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消极社会情绪的引导

2016-02-10 21:22王淑萍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消极民众利益

王淑萍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消极社会情绪的引导

王淑萍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河北 廊坊 065000)

当前消极社会情绪主要表现为冷漠、失落、浮躁、偏激、暴戾等。社会情绪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要有效引导社会情绪,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客观存在。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共富观、正义观;有效引导舆论,营造有利于政府行政、有利于释放社会情绪的同向效应;普遍开展社会心理救助、情绪疏导工程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情绪;有效引导

社会情绪是特定群体基于自身利益诉求而形成的对社会共有的态度体验,直接反映着人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根本态度和立场。从其影响看,可分为积极社会情绪和消极社会情绪。积极社会情绪是指理性、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能够顺应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潮流的社会情绪。消极社会情绪指对目标判断多为否定或悲观态度,焦虑不满、忧愁烦闷、痛苦悲哀、颓废绝望等均为消极情绪。消极社会情绪使人更容易关注社会负面现象,强化和加深对社会的消极认知评价,降低和减弱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与斗志,形成一种精神惰性和阻力,削弱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消极社会情绪更需引起关注。

一、当前消极社会情绪的主要表现

(一)失落怀旧

由于对市场风险和社会问题的不满,一些人开始留恋过去,虽然在理智上不是真的愿意回到改革前的年代,但往往对现实充满抱怨,信口便道“过去是怎样的好,物价是如何的低,社会是如何的安定”等等。这种社会情绪不仅无视或贬低现实社会的进步,更为严重的是容易导致人们在虚幻往事中“遣情排怀”,失去进取精神和斗志。

(二)浮躁功利

当前社会弥漫着一种焦躁不安、急不可耐的情绪,人们急于表达,渴望成功,甚至无法忍受成功“来得过慢”,出名、赚钱、晋升、买房子……一切都要趁早。浮躁情绪的直接结果就是行为的短期化,总想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利益,“快餐文化”越来越盛行。

(三)偏激极端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转换极端,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二是情绪表达过于偏激,对于一些政治事件(如南海问题)、突发事件(如涉警涉官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单向的、片面的、偏激的,主观动机良好,但客观上却是“帮了倒忙”。三是不分青红皂白质疑一切,动辄以恶意揣度人,毫无缘由地臆测,放任情绪宣泄,看似有主见,实则为“盲从”。

(四)怨恨暴戾

具体表现在:一是仇富、仇官。当前一些公共事件,只要是涉及“官、警、富”,必会非理性地急速传播,且相关评论多是主观臆测、负面联想、道德指责,矛头直指党和政府。二是语言和行为“暴戾化”。网络评论动辄杀光、死光,恨不得“唾其面”“批其颊”,充满辱骂性语言,甚至对疯狂杀人者给予同情乃至崇拜,不仅模糊了民众判断事件是非的标准,且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仇恨,助长了社会戾气。

二、消极社会情绪成因分析

(一)社会根源

1.发展不平衡、政策落实不到位对民众情绪形成冲击。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增长与民生需求之间日益呈现“有增长,无发展”特征,使民众产生“经济增长与我无关”的冷漠情绪,进而质疑经济增长的合法性。加之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阶层的逐渐固化,使得消极社会情绪显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诉求强烈,但由于相关政策调整不及时,使得社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化解,许多民众并没有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引发民众抱怨与不满。

2.个别部门和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少数党员干部表现出的拥有权力的傲慢和对民众利益的漠视,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形成巨大反差,必然引发民众消极情绪反应。同时,某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为追求财政收入的增长,表现出“营利性”特征,治理过程变成对资本和资源的权力化经营过程,导致与民争利、部门利益合法化、短期机会主义、“裁判利益纠纷时既是当事者又是裁决方”等现象,使民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引发政策执行力疲软等次生危机。

3.表达渠道不畅通易引发“消极抗争”。具体表现为:个别司法机关在现实中作为中立裁决者的角色缺失,某些基层政府为了本位利益堵塞社会情绪传播渠道,加之中介组织、民间组织等社会组织功能缺位,弱势群体社会情绪表达困难等。由于缺乏有效的权益表达途径或手段,使得部分民众动辄以各种不配合、消极抵触等“弱者的武器”来表达消极情绪,或者退而求其次,以无公德自利行为或暴力行为来表达诉求。

4.网络技术加速社会情绪的释放和扩散。网络的特点使得民众更愿意在网络上发泄情绪,使得社会情绪的表达更加直接化、显性化,加剧了消极社会情绪“群体极化”*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趋势。消极社会情绪因为同类事件的再发生而不断同化或累积,形成事件与情绪的相互强化与共振现象,进而引发舆情危机。

5.境外敌对势力及其指使的别有用心者煽动舆情、误导民意,让政府的威信在无形中消耗,不能不引起警觉和重视。

(二)思想根源

1.不断提高的生活期望值拉低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鼓励发挥个体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强调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性;既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反对贫富差距过大,强调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对体制变革的心理预期,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民众生活期望值不断提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本意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下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出现了“资本与权力的合谋”,民众的受益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民众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但民生支出压力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流动的资源与机会呈现集中趋势,过去十年中社会底层的规模不是缩小反而扩大了。”[1]此背景下,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受到削弱,进而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而社会阶层的相对固化,有违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原则,亦成为滋生消极社会情绪的伦理根源。

2.主观认知偏差是消极社会情绪的内生动力。社会存在无疑是社会情绪产生的客观根源。但很多时候,消极社会情绪也与民众主观认知偏差有关。一些民众往往将自己处于不利处境的原因仅仅归因于“权力或出身导致的不平等”,或 “他人在满足需要的同时非正当地妨碍了自己的利益”等,很少归因于个人能力方面,这必然加剧相对社会剥夺感;或者由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人生,不能摆正个人与国家、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权利与义务等一系列关系,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现实生活中道德缺失、贫富分化、信任危机、缺乏公平公正等问题,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甚而会放大这些社会阴暗面、否定社会的发展进步,造成失落、颓废、消沉甚至偏激、对抗、仇视等消极社会情绪;并借助网络平台滚动传播,使其他民众受到这种情绪的激发或裹挟,造成谩骂、诋毁、攻击、造谣、起哄等“情绪型舆论”,产生更大范围的社会影响。

三、引导消极社会情绪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

1.论证改革进程中利益关系调整的客观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论证和说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别”的历史必然性,引导民众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引导民众理解利益关系调整的着眼点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造福人民,但在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难免会有得有失、有先有后、有多有少,甚至有的还会有暂时的损失。

2.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不同利益关系,尤其是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方面,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原则,因为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和保证。另一方面,引导民众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获得与增加有助于社会利益的积累与增长。马克思曾指出:“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2]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合理的利益要求,承认并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而社会主义是最大限度实现个人利益的必要条件。

3.阐释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实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公平正义的问题。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只能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路子;缩小贫富差距要在社会富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提出和解决;制定有效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政策、措施和办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宣传,让民众了解党和国家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上所做的努力,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上的优越性,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共同富裕和进步,但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是在现有条件下而不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逐步实现的过程。

4.针对现实问题及时更新、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时代精神,重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现实、聚焦现实、超越现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释力作用,解决人们思想中的困惑、疑虑。如针对上述原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宣讲何谓正确的利益观、共富观、正义观;针对改革进程中的利益格局,宣讲内容可由“必须做什么”转化为“不能做什么”;辩证扬弃“重义轻利”观念,宣扬“义利并重”观念,强调道德与否的标准已不是“利”的有无问题,而是获利的手段是否正当的问题,强调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统一起来的义利观等等。改变传统推崇的理想化、至善化教育,以避免这种刻意拔高的理想教育与现实诸多不良现象发生冲突,致使民众无所适从,进而产生逆反、排斥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讲大话、空话甚至假话,弱化其社会导向功能。

(二)有效引导舆论,营造有利于政府行政、有利于释缓社会情绪的同向效应

1.容忍社会情绪的宣泄。“引起民众情绪化的对象太多,由于社会代偿机制的不健全,民众能够宣泄情绪和不满的渠道和场地有限,很多人只能通过网络来宣泄情绪。因此,在目前的政治考量和社会稳压的前提下,网络作为情绪宣泄通道和场地是必要的。即使网民在这个空间里‘吐口水’、‘撒野’甚至‘低俗’一下,这也是一个相对健全的社会所应该容忍的。须知,虚拟空间的发泄性代偿总比现实的社会冲突代价低得多。”[4]所以,应该容忍网络媒体释放社会多元意见及各种主流和非主流情绪。

2.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发布明确、具体的消息,澄清事实,是各级政府引导舆论、对付似是而非的流言和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的最好办法。

3.引导民众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一般来讲,民众对于社会发展及政府作为的期望值大多过高,这符合民众的社会心理需要。但民众不当的社会心理预期往往导致消极社会情绪产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宣传,引导民众确立合理心理预期,避免期望目标与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巨大落差。其一,在政治宣传中,要让民众了解改革的目标、步骤、前景和面临的困难,既要注重宣传改革给民众带来的利益,也要注重宣传改革可能给民众带来的风险以及需要付出的代价;既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也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告诉民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其二,让专家发出正确的声音。当前网络上常有一些诸如鼓动“超现实的福利目标”“要求中国所有高速公路停止收费”等不当言论,拿外国的福利甚至虚假的外国福利要求中国,但现实中国国情显然不能满足这些。其三,聘请专家给民众讲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复杂性,对于公共事件,尤其是具有新技术背景的事件,专业人士要及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可能的技术选项方面的建议。其四,培养体制内“意见领袖”,掌握话语权。敢于同当前不健康的舆论倾向公开斗争,敢于在舆论场上反对西方价值观对中国的简单粗暴式灌输。其五,让民众感受到积极社会情绪。积极的社会情绪包括幸福感、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等使人产生愉悦的社会情绪体验,它可以促使个体全面、深入地了解和认知自我和社会,从而缓解和消除消极情绪。这需要我们提高报道正面新闻的能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光明前景来鼓舞与激励民众,强化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凝聚力、向心力,坚定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开展社会心理救助、情绪疏导工程建设

其一,成立专业社会情绪疏导机构。一方面对社会情绪的产生根源或本质进行专题性或综合性研究,另一方面为民众进行专业情绪疏导教育,提供普遍的社会心理救助。其二,将心理救助、情绪宣泄工程建设纳入单位、社区、村镇建设考核体系。其三,普遍开展单位、社区的人际联谊建设,改变陌生人社会或心理陌生的局面,帮助许多压力过大的民众度过心理和精神危机。如广泛的群众联谊活动、居委会或楼长专访机制,及时疏通、劝解、上报并协助沟通解决问题,以消除、缓解、释放消极社会情绪,避免情绪积聚或转嫁。

综上,社会情绪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消极社会情绪折射出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要有效引导消极社会情绪。在宏观方面,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官民博弈规则,实现对不同利益合理而又公平的协调;在微观方面,则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之与多元化社会形成卓有成效的互动,以构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 学者称“仇富仇官”现象折射公众对贪污受贿憎恨[EB/OL].(2011-06-27)[2015-08-16].http://www.people.com.cn/h/2011/0627/c25408-2150278760.html.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7.

[3] 总政治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267-268.

[4] 喻国明.媒体变革: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J].人民论坛,2009(15).

(责任编辑 李献惠)

On Guiding the Negative Social Moo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Shuping

(DepartmentofPoliticalWork,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The current negative social moods mean indifference, loss, fickleness, extreme, violence and so on. As a social mood mirrors a social reality, the effective guide of social mood depends on the social situation. However, the comparative independent trait of a social sense requires the ful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to direct the mass to set up correct concepts of benefit, common wealth and justice, to effectively guide public opinions so as to acquire a coordina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guide and the social mood to release its pressure. In addition, the physiological support construction and mood counsel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profound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cial mood; effective guide

2016-07-14

王淑萍(1974— ),女,山西夏县人,教授。

G641

A

1008-2077(2016)11-0051-04

猜你喜欢
消极民众利益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
利益链与新垄断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