆红莉.北京市高校学生吸烟行为特征和心理动因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6):83-86,94.

[17]王子昕,张秋香,马乐,等.北京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 499-501.

[18]张秀娟,张萋云,戎吉婷,等.宁波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2):102-104.

[19]刘俊阳,张菊英,廖加强.中国16所高校医学男生现在吸烟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303-306.

[20]李太顺,魏明伟,汪徐林,等.安徽师范大学学生的吸烟行为及认知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21):2751-2753.

[21]邬志薇,朱圣陶.苏州大学397名大学生食盐摄入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 31(8):902-904.

[22]季成叶.我国大学生过量饮酒行为流行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 1157-1160.

[23]王天明,周彩虹,文杰,等.湖南某高校大学生饮酒问卷调查及相关因素线性回归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2):107-110.

[24]徐梓轩.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动态与进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2(1):144-148.

[25]吴琼先.川渝地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2):128-132.

(编辑:潘明志)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4-07)

中图分类号:5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2.027

作者简介:潘征,男,副主任医师,医学学士。E-mail:13977685871@139.com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