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16-02-12 18:29蔡小筱郑伟伟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四川乐山614004
图书馆 2016年6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蔡小筱 张 敏 郑伟伟(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四川乐山 614004)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蔡小筱 张 敏 郑伟伟
(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四川乐山 614004)

〔摘 要〕虚拟学术社区是当代学术用户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阵地,知识共享交流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基于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类型及特点对知识共享的内容的影响,从个人、人际、社区三个方面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虚拟学术社区 知识共享 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格式〕蔡小筱,张敏,郑伟伟: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6(6):44-49

·专题研究·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学术交流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事科研所要求的学术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1]。常见的传统学术交流形式通常会受发行周期、地点、空间容量等条件的约束,无形中限制了学术交流活动中信息获取数量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随着网络的出现,更多研究者倾向于通过虚拟平台进行知识共享,以弥补常见的传统学术交流形式的不足。但虚拟学术社区有别于一般社区,其特殊性会对用户的知识共享行为及内容产生一定影响。

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社区成员可以不受时空、地域限制,自由传递和交流信息,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虚拟学术社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用户信息、知识交换的重要场所,用户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知识共享,实现知识的转移,使知识的利用达到最优。知识共享是虚拟学术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知识共享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基于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类型及特点,从个人、人际、社区三个方面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指出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2 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类型及特点

2.1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

虚拟学术社区属于虚拟社区的一种,它具有虚拟社区的一般性,也具有虚拟环境下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的特殊性。

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界定,王东从交流媒介、交流内容和交流主体三个方面对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虚拟学术社区必须具备以计算机充当用户实现实时交流的媒介,以学术知识为交流内容,以学院、科研院所等教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参与主体。并根据其特征将学术社区的学术交流形式分为正式性学术交流和非正式性学术交流。正式性虚拟学术社区有三种:开放式课件共享平台、数字出版平台和开放存取资源性平台。而非正式性虚拟学术社区分为学术博客和学术论坛两种[3]。徐美凤等在Markus分类的基础上,借鉴了其专业社区的概念对学术社区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她认为,虚拟学术社区是以特定的专业主题为内容,进行学术信息交流活动的专业社区。并从三个方面界定了虚拟学术社区的范畴:①以服务学术科研为目的。②以特定专业领域的研究为交流内容。③有稳定的专业用户群[4]。Liu等将虚拟学术社区定义为一种学习社区,认为虚拟学术社区是用户以交换与学术相关的观点、经验、文件、评论和反馈为目的的一种虚拟学习社区[5]。屈宝强在一般虚拟社区定义的基础上,将虚拟学术社区定义为学术性比较浓的网络学术论坛[6]。

目前,对学术虚拟社区的定义还未得到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但其内涵都强调了其学术性,主要体现在社区用户、社区用户交流内容、交流目的、社区氛围等方面具有学术性、专业性等特征。

2.2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

目前关于虚拟学术社区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虚拟学术社区类型的划分较为单一。陈红勤按不同的标准将虚拟学术社区分为以下几类:①以内容涉及的范围为标准,将虚拟学术社区分为综合性学术网络社区和专题性学术网络社区;②以学术的独立性为标准,分为独立学术社区和附属学术社区;③以社区成员的名气和级别划分,分为名人学术社区(如,科学家共同体、知识专家学术社区)和草根学术社区;④以学术社区的实时性为标准,划分为即时学术社区(如,QQ群)和非即时学术社区(如,学术论坛)[7]。

相比于其他虚拟社区,虚拟学术社区发展较晚,相关研究很少触及到对社区的分类。但是,不同虚拟学术社区会呈现出不同特点,不同虚拟学术社区成员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2.3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

虚拟学术社区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科研人员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方面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如互动式交流、反馈及时、言论宽松自由等[8]。

虚拟学术社区是虚拟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区的一般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国外学者Scribner指出,虚拟学术社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成员身份的真实性与匿名性相结合(半虚拟社区);②扩展了交流空间:为用户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空间;③平等性:虚拟学术社区改变了社区成员在现实环境中的身份、地位、职位等约束和局限性;④讨论的内容具有专业性[9]。

国内学者认为,相比于其他社区,虚拟学术社区具有以下特点:①知识共享范围广:虚拟学术社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提供或获得任何类型的服务,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②平等性:虚拟学术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便于用户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知识本身,尽量避免受到身份的干扰,实现用户间平等自由的知识共享;③专业性:专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户归属于特定的专业或学科门类,二是,用户间彼此交流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④自由性:虚拟学术社区倡导最大限度的言论自由,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促进学术观点的自由表达;⑤反馈及时性:虚拟学术社区为用户提供了及时交流的平台,便于用户快速发布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思想,提高了用户消费知识的效率,用户能够得到及时反馈[10, 11]。

其后的相关研究基本结合国内外观点,遵照虚拟学术社区的某一些特征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对于虚拟学术社区特征的描述仅限于总体社区,而不同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会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对此研究相对较少。

3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由于受到虚拟学术社区特有的知识属性影响,虚拟学术社区存在知识共享意愿较低、共享知识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探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挖掘提高用户知识共享意愿及相关措施受到学者较多关注。文章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3.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社区成员的个体背景特征、知识共享动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知识共享满意度、利他、利己等因素。

(1)个体背景特征

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的个体背景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专业领域、教育背景、使用经历等。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社区成员的行为受到个体背景特征的影响。徐美凤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主体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来自不同专业知识共享主体在话题来源、语言风格和对知识权威的认同等方面存在差异性[12]。王伟军对科学网知识交流与贡献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年龄和使用经历会正向显著影响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13]。另外,由于从众心理的存在,一些成员对等级较高的成员所提供的知识更为关注,积极地参与互动,期待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得到高级别成员的指点,因此,社区成员的等级对浏览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4]。

(2)个人动机

人们内在需求的满足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动机是解释行为的重要变量。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用户的需求包括心理性需求和信息需求,会刺激用户产生信息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信息性动机指用户在社区中获取知识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动机,在虚拟学术社区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是发帖者的主要目的,信息性动机对发帖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14]。心理性动机指用户通过知识共享获得愉悦感、认同、争面子的动机。王伟军指出乐于助人是社区成员参与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分析结果证实乐于助人所带来的愉悦感促使社区成员更有动力与其他社区成员交流并分享自身的知识[15]。刘蕤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争面子与知识共享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16]。

(3)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知识共享行为的主要自我驱动因素[17],对个体起着重要影响。在对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中,自我效能被广泛引入研究模型。Hsu指出,成员自我效能的缺失导致用户在知识交流中知识壁垒的出现[18]。与自我效能低的用户相比,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执行某一行为。刘蕤从个体心理考察了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证实,自我效能与知识共享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16]。徐美凤将知识共享行为分为浏览、发帖和回帖,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正向影响发帖和回帖行为[14],这充分说明社区成员的自我效能越高,越愿意主动参与知识共享。Bock[17]、Hsu[18]、Chang[19]也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证明:成员的自我效能直接或间接地积极影响着虚拟学术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

(4)结果预期

结果预期是社会交换理论重要内容之一,对知识交换行为起着重要作用。在虚拟学术社区中,从获取利益的对象来看,社区成员对知识共享活动的结果预期包括个人结果预期和社区导向的结果预期,个人结果预期包括知识增长、获得尊重、寻求支持、结交朋友等,社区导向的结果预期主要指为社区集聚知识、维持社区的持续发展等。刘蕤指出,个人结果预期与知识共享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16]。

(5)共享满意度

满意度是成员对知识共享的感知绩效与其期望进行比较的结果。在虚拟学术社区中,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当用户对自己知识共享行为实施的期望无法得到满足时,用户的共享意愿及行为都会受阻。陈明红对科学网博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知识共享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成员的持续知识共享意愿[20]。

(6)利他因素

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社区成员在知识交流与共享中的利他主义思想,是科学工作者对学术交流本身的要求,而非利益驱动下的交换行为。徐美凤的研究表明了利他因素对发帖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任曼也指出:乐于助人对网上知识社区知识贡献和知识收集有积极影响[21]。

(7)利己主义

由于知识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不论社区成员是否对其做出贡献,都能享受其带来的好处,贡献知识的成员由于害怕知识产权的剥夺或丧失自身价值,而不愿意贡献学术知识,即私欲导致成员更多地获取知识,较少或不贡献知识[15]。路琳通过实证研究也指出,组织内部的社区成员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尽可能增大个人收获而减少个人损失,更愿意获取知识,而不愿意贡献知识[22]。

3.2人际因素

虚拟社区也是人际交互的重要空间,因此,人际因素势必影响到用户知识共享。在虚拟学术社区中,影响社区成员知识共享的人际因素包括社区成员之间的互惠、信任、关系、成员间的相似性等等。

(1)互惠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大多数用户是为了将来能得到他人的帮助而贡献自己拥有的知识。知识共享中的互惠规范认为知识交换是相互的,而且交换双方主体认为知识交换是一种义务和公平[23]。在具体的研究中,谢海欧证实互惠对知识共享的质量产生影响[24]。Lin等对信息技术专业社区的研究表明互惠因素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23],陈明红、漆贤军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互惠为关系资本的重要内容,对科学网用户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关系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成员知识共享效果[20]。Wasko等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当社区中互惠规范强时,社区成员就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他人[25]。而徐美凤的研究指出,互惠因素对发帖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在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中,对互惠的预期越大,参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可能性越低[14]。因为虚拟学术社区成员注重知识交流本身,而不是利益交换[4]。

(2)信任

与传统的学术社区不同,由于虚拟学术社区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成员间的关系更为脆弱,成员之间的信任会营造一种利于成员交互的良好氛围,是影响用户参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减少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Ridings指出,信任是用户产生合作、知识共享行为的一个重要前提[26]。成员间相互信任的程度越高,参与知识共享的意愿越强[27]。成员之间的信任包括对成员能力的信任和对成员品行的信任。对成员能力的信任,主要表现为对其他社区成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感知;对成员品行的信任,主要表现为对其他社区成员品质的感知。甘春梅等[15]、陈明红和漆贤军[28]、甘春梅和王伟军[29]等一系列研究证实了人际信任是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交互关系

用户间的交互关系是推动知识共享行为的基础。在社会资本理论中,交互关系是结构维度的核心,交互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和交互频率。知识交换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范围越广[30],社交互动就越多,Zhao等认为成员之间互动越多,他们就可以在虚拟社区中获取更多所需信息或知识[31]。徐美凤[14]和陈明红等[28]研究表明:在虚拟学术社区中,成员通常会对自己熟悉的成员发起的话题更为关注,从而积极参与互动。李国鑫等以“小木虫”用户为研究对象,指出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对知识贡献的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32]。故交互关系显著影响成员知识共享行为、质量和数量。

(4)相似性

相似性指个体所感知到的与他人共有的特征。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社区成员间的互动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对成员感知相似性产生正向影响[33]。成员间的相似性包括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共同语言为成员彼此理解提供途径,共同愿景可增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促进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在社会资本理论中,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愿景是社区成员的认知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成员的知识共享效果[20]。周军杰等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具有相同兴趣的用户容易形成一个群体,成员间更愿意贡献知识[34]。Chiu进一步证明了虚拟学术社区中,用户间因相似性而产生的认同感是知识共享的必需条件[35]。

3.3社区因素

在虚拟学术社区中,社区系统为学术用户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社区因素主要包括社区信任、社区的激励措施等。

(1)社区信任

成员对社区的信任使社区成员认同彼此的关系,并逐渐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的有效管理,可规范社区成员的信息行为,有效防止成员的投机取巧行为。社区成员在参与交互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社区相关规定,逐步形成对社区管理的信任,这对回帖行为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6]。

(2)激励机制

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虚拟学术社区中,激励主要指激发社区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有效措施,借此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增强用户的粘性,实现社区的持续发展。徐美凤通过实证指出,社区建立的激励机制对知识共享起着重要作用,常用的激励措施包括积分、社区成员等级(如小木虫成员等级为无虫、新虫、铁虫、铜虫等)、社区荣誉、虚拟货币(如各论坛提供的金币)等[14,36]。

综上可知,目前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所倡导的价值观、社区氛围。但对个人社区感、社会文化方面和心理方面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进一步加强。

4 结语

目前,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受到社区类型、特点的影响,众多研究者基于此,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动因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1)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目前并没有相关研究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的内涵采用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者只是根据研究需要,强调其交流主体、交流内容、交流方式、交流目的及社区氛围等的学术性。

(2)虚拟学术社区的类型及特点:不同类型的虚拟学术社区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虚拟学术社区成员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因此,不同类型社区所具有的特殊性对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针对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研究主要是对整个虚拟学术社区的特点进行的分析,而对于具体的某一个虚拟学术社区特点的相关研究稍显不足。同时,不同社区的特殊性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及内容产生的影响,其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3)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对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方面,而对于社区因素和系统因素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在个人因素和人际因素相关研究还存在不足。在个人因素方面,用户的个体背景因素主要是针对专业背景、使用经历进行研究,而使用社区的时长、用户的性别、年龄、用户间的关系等因素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稍显不足。其他的个人因素,主要从用户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个体的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品质等社区用户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在人际因素方面,对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知识共享的人际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用户间主观存在的心理认知方面(信任、熟悉感、成员间的相似性等)进行研究,而社区用户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关系网络、关系节点、关系强度等)对知识共享行为影响的研究相对不足;在社区因素方面,现在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所倡导的价值观、社区氛围等因素,主要包括用户对社区的信任以及社区所采取的激励措施,但现有研究针对社区环境、社区属性和用户社区感(归属感、融入感、成员感、与社区相符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情感连接)等对知识共享影响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

(来稿时间:2016年1月)

参考文献:

1.李芳.学术交流对高等学校的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 30(6):804-806

2. 徐小龙, 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23(8):83-86

3. 王东.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共享实现机制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4.徐美凤. 基于CAS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1

5. Liu.,& Shao.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Willingness in Virtual Academic Community: A Survey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M].In 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uting and Management. Springer New York, 2013:1091-1098

6. 屈宝强. 网络学术论坛上的科研合作行为及其反思——以“小木虫”学术论坛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215-218

7. 陈红勤,曹小莉.学术网络社区研究综述[J].科技广场,2010(8):235-237

8. 赵玉冬.基于网络学术论坛的学术信息交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9):40-43

9. Scribner J P, Cockrell K S, Cockrell D H, et al. Creating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in schools through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 evaluation of a school improvement process [J].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9, 35(1):130-160

10. 王健.虚拟学术社区中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11.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1, 55(13):67-71, 125

12.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主体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 54(22):111-144, 148

13. 王伟军,甘春梅. 学术博客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 科研管理,2014, 35(10):121-127

14. 徐美凤,叶继元.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 34(11):72-77

15. 甘春梅,王伟军,田鹏.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心理诱因研究[J].情报学报,2012, 31(10):1026-1033

16. 刘蕤,田鹏,王伟军.中国文化情境下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2012, 30(6):866-872

17. Bock,G..W., Kim,Y.G.. Breaking the myths of reward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attitudes about knowledge sharing[J].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2002, 15(2):14-21

18. Hsu,M.H., Ju,T.L., Yen,C.H,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 communi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2007, 65(2):153-169

19. Chang,H.H., Chuang,S.S. Social capital and individual motivations on knowledge sharing: Participant involvement as a moderator[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1(4): 9-18

20. 陈明红.学术虚拟社区用户持续知识共享的意愿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 36(1):41-47

21.任曼.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网上知识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1

22. 路琳. 人际关系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116-121

23. Lin,M.J.,Hung ,S.W., Chen,C.J. Fostering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2009(5):929-939

24. 谢海欧.高校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模型实证研究[J].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2011, 20(7):5015-5016, 5019

25. Wasko M M , Faraj S. Why should I Share? 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 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 2005, 29(1):35-57

26. Ridings, C.M., Gefen, D.,&Arinze,B. Some antecedents and effects of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02, 11(3):271-295

27. 孙红萍,刘向阳. 个体知识共享意向的社会资本透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1-114

28. 陈明红,漆贤军.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学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37(9):101-105

29. 甘春梅,王伟军.信任对学术博客知识获取与共享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 37(11):67-70

30. Renko, E.,Autio,H.J. Sapienza, Social capit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knowledge exploitation in young technology based firm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22(6):587-613

31. Zhao,L., et al. Cultivating the Sense of Belonging and Motivating User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2(6):574-588

32. 李国鑫,李一军,陈易思. 虚拟社区成员线下互动对线上知识贡献的影响[J]. 科学学研究,2010(9):1388-1394

33. Lu,Y., Zhao,L., Wang, B. From Virtual CommunityMembers to C2C E-commerce buyers: Trust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its effect on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0(9):346-360

34.周军杰,左美云. 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2(6):185-192

35. Chiu, C.M., Hsu, E.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3):1872-1888

36. 徐美凤,叶继元.不同学科学术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对比分析[J].情报杂志,2011, 30(11):134-139

Review of Infuence Factors on Knowledge Sharing inAcademicVirtual Community

Cai Xiaoxiao Zhang Min Zheng Weiwei
( Library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

〔Abstract 〕The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c research feld. This article teases out previous research about the knowledge sharing in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as follows: the connotation, types and character of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knowledge sharing from 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al aspects. Finally, the shortage of research is summarized.

〔Keyw ords 〕Academic virtual community Knowledge sharing Infuence factors

〔分类号〕G350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网络学术社区的信息聚合与共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CTQ03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蔡小筱(1980-),女,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服务与用户;张敏(1974-),女,博士,西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服务与用户;郑伟伟(1989-),女,长安福特公司档案员,研究方向:信息检索与服务。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价值网络关系结构跃迁中知识共享模式演变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
“经管之家”用户知识共享及社会资本影响因素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