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2016-02-09 15:24万资姿舒乙钉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政治性

■ 万资姿 舒乙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 万资姿舒乙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诉求,也是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面育人的着力点和重要根据。作为一项着眼于未来的事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要实现其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要求,就必须以整合创新意识形态内容为指导统筹资源配置,以持续性政策为支持保证资源长效协调,以执政资源“深加工”为突破开发有效培育资源,以提高党的执政资源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在资源配置上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之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创新共青团思想引领的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2015年12月23日,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秦宜智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青马工程”的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从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入手,更好地担当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意味着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将是新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诉求和根本着力点。

一、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青马工程的本质诉求

(一)政治性是新时期青马工程必须保持和增强的根本特性

诚然,“在任何一级政府,教育都不会是超越政治以外的活动。”[1]作为我党的教育决策过程,青马工程本身就是一个政治过程。因此,青马工程首先要保持和增强的就是其“政治性”,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青马工程承担政治任务。具体来说,就是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引导青年努力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二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备政治性。青马工程培养的对象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其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本色、政治的敏锐性、对重大是非问题的判断与鉴别力等方面都应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

(二)先进性是新时期青马工程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先进性”是对所处比较优势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青马工程作为一项战略性长期系统工程,其先进性体现在: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所决定。新时期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先锋队以及引领民族复兴的领导核心,为更好地迎接执政考验,始终保持先进性,大力培养接班人需要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培养;二是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所决定。不论是作为政党的未来接班人,还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必须代表青年发展的时代精神,按照党的先进性要求,坚持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素质、能力和实际行动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群众性是新时期青马工程有效性的基本体现

群众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具体反映。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2]青马工程,毕竟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骨干的,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青年骨干心中的行为准则,变成指导其行为的导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完成其使命。因此,青马工程必须具有群众性,才能保持其持久的生命力。

群众性是青马工程成效的衡量标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从必然性看,中国共产党党要取得最终胜利,始终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骨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努力把握好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青年骨干谋利益的一致性。因此,在实践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要深挖其需求的层次性、服务性和先进性,用实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利益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体现青马工程的群众性。

可见,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背景下,青马工程是共青团在青年骨干中开展的一项“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培育工程。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不仅是新时期青马工程必须保持和增强的根本特性,同时也是新时期青马工程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期青马工程有效性的基本体现。其中,政治性是其首要任务。同时,青马工程政治性的生命力及其效果,又在于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支撑与烘托。要实现先进性,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血脉的“红色基因”,具备对优秀青年群众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无论是政治性还是先进性,都需要“落地”,需要通过受训青年的认同及践行呈现出来。

二、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是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的依据

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是青马工程的本质诉求,但是,这种本质诉求作为“观念的东西”,要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还需要青马工程本身以同时具备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因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3]。自2007年5月青马工程启动至今,已将近10年,虽“逐步成为共青团担负根本任务、履行政治责任、服务党政大局的重要品牌项目”[4],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为了保证其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以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得到充分实现为依据,不断坚持改革创新,一句话,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应成为青马工程全面育人的重要根据和着力点。以此为根据,会给我们今天的青马工程全面改革以很好的警示和启迪。

(一)基于教育话语权与主体信仰选择:政治性与新时期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

青马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这里的“政治”,主要是指教育内容的政治性以及人们言行中的政治立场,它源于政治[5]。当前,中国政治社会形态尚处于转型期,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时代发展要求,还是价值多元、需求多样的网络生态与信息流变,对于整个共青团工作的职能和成效来说都面临着诸多挑战。这样一来,青马工程在其政治性上必须准确把握其基本定位和目标任务。

青马工程的基本定位决定了青马工程教育一定要站在理论的制高点,要着重培养理论兴趣。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6]为此,“我们党必然会从自身的政治本性上去加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先进分子的工作,这就决定了青马工程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要自觉地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7]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使他们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增强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

青马工程的目标决定了青马工程的教育话语权和主体信仰选择是当务之急,正如马克思所说:“话语中充满神秘的力量。”[8]青马工程要实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的使命,掌握政治话语权是其内在需要,是应对当前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的必然要求。因此,中央文件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9]。可以说,青马工程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力、控制力、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说服力、吸引力等,直接关系到青马工程的实效性。其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话语权在整个青马工程教育话语权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教育者的言说权、说服权、批判权和引领权,还是受教育者的接受权、传播权、平等论辩权,其再生产过程中都内蕴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即主体的信仰选择。对于青马工程来说,这种教育话语权与主体信仰选择势必要求:一方面要“把冲突变成嫁接,互补导向融合”[10],在交互中形成具有共时性、共同性的话语权力,为大家所共同接受、认同和信仰;另一方面要以理论创新推动理论话语的广泛传播和科学信仰的构建。这两者,无论是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还是从内容体系来看,都必须凸显政治性。

(二)基于科学方法与主体全面发展:先进性与新时期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

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培养出来的对象的优劣。先进性是青马工程的力量之源。这个先进性,一是体现在青马工程的先进性上,二是体现在培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上。前者强调育人工程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后者则强调培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诉求。

要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紧跟时代发展、走在青年前列,青马工程在育人方法上就必须具备科学性、创新性。秦宜智书记就强调,青马工程要“以学生为本,遵循育人科学规律;引导培养对象在学习研究理论的同时,坚持实践导向;着眼培养更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明确高校主体。要从党性教育、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工作锤炼、对外交流、朋辈教育等方面科学设计培养路径,从把好‘选人关’、严格学员管理、做好跟踪培养等方面把握培养关键环节,从差异化确定培养对象、合理确定培养人数、规范课程实施等方面完善全国、省、高校的一体化分层培养格局,构建实施‘青马工程’的完整链条”[11]。其实质就是要求青马工程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改革发展中不断认识自己的使命,遵循教育的规律,加强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此同时,促进培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也是青马工程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内涵体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养和本领直接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为此,青马工程在教育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要以全面发展为突破口,在课程设计上安排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教学,重视对受训者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培训,以实现青马工程教育由单一理论学习向综合素质提高、全面能力发展转变。

(三)基于需求的层次性与主体实践视野:群众性与新时期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同样也是当今青年大多数行为的内在驱力。“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12]因此,对于青马工程而言,当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青年是否关注利益,而在于那些青年密切关注和关心的利益的内容上,正如邓小平所言:“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13]因此,青马工程培养的分众化尤为重要。在实际的教育引导中,青马工程培养应善于分析和观察不同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然,需求必须在实践中发现与满足。“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14]青马工程培育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应注重搭建青年实践的广阔舞台,让青年在实践中探索真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创造;要带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调查研究,让青年在调查中把问题、性质、细节搞清楚、弄准确,切实提高业务工作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组织青年知识分子结合自己的知识、技术优势,就国家发展、社会民生等现实问题广泛开展课题研究,引导他们自觉走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结合的道路[15]。

三、青马工程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有赖于党的执政资源的有力支持

“执政党利用执政资源培养自己的执政接班人保持自己长期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做法。”[16]我党也不例外。新时期,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既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本质诉求,也是其重要根据和着力点。但作为一项着眼于未来的事业,青马工程要实现其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要求,还有赖于党在执政资源上的有力支持。因此,中国共产党要把青马工程看作党的建设的“重要品牌项目”,提高党的执政资源对青马工程配置的自觉性和有效性。当前,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做到的。

(一)以整合创新意识形态内容为指导统筹资源配置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7]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每当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某些教条与改革发展的必然逻辑发生矛盾时,执政党总是果断而巧妙地调试和发展理论与原则,使之不断适应历史发展与实践的需要,这已成为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政治艺术。”[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样一种科学的理论与原则,在整合创新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它既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执政资源,也能有效地指导中国共产党开展资源配置。青马工程作为党利用执政资源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的重要工程,其效果目前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原因很多,但根本还在于执政党意识形态自身整合创新力度不够,意识形态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足,以及执政主导思想解释力、指导力的弱化。要改变这种局面,执政党应更加注重执政思想资源的整合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推进不同意识形态的融合与创新,引领和规范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展,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对多元社会意识的整合力,从而使青马工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谐统一。

(二)以持续性政策为支持保证资源长效协调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阶段培养、长期培养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相应资源的有效配套。正如秦宜智所强调的,要加强各条战线、各个层级之间的统筹协调、互联互通,合力将‘青马工程’打造成更具影响力和实效性的工作品牌。因此,青马工程对执政资源的利用,要遵循政策持续性原则,以保证执政资源的长效协调和合理运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持续努力的,因此,用持续性的政策保证指导决策资源、平台建设资源、沟通交流资源、培育资源、实践资源的长期有效和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总之,伴随着社会发展,青马工程一方面应具备政策协同的能力,通过政策主体、内容和结构的不断调整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式;另一方面也应用相应政策的连续性来确保培育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并将这种持续性政策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安排,以保证青马工程在领导决策机制、协调整合机制、跟踪培养机制以及服务指导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评价奖惩机制等方面实现资源长效协调。

(三)以执政资源“深加工”为突破开发有效培育资源

青马工程与党的执政资源密不可分。青马工程本身就是我党的重要执政资源,是我党在青年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只是,在当前条件下,这样一种执政资源尚处于“毛坯”状态,“如果没有精细的加工和提炼,就不能成为政党执政的积极要素。”[19]因此,青马工程在占有党执政的政治、经济、人才、信息、社会文化资源的同时,应在探索和互动中积极创造并开放自身资源,在有效交流和对换中寻找突破,积极为党和国家培养可靠的优秀的接班人,为党的长期执政创造和开发更丰富的资源。

总之,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是青马工程的本质诉求,是新时期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的根据,同时也规定了青马工程全面创新育人的方向。要落实中共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青马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当前应提高党的执政资源对青马工程配置的自觉性。

[1]范斯科德等:《美国教育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69-70页。

[2]《共青团中央关于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124333/124349/17730293.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页。

[4][11]《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推进会举行》,载《中国青年报》,2015年12月24日。

[5]孙其昂:《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8页。

[7]王向阳:《执政党建设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4页。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788页。

[10]费孝通:《费孝通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1页。

[12]共青团中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99页。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14]《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4/c_1116035399.htm

[15]胡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主体发展性”培养模式合理构建》,载《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6]李廷宪:《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与党的执政资源配置》,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9期。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8][19]刘宗洪:《执政资源:特点、矛盾及其实践理念》,载《探索》,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6-07-06

万资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5ZL02)、2013年团中央重点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青年维度及传播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ZD001)的研究成果。

舒乙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青年价值观问题。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政治性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用“东方红”和“新锋尚”诠释少先队政治性与儿童性——东方红小学少先队品牌建设两例
参考答案
嵌入与功能整合:社会组织党建的“政治性-社会性”二维分析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艺术与政治
毛泽东的马
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