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2016-02-13 04:46舒英杰时侠清李文阳王丽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课应用型

舒英杰,时侠清,李文阳,王丽华,许 峰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

舒英杰,时侠清,李文阳,王丽华,许峰

(安徽科技学院 农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专业课教材在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存在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性、质量不高、内容滞后、定位不准和监管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以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专业课教材建设中保证教材质量和完善教材评价机制的一些有益尝试。

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教材建设

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是一类建立在地级市,以农业学科为主或为优势学科,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本科院校。这类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当地农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安徽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学校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以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引领,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制定了“重基础、强实践,重素质、强能力”的“平台+模块”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种子专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和省卓越农艺师支撑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1]

教材是教与学的工具,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蓝本,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建设是高校三大基本建设项目之一,是稳定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广义而言,高等学校教材建设包括教材选用和教材编写两个方面。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的教材,尤其是专业课教材,如何充分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能否实施到位的重要保证。因此,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必须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应用型教材的建设策略。

一、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体系不完善

农科专业现有的专业教材基本都是本科或高职高专教材,而研究生,特别是农业硕士研究生的教材很缺乏,几乎没有相应的专业课教材,有的教材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都用;有的教材内容陈旧,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成果引用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目前很多教材均只编写一些科普性、公认性和非争议性的内容,对一些有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内容采取回避态度,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大都是以适应学生平均水平而编写,缺乏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探讨。《农产品营销学》这部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教材内容除了涉及农产品营销的基本知识外,还有很多主题讨论。另外,专业课教材体系不完善体现在重视纸质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材相对匮乏,特别是随着MOOC、微课等教学手段的更新,更应该大力开发相应的电子教材。

2.教材编写缺乏系统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专业的教材系统性不强,表现在专业核心课不同课程教材的衔接性不明显,部分课程教材之间内容重复,如《种子生产学》与《种子经营管理学》两教材中均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新品种审定、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等内容;《作物育种各论》与《种子生产学》内容也有较多重复等等。当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增删,但由于不同授课教师对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往往导致同一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被讲授的情况。二是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编写不同步,重理论教材的编写,而对实践教材重视不够,这恰恰与应用型农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相符的。种子专业核心课程(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种子生产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经营管理学)理论教材往往有多个版本,而相关的实践教材寥寥无几,只有尹燕枰和董学会主编的《种子学实验技术》及洪德林主编的《作物育种学实验技术等》。

3.教材编写质量不高

目前,除一些公共课教材有传统的经典教材外,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是新专业,其专业课教材均是近些年陆续出版的,这些教材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现象。导致这些教材编写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编写人员自身水平不高,由于目前高校的业绩考核机制不合理,只重视论文和项目,而教材的业绩分值很低甚至没有,使得大部分高校的专家、教授们不愿意花时间编写教材,一些教材往往是几个副教授或中级职称人员为了评职称而编写的“职称教材”、“包销教材”,或是导师带几个研究生编写的教材,由于这些编写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尤其是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在编写过程中大篇幅地引用旧教材的内容,学科前沿内容或自己教学经验总结的内容很少。

4.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一是由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兴起,许多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二是教材编写要经过立项、组织编写、出版发行等环节,一般要2~3年时间,当教材发行后一些新的法规(如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及统计数据可能发生了变化,往往导致教材出版之后内容显得相对滞后;三是由于教材的修订不及时,导致内容滞后,如《种子经营管理学》,目前只有康玉凡和金文林(2006年)主编的全国第一部统编教材,但由于至今没有修订,导致里面的内容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种子法、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不吻合。

①建筑施工在人为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扬尘,而扬尘中的颗粒物会空气的流动而不断移动,形成细小的颗粒物,而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又极易被人们所吸食并且累积在人们的呼吸系统中,最后引发呼吸道系统等相关的疾病,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②建筑施工中的大量机械设备的使用,势必产生大量的悬浮扬尘,这就直接的增加了粉尘的浓度,降低了大气能见度,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程度,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另外,严重的扬尘污染势必造成居民的投诉增多,使得建筑企业无法如期的完成施工目标,给施工单位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扬尘污染的科学管控,已经成为建筑施工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材选用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用定位不准

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主要是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农科人才,因此,教材的选择上更应该突出“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有些地方高校盲目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和“教学委员会推荐教材”等经典教材,这些教材虽然有一定的权威性,但地方性不强,一般为全国通用教材,不利于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材选用的监管制度不完善

目前,许多本科高校教材征订缺乏严格的监管审核机制,虽然程序上有教师本人申请、教研室主任或教学院长审查和教务处审核等过程,但均只是流于形式上的签字,对教师征订的教材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基本都是教师选什么教材就征订什么教材。导致相同课程不同任课教师选用不同的教材;有些教师图备课方便,不愿更换教材;有的任课教师随意更换教材;有的自编教材(如职称教材、人情教材、包销教材)没有经过严格审核而随意进入课堂等等,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建设的对策

针对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专业课教材的编写、选用和监管。

(一)完善教材建设的监管机制

(二)加强教材的系统化建设

同一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应该形成体系,不同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在考虑到教材完整性的基础上,应该尽量避免不同课程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不能只考虑到编写的容易,应更多地为学生和授课教师着想。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的建设不能脱节,在编写理论教材的同时,应该兼顾同课程或课程群相关实践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到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的相配套。做好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的配套,尤其是实践教材更应该配套相关的视频影像,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笔者作为副主编的全国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种子加工与贮藏》(第二版),根据学科发展及教材的系统性,对第一版的内容进行较大幅度的增删,同时制作了配套的PPT电子教案。

(三)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所谓高质量的教材就是要做到定位准确、内容先进、取舍合理、体系完整和风格明显,[4]要做到以上五点,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加大教材编写的投入力度,提高编写人员的积极性,即增加教材编写的业绩分值或奖励力度,使一些高校或行业的专家和教授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编写教材,减少“职称教材”;二是提高教材编写队伍的总体素质,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高职称教师或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以及一些年轻博士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不仅能保证对教材进行准确定位,而且能将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融入教材中,如种子专业的《种子检验学》、《种子经营管理学》和《种子加工与贮藏》等课程行业性很强,必须邀请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加教材的编写,才能保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专业性;三是要成立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统筹规划指导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这样可以做到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教材之间内容上的合理取舍,避免各自为阵、交叉重复的现象,而且可以形成系列教材特有的编写风格。

(四)充分体现教材特色

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是以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教材编写时不仅要充分体现“地方性”的特点,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和《种子生产技术》等课程应以当地主栽的农作物为重点,还应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在保证课程理论知识结构相对完整的基础上,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相配套的实践教材也要注重可操作性,不能只是一些经典的演示或验证试验,更多的应该是操作性强的实训内容,充分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5]

(五)建立和完善教材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严格有效的教材评价机制对教材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不同院校的教材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应用型高校的教材评价标准应有区别,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更不能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等标准来要求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的专业课教材。[3,6]另外,应建立教材使用效果的反馈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授课教师及学生在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以便在修订、再版时进一步完善教材。我校种子专业等农学相关专业,在专业课教材的选用上不要求使用统编教材或规划教材,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以“地方性”和“应用型”为标准,鼓励专业课教师自编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种子专业的《种子实践》就是种子教研室的教师根据地方农作物的特点编写的校本实践教材,避免了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无针对性,根据黄淮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特点进行实践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六)加强教材选用的监管

各高校教务处长和二级学院教学院长要高度重视教材的征订工作,应该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严把教材选用质量关。教材的选用不能由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应实行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我校的做法是:课程组教师商议后共同提出申请,教研室组织认真讨论,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提交学院审核,学院组织相关专家论证,教学副院长签字后报教务处教材管理科审定,教务处审定后方可选用。这样保证了能体现“地方性”和“应用型”的高质量教材的入选,杜绝了主观臆断和人情教材流入课堂。

总之,教材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的建设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不同高校的特点,只有做好教材编写和教材选用两方面的工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地方应用型农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1]许峰,张子学,舒英杰,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以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71-173.

[2]刘亚超,王义明,王洪来,等.对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建设的思考[J].学理论,2009,(5):148-150.

[3]唐伟元,王松云.应用型本科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8):234-235.

[4]王南华.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材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1(3):90-92.

[5]范双喜,乌丽雅斯.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6): 6-9.

[6]谭相柱.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与教材建设[J].黑龙江教育, 2013,(8):33-35.

〔责任编辑王小风〕

G423.3

A

1671-1351(2016)05-0108-03

2016-06-15

舒英杰(1977-),男,湖北黄石人,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副教授,博士。

安徽科技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种业人才培养视角下的种子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x2014081)及“种子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xj2014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农科专业课应用型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