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的策略与启示——以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为例

2016-02-10 21:22孙晓梅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垓下楚军汉军

孙晓梅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 河北 廊坊 065000)



文化战的策略与启示
——以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为例

孙晓梅

(武警学院 政治工作系, 河北 廊坊 065000)

军事与文化密不可分,战争的较量本质上是文化的较量,精神的较量。征服一个国家不仅要征服其军队和政权,更重要的是征服其文化。楚汉战争期间的“四面楚歌”以楚文化瓦解了楚军,是一次成功的阵地文化战。以垓下之战“四面楚歌”为例,分析其文化战策略及其启示。

楚汉战争;四面楚歌;文化战;策略;启示

秦末的楚汉之争距今已两千多年。在楚汉战争前后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成语典故,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鸿门宴、约法三章、衣锦还乡、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江东父老等等,彰显了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项羽武力过人,所向披靡;刘邦足智多谋,善于用人。二人势均力敌,逐鹿天下,鏖战数年,难见高低。在垓下之战中,汉军对楚军展开了攻势强大的文化战,致使楚军军心涣散、斗志全无,霸王别姬自刎乌江。这就是千古传诵的“四面楚歌”。

一、“四面楚歌”以楚文化瓦解了楚军

所谓楚歌,是楚地的土风歌谣,在形式上有别于《诗经》的四言体,是明显带有楚国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地方歌谣。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都有自己的特点。其民歌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思”或“兮”,如《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屈原的《离骚》便脱胎于此。

那么,汉军为什么会唱楚歌呢?这与“楚”的历史地理概念有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荆州),楚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又迁巨阳(今安徽太和县);公元前241年,又迁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223年,秦兵攻破寿春,楚亡。随着楚国国都的不断东迁,楚人逐渐进入江淮地区,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开始被称为“楚地”。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1]1项羽是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后来才随叔父项梁迁居吴中(今江苏苏州)。项羽举兵反秦,是在迁居吴中之后。《史记·项羽本纪》载:“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1]2可见,项羽这八千江东子弟,是他在吴中所收的嫡系部队。项羽以这八千精兵为基础,从击败秦将章邯到灭秦,再与刘邦逐鹿中原,逐渐发展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前后经历大小七十余战。但是,从未到过长江中游的荆楚地区。

公元前202年,韩信率兵进驻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准备与项羽进行决战。他在十个方向埋伏了军队,又派士兵冲着楚营叫骂。项羽率军一直冲到垓下,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项羽带的人马少,而且粮草很快用完。于是,项羽亲率楚军突围,却遭遇韩信诈败,汉军准备分段围歼楚军。这既打破了项羽的突围计划,又拉长了楚军的突围战线。一晃几日过去,楚军粮草断绝,又无救兵,项羽陷入一筹莫展的困境。

夜幕降临,寒风呼啸。饥寒交迫、身心俱疲的楚军将士们忽然听到周围汉军营地都响起了楚地歌谣的吟唱声。“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同窗兄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2]103楚军将士一听,顿时勾起了思乡之情,想起了家中的父母妻儿。于是,接二连三地有楚军开始逃亡,甚至投奔汉军营地。

项羽听到汉军中唱起楚歌,以为汉军尽得楚地,心烦意乱,对着自己心爱的虞姬和平生最钟爱的坐骑乌骓马,唱起了《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听着项羽的歌声,不禁悲痛欲绝,于是和道:“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1]30虞姬唱罢,拔剑自刎。项羽痛不欲生,见天色未明,就率领八百将士连夜突围。汉军将领灌婴率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不幸误入沼泽地。当他到达东城时,被汉军的数千人团团围住。此时,项羽身边还剩下二十八骑。他把二十八人分成四队,分别从四个方向突围,最后退到乌江边上。乌江亭长准备了渡船在此守候,见项羽过来,就请项羽尽快上船,渡过乌江,回到江东,以图再战。可项羽感到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在乌江畔拔剑自刎。

“四面楚歌”是汉军对楚军开展的攻心之战。韩信让汉军中会唱楚歌的士兵对着楚军营地齐唱楚歌,借此思乡曲来瓦解楚军的战斗意志。楚军就在这四面楚歌声中分崩离析、不攻自破了。

二、“四面楚歌”的阵地文化战策略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因此,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一时难以动摇。将文化运用到两军交战的战略战术之中,就是文化战。文化战从双方将士阵前的流血拼杀走向了双方指挥员幕后的斗智斗勇,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历来把“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战争的最佳目标[2]87。《孙子兵法·谋攻》有言:“伐谋者,用谋以伐人也,言以奇策妙想,取胜于不战,兵之上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膑兵法》也曾言:“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垓下一役,汉军先在正面战场上大挫楚军,然后顺势将项羽重重包围。此时,楚军尚有一定战斗力,仍能负隅顽抗。在这种情形下,韩信采取了攻心战术,削弱楚军士气,瓦解楚军的战斗力。《通典·兵五》“声感人附”条曰:“夫声感人。享宴将士,以激励于众,酒酣,使拔剑起舞,作朋角抵,伐鼓叫呼,以增其气。丝竹哀怨之声不可奏,使人凄怆,损锐气,挫壮心,则难胜敌。汉王围项羽垓下,令师人四面楚歌,羽众久苦征战,思归,遂溃。”《通典·兵十四》“先攻其心”条曰:“汉王既破项羽于垓下,羽兵尚众,汉兵围之而皆为楚歌,楚人久苦征战,因败思乡,遂溃。斯亦攻心之机。”“四面楚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文化战与心理战合二为一,用文化勾起了困境中楚军将士的思乡之情,致使其士气全无,一败涂地。

(一)“四面楚歌”充分营造了兵临城下之势

垓下之围,汉军三十万,楚军十万。但项羽军队中还有很多精兵强将,战斗力仍然很强。在当时情况下,汉军并未对楚军实现四面合围,楚军完全可以背水一战。而且过江也是楚之营地,项羽还可退居乌江。然而,汉军占据制高点对楚军营地歌唱,用歌声营造了四面合围之势。楚军则被汉军兵临城下的气势压倒,最后一道心理防线被彻底击破。

(二)“四面楚歌”彻底摧毁了楚军将士的心理精神支柱

项羽军中多是江东子弟,同乡同族凝聚而成的同生共死的团队精神极强,同时又对楚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认同。因而,“楚歌”作为他们的家乡文化,不约而同地勾起了其亲情和乡情——这也是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韩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楚地文化进攻楚军。首先,夜深人静之时,是人最想家的时候,也是声音传得最远并达到最佳收听效果的时候。四面响起的楚歌带给楚军一种暗示:刘邦已经把楚地全部占领了。楚军认为大势已去,军心涣散。其次,河对面就是楚地,甚至有的将士还能望见自己的家乡。在隔河望乡之地,最能使楚军将士想家。特别是在残酷的战场上,想家的念头更为强烈。再次,面对着家乡,在自己的家门口,被团团包围,多数楚军将士本已无心恋战。听到熟悉的凄凉婉转的家乡歌声,使他们泪流满面,思绪泛滥,丧失斗志。

(三)“四面楚歌”成功打造了以歌为剑之媒

文化战的实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歌曲、音乐是人类最通用的交流方式,较之标语、传单、口号显然更胜一筹。韩信掌握了楚军连年征战、思乡心切的心理,选取了项羽军队人人会唱、个个理解的战争中父母呼唤儿子、妻子思念丈夫的家乡民歌,用亲情、乡情激发楚军将士的厌战情绪,彻底挫败了楚军的战斗力。在短兵相接的两军战场,以四面楚歌代替了刀光剑影,兵不血刃就胜券在握,的确是一次成功的阵地文化战。

三、“四面楚歌”文化战的几点启示

战争的较量本质上是文化的较量,精神的较量。征服一个国家不仅要征服其军队和政权,更重要的是征服其文化。“四面楚歌”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有准备的阵地文化战。韩信以大合唱,重挫了楚军将士乃至项羽的信心和斗志,减少了自己军队的伤亡,加速了项羽军队的失败。其堪称是历史上文化战的经典案例,把“伐心”为上的兵法精髓演绎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不尽的启示。

(一)文化战是争夺民心之战

荀子曰:“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孔子也曾说过:“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四面楚歌”从表面看是以楚文化瓦解了楚军,但却从深层次证明了文化战是征服人心的战争。在对待民众百姓的根本问题上,项羽逞霸施威,刘邦则忠厚爱民。大相径庭的态度,导致了人心向背的明显差异。

首先,以入咸阳为例。刘邦入咸阳,封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废除秦朝一切严刑峻法,严明法纪,秋毫无犯,约法三章。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刘邦推辞不受,秦人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很显然,刘邦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戴。项羽原是统兵打败秦军主力的名将,在推翻秦朝暴力统治过程中功勋卓著,民望所归本应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仇秦百姓,滥施淫威,屠城咸阳,烧秦宫室。秦人对其大失所望,民众的心理天平自然向刘邦倾斜。

其次,以入关中为例。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地势险要。项羽假传怀王旨意擅自截取诸侯之兵入关后,杀了秦的降王子婴,又以欺诈手段在新安城南一夜之间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人。项羽这种漠视民心、强奸民意的举措,无疑在民众的心中火上浇油,关中父老恨之入骨。之后,远在巴蜀的刘邦席卷关中还定三秦,使关中成为刘邦的营地。刘邦出关伐楚,安抚父老,大赦罪人,奖励耕作,使关中地区成为对楚作战的稳固战略后方。在顺应民意、争取民心、团结民众的根本问题上,项羽明显失民心,激民愤,以至于项羽在垓下迷路时,连一位耕田的老者也要骗他误入泥泞的沼泽之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列宁说过:“谁的后备多,谁的兵员足,谁的群众基础厚,谁更能持久,谁就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由此可见,一代霸主最终自刎乌江是必然的。

(二)文化战是争夺人才之战

历史证明,正确的人才观是夺取天下、巩固政权、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执政者善用,则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运昌盛;反之,则分裂动荡,民怨沸腾,国运衰落[3]43。“四面楚歌”阵地文化战之所以获得成功,韩信是第一大功臣。其战功卓越,为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诚如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言:“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韩信外表散漫但内心坚韧,胸怀壮志但雄才不露,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韩信年轻时就有建功天下、光宗耀祖的宏大志向,为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甚至甘心忍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怀有雄才伟略的韩信乘机从戎,先仗剑从项梁,但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又属项羽,为项羽出谋划策也不被采用;于是,弃楚归汉。萧何荐之于刘邦,刘邦以震惊三军的举动,以最高礼仪拜其为大将,为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韩信为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几年之内就另辟战场,横刀跃马,自西向东,席卷国土。最后,在垓下打败了项羽,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如果项羽没有冷落韩信,就不会逼走韩信,也就未必有“四面楚歌”了。

战场上的角逐,历来是人才的竞争。楚汉战争也不例外。鸿门宴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兵十万,在霸上”,军事实力相差十分悬殊;对于个人武艺而言,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所谓“吾宁斗智,不能斗力”。但是,战争的结局却是刘邦登上了皇位,项羽自刎于乌江。原因何在?正如刘邦所言:“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1]70毛主席在与党内同志的谈话中曾经指出:“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无疑,依靠优秀的英才群体,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关键所在。项羽恰恰反其道而行,信任叛徒项伯,出卖朋友曹无伤,怀疑谋士范增,逼走智士陈平,误怨猛将英布,冷落韩信,逼反周殷,怀疑钟离眜,种种错待谋士武将的行为使其日益成为孤家寡人。且项羽以个人好恶作为分封标准,或不封、或失封、或错封,致使诸侯各怀其心、各拥其军、各为其权,最终纷纷降汉。因此,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常胜,刘邦常败,但力量对比却是项羽越打人越少,刘邦越战人越众。其根本原因就是项羽自毁长城,刘邦却建立了有所依靠的统一战线[4]169。可见,文化战更是争夺人才之战。

(三)文化战是争夺灵魂之战

任何政权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之上,并由此得到社会公众的心理认同才能有效运行,而这一价值基础就是社会公众为什么要忠诚于它的价值判断,也是政权稳固的根基[5]29。因此说,文化战是争夺军心民意、争夺灵魂的战争。“魂者,器物之统摄也。”一个人有了灵魂,站位就会高,眼界就会宽,心胸就会开阔,就能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支军队有了灵魂,就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就能舍生忘死,决战决胜。毛主席曾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坚持把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把红色基因代代传下去,确保我军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确保思想政治上特别纯洁、特别过硬、特别坚定。”可见,文化决定着一支部队的灵魂。在新旧势力交错、武装力量大整合的时代,项羽虽无尺寸之地,乘势起事于田野之中,三年之间,为五国诸侯统帅而灭秦,分裂土地,封授王侯,自号霸王。然而,项羽用衣锦还乡再见江东父老作为自己奋斗的政治理想,用权力对抗民众的价值判断,用暴力谋求政治的合法性。虽尊怀王为义帝,却逐出彭城,秘密暗杀,自立为王。结果既失去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给了政敌刘邦一个出兵讨伐项羽的合理借口——“以仁义之师从诸侯诛残贼”,更使将士们失去了忠诚的价值判断。将士们失去了忠诚的价值判断,就失去了政治信仰和政治灵魂,也就失去了对敌作战的坚定信念。因此,在“四面楚歌”的强大攻心之势下溃不成军。“谓霸王之业,欲以力争经营天下。”项羽的军事才能所带来的胜利,使他误以为用军事手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政治问题,最终导致自己的政治理想随着军事的失败而一起灰飞烟灭。

[1] 韩兆琪.史记选注集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 任立亚,程海礁.军事文化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3] 谈焕兴,戴鹏.论楚汉战争双方心理管理艺术的较量[J].军事历史,2001(6).

[4] 韩舒,温书泉.从统一战线视角看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失败的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

[5] 谈际尊,等.军人核心价值观伦理学基础[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刘彦超)

On the Strategies and Inspirations of Cultural War—Take the “Besieged Song” in Gaixia War as an Example

SUN Xiaomei

(DepartmentofPoliticalWork,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A war is cultural and spiritual in nature. During Chu-Han war period, Chu army was defeated by his own culture, the “Besieged Song”, which was a typical example of a successful cultural war. In another word, which means defeat the enemy without fighting, this could be called a classic war in history, and it offer much for thoughts and inspiration.

Chu-Han war; Besieged Song; culture wars; strategies; inspirations

2016-01-06

孙晓梅(1972— ),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

E0-055

A

1008-2077(2016)11-0093-04

猜你喜欢
垓下楚军汉军
楚汉之争最后四个月大致情节梳理(上)
庸国的灭亡
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
垓 下
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
历史上最早的细菌战
垓下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