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

2016-02-09 15:24秦国伟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话语建构

■ 秦国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

■ 秦国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应是以科学的理想信仰为本色,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为底色,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为亮色,以深厚的理论基础为暖色,以奋进的创新精神为特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需要建构其相应的话语体系,当前话语体系建构遭遇到话语空转、话语失道、去生活化三重困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建构要在有机话语主体、特色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体系三个方面加强推进。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表达体系话语主体话语内容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95年来,我们党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1]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年的作用和青年的培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望。胡锦涛同志强调,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基,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永葆生机之源,也是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历史经验的总结。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与培养

新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虽然未曾经受生与死的考验,但仍然面临“是与非、苦与乐、得与失、‘中与西’”[2]等各方面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以科学的理想信仰为本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树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这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本色。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理想信念是青年砥砺前行的灯塔,是青年安身立命之本。有了科学坚定的理想信仰,眼界和心胸才开阔,才会在顺境时不骄不躁,在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才会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考验,永葆青春朝气和昂扬锐气。

第二,以高度的理论自觉为底色。理论自觉就是自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达到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同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具备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才能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当代青年面对着价值多元、利益分化的社会和纷繁复杂而又炫人耳目的各种信息,如果没有理论自觉性和信仰的坚定性,就容易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牵着鼻子走。因此,作为精英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清醒地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

第三,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为亮色。“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体现出鲜明的实践品格。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是立足客观实际的实践者。”[5]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绝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家,而是革命事业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实践是核心的一环。只有积极地投身社会实践,在复杂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检验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社会、熟悉国情,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青年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将精英青年百炼成钢。实践是淬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三昧真火。

第四,以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暖色。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的根本。(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既具有精英意识,又具有群众情怀,自觉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努力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2)应该具有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即善于团结群众,善于团结普通青年,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弘扬脚踏实地的作风,具备过硬的群众工作本领。(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得到群众的认可,在群众中有威信,能够模范地引领群众,尤其是引领青年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第五,以奋进的创新精神为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6](1)创新是由青年的特点决定的,青年时期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的人生阶段,青年具有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和大胆探索的精神。青年人与新技术革命的前沿联系紧密,善于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他们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精神,因此说,创新是青年人的鲜明特色。(2)创新是由问题倒逼而成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奉献者,他们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只有迎难而上、勇于创新,才能解决问题。(3)创新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点,“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先人们早就提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7]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必然具有奋进的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好新一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5月15日,共青团中央启动实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培养了一大批信仰坚定、素质过硬的青年骨干人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青年中的传播,创新了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的工作机制。“青马工程”的实施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既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锻造和培育,也需要团学系统的引领和帮助;既需要宏观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也需要具体的党性教育、思政教育、朋辈教育、对外交流、社会实践等工作的开展。总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配合、协同发力,而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的建构乃是其中的先导和重点。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话语困境

1.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体系的重要性

什么是话语?“话语(discourse)是人类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主体间沟通交流的言语行为,即言说者和听说者在特定语境中通过语言符号系统而进行的思想或精神沟通。”[8]从哲学角度看,“话语”强调语言对思想文化的建构意义。什么是“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个阶级、民族、国家在理论与实践活动中赖以确立话语权的前提、基础和表达形式的概念系统,它涵盖的内容包括话语主体、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体系三方面。“话语体系”与“话语权”紧密相连。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前提、 基础和表达形式。相对于“话语体系”来说,话语权是结果。没有话语体系的建构,话语权就是空中楼阁;没有话语权的争夺,话语体系就是深巷酒香,虽有美誉度,但实际影响力有限。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问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同样需要话语体系的建构,要构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适合青年特点的、能够被青年接受和认可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是开放互鉴的,对内能够团结青年,对外能够增进理解、取得共识。只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建设好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才会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2.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话语困境

从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来看,主要是依靠学历教育体系、大众传媒体系和宣讲培训体系三大途径,而培养对象主要涵盖青年大学生、职业青年、青年知识分子、青年农民等几大群体。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重点是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主要依靠学历教育体系,重点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系统性的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渗透。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面临着“无力、无趣、无味、无情”的尴尬局面,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者的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话语体系建设不力。而后者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1)“话语空转”的困境。长期以来,政治话语与青年话语的疏离一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一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体现得尤其突出。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编写虽高度重视政治正确和逻辑严谨,但对青年的情感需要和理论困惑缺乏必要的重视。这种“概念漂浮”和“话语空转”的问题,既不能抓住青年,也不利于向外传播。(2)“话语失道”的困境。与话语的空转不同,某些教育者或大众传媒为了吸引青年,采用了各种点缀式、猎奇式的方法。这种方式缺乏一以贯之的理论系统,过分强调形式的多样性,以大量的碎片内容进行教育,这种话语表达语无伦次、杂乱无章,同样不利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3)“去生活化”的话语困境。话语离青年太远,不关心青年的成长需求,一味地以律令的方式给青年施加各种规范、要求,就道理讲道理,表面上环环相扣、振振有词,实际上内容干瘪乏味,令人生厌。

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体系建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话语体系的建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类社会的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具体而鲜活的伟大实践,可资借鉴使用的资源包括厚重博大、深邃悠远的中华历史传统文化和慷慨激昂、纯粹奋进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基本价值取向是国家与个人相统一,以青年全面发展为本,追求“精神之个人主义”[9]。

1.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有机话语主体

“有机”是指事物的组成部分通过有序的组合而实现功能的密切衔接、有序运行。有机话语主体,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之间的有序配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和青年之间构建主体间性的双向互动。(1)教育者有序配合方面,以纪录片《筑梦路上》为例,作为一部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纪录片,要能够吸引青年并不容易,而这部片子做到了。纪录片,离不开内容准确的、有思想性的、有亲和力的脚本,也离不开导演、摄像、音乐等各个方面的密切协作。(2)从教育者和青年之间的关系来看,教育者不能再摆出“一言堂”架子了,双方要展开对话互动,要建立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主体间性。在网络社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因网络的交互性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青年在受教育的同时,也通过话语表达和参与享有话语的建构权。在话语双方平等、真诚、尊重、信任的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平等有效的话语方式建立起来了。

2.建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特色话语内容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特色话语内容主要体现为概念范畴的建构。概念范畴的建构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概念范畴的背后反映的是话语权的争夺战。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的概念范畴,要注意坚持“三个原则”,挖掘“三方面资源”。“三个原则”是:(1)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不能将党性和人民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2)坚持一元主导与多样化相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包容多样化的概念表达方式。(3)坚持民族特色和世界认同相统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10]民族特色的概念范畴,既有利于确立民族的文化自信,又有利于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概念范畴,要注意挖掘三方面的资源:(1)要注意挖掘和提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炼核心概念,维护中华文化基本元素,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塑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要注意挖掘中国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时代内容。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注意挖掘中国传统资源并提炼升华,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像“实事求是”、“革命的功利主义”、“精神的个人主义”、“小康”、“中国梦”等重要概念。(3)要注意挖掘生活化的概念。语言来源于火热的生活之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概念范畴也要贴近生活,要注意挖掘网络语言,挖掘优秀影视剧中的重要概念。

3.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表达体系建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表达体系建构要适应青年文化的特点。所谓青年文化,是指青年这一社会群体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的文化内容。青年文化从表层的具象层面来看,具有现实性和模仿性的特点;从中层的观念层面来看,具有以从众和时尚心理维持的种种观念形态的特点;从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具有抽象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总的来说,青年文化表现出活跃鲜明、流动易变、多元开放和自发自我的特点。基于青年文化的这些特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表达体系要体现四个特点:(1)避免高高在上,要与青年平等对话;(2)避免陈旧保守,要吸收时尚元素;(3)避免消极悲观,要响亮明快;(4)避免抽象单调,要具象多彩。具体来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表达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建构。

第一,注重选择合适的说理话语。说理话语是指对一系列重大理论进行逻辑论证和阐释的话语方式。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离不开说理话语,说理话语要求教育者具有深刻的理性思维能力,要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用。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勇于旗帜鲜明地说理,要把理论说透彻,遵循理论自身的逻辑,从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想建构。如对待共产主义道路的问题、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等都不能含糊,要通过说理话语说清楚。

第二,选择有吸引力的叙事话语。很多重大理论问题的讲解不一定要诉诸政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像当前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很多是口号式的宣传,宣传画贴得到处都是,但就是进入不了青年心里。而像《舌尖上的中国》就巧妙得多,它通过“美食”这种青年喜闻乐见的话题切入,不仅讲美食,而且通过美食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从叙事话语来看,《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要素有三:(1)讲人物故事。每集都会选择五至六组人物,讲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以猎奇取胜,而是以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取胜。(2)生命场景的转换。场景就是视角,以往的纪录片,往往是宏观视角、政治话语。而“舌尖”将视角转向到个体、家庭、生活,关注个体的喜怒哀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而视角一经切换到家庭和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在场”了,因为这个视角必然与幸福和人生意义相关,而中国传统文化对此有丰厚积淀和深刻思考。(3)价值观的支撑。“舌尖”通过对普通人的普遍情感的关注,烘托出了一种浓厚的价值观氛围,这种价值观就是勤劳、简朴、厚道、自然,是一种低成本、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发自内心的价值观的烘托,使得“舌尖”中某些类似说教色彩的话语也变得和蔼可亲。

第三,要注重话语传播方式的作用。话语并不仅仅表现为语言,还表现为音乐、画面、手势、表情等非语言形式。综合运用不同的话语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话语传播。同时,话语以外的载体也应该注意。在宽带网络普及之前,以文字为载体的话语风靡一时,但之后以视频为载体的话语开始兴起。如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特点,各种微视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教育应该做出改变,要推广可断开、可连续的模块化的叙事方式。它既能够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特点,也能够应对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有利于更好地扩大传播影响力。

[1]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2][5]王兆国:《努力为党的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载《求是》,2011年第2期。

[3][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5月5日。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页。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

[8]郭湛 桑明旭:《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发展趋势与内在张力》,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责任编辑:任天成)

2016-07-07

秦国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本文系2015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编号:BJSZ2015ZL02)、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创新支持课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时代境遇、理论根基和现实路径”(课题编号:1820605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话语建构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历史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主义前景——从毛泽东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
列斐伏尔:空间及其生产——一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