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整体性建构中教师的责任及其角色定位*1

2016-02-13 18:52张海波李光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整体性生态教师

张海波,李光霞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生态课堂整体性建构中教师的责任及其角色定位*1

张海波,李光霞

(通化师范学院 文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摘要:生态课堂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整体性,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态整体性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的生态角色定位,应当包括放弃中心地位,成为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同时要承担生态责任,成为生态整体观的维护者,最终通过生态环境维护、学生整体性维护、信息环境维护,完成教师在生态课堂整体性构建中的责任.

关键词:教师;生态;整体性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中就提倡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课堂教学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理据正如多伊尔和庞德所说,“学习发生的每一个背景中都包含了一位学习者,一位教师,一个背景和学习的信息,……因此,学习发生在一个生态系统之中”.[1]据此,人们对课堂可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即“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等生态因子组成的”[2].比较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由于培养目标的独特性,使得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诉求显得尤为必要,而在建构高校生态课堂整体性模式中教师将起着重要作用.在以生态学方法探究高校课堂,进而提升学科教学质量这一目标诉求下,教师将担负怎样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应该作出哪些方面、何种程度的角色的适应性变革呢?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生态课堂的核心特征以及教师既有的角色认知,对于教师在生态课堂整体性建构中的角色定位展开具体分析.

1生态课堂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生态课堂的首要特征是整体性.美国当代生态思想家巴里·康芒纳认为,生态学的首要原则是“万物都相互关联”.[3]6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信息、环境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整体.生态课堂的整体性正是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教学信息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联,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关联三个方面,如果三种关联良好健康,从而形成“各种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师生主体发展之间实现了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4]课堂便能成为良性充满活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整体.尽管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一个包括课外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封闭的循环,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每一因子都是因为整体性才有价值.教学环境是因为能够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得以顺利发生、教学信息得以展现和流动、学生可以在其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才有价值;教师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信息的流动,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和能力建构才有价值.学生相对于教师是后知者、被组织者、被激发者.但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接受信息、建构知识与能力,并将自己生命成长的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使教师得以继续选择和组织有意义的信息、继续进行知识的建构,生态循环才得以完成,学生此时在课堂中的存在才有意义,生态课堂的整体性才得以体现.生态课堂整体性的核心是,通过信息的循环,最终完成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对教学信息的选择与呈现,教学环境的控制,师生交流与互动中均处于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生态课堂的整体性构建的成功与否.

2教师存在“非整体性”的教学认知

生态课堂的整体性建构强调两个基本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循环.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现是保证循环顺畅的前提条件;二是课堂教学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价值诉求.教学形式的选择、教学环境的控制以及教学条件的创造、教学关系的建构等都应为此目标服务.从这两个基本方面来看,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有一些高校教师存在着对课堂、对教学价值取向的认知误区.这种误区基本呈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忽视了课堂信息的整体性,并没有投入明确的意识和精力将课堂各个信息因子有机融合.突出表现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以确定的知识为中心进行授课,一定程度地忽略学生的反应,忽视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教学信息有时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时偏离了学生建构知识的渴望,教学成为预先设计好的程序的展示.学生在其中被动地反应或者无反应,教师对不进行知识建构的学生通常又会漠然视之,师生之间的信息循环被忽略,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也就无法实现.同时,对学生的教育也仅限于知识习得,忽视了学生生命整体的提升,对信息的理解局限在确定的和教师认知的范围内,忽视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课堂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被割裂开来,教学活动无法高效进行.

第二,课堂教学目标过于物化,对学生的成长缺乏精神引领和课程实施中的生命关怀.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使信息循环高速运行,从而忽略了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命的成长,形成了肤浅的和无意义的整体性.正如有学者所观察到的,“最近十多年来,不少大学的课堂,变得越来越像故事会.以富有趣味的细节的渲染,逐渐取代细致紧张、步步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占据授课的中心位置.”《半边脸的神话修订版自序》).目前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很多学生对知识建构没有兴趣,完全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的信息循环,有时是无意义的,真正的符合课堂教学目的的整体性并未实现.“如果你放任这种兴趣,让儿童漫无目的地去做,那就没有生长,而生长不是出于偶然”.[5]215杜威的这种观点,对于大学生同样适用.

3基于生态课堂整体性建构的教师角色转向

3.1从“教学自我中心者”转向“生态课堂中的平等对话者”

“课堂上教师几乎独享话语,学生‘失语’‘哑语’成为常态,教师课堂上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6].教师对自我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的不恰当认知,既不利于教学整体性模式的建构,更是阻碍了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互动观和对话观,使得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进而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其实,“生态课堂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教学内容、师生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其主旨就是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7]在课堂中真正做到“自然和谐、互动生成、生命发展”,教师必须摒弃霸权,放弃中心地位,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地位相等的另一个主体.师生关系具有主体间性,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对话、交往,是主体间的共在.意味着主体间的权利的平等、尊重与互善和多元的价值依存,实现的是对等的生存法则.因此,主体间性塑造的不是单一主体,而是多级主体相互间的理解和融合的关系,它谋求的是主体之间的和谐共在.[8]

将自己的教学中心地位转向教学中与学生相对平等的一员,对于一些教师并不容易,这一角色转变的实现还需要教师观念上的变革.具体而言,教师应当有意识和有能力辨别环境与生态的差别以及二者对于教师角色定位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态位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生态位极其相像,相对于其他生物,人的生态位最高,处于类中心的地位,但是只有人类有意识地去中心化,整个生态系统才能更具生命力,人类才真正能够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生态责任.同样,只有教师放弃中心地位,认识到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依存”才能真正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知识建构的发生.由此可见,教师们应当有意识地将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狭隘的教学观从整个教育认知中渐渐抽离开,尝试着将自我、教学与整个人类的认同有机融合,进而使教育教学形成真正的精神世界的生态系统或是生物圈.我们以为,教师只有将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摒弃,才能真正促进课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生态课堂整体.

3.2从教学权利的享用者转向生态课堂理念的维护者

教师必须建立生态整体观,维护教学过程整体.“‘生态’的基本内涵为‘生命’和‘关联’,因此,当这种‘生命’和‘关联’体现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时,课堂生态必然体现为课堂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9]教师的责任在于促使这种关联的发生,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传统的教师由于教师中心主义的思想,更多表现为享用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一系列权力与权利,并不注重或者不善于维护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生态课堂教学观念既要求教师打破教师中心主义,同时又要求教师维护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这符合“大地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即“任何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持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才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10]212教师在生态课堂中的地位是特殊的,教师是教学目标的预设者,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帮助者,生态课堂的信息流有从高到低的特征.当信息流动正常的时候,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态中,才能更好地促进循环;但当课堂生态处于不良状态,生态整体性受到威胁的时候,教师又要挺身而出,以平等的身份引导关联的发生,维护生态课堂的整体性.

3.3从教学文化适应者转向生态教学文化的创造者

在既往的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技能的传递为己任,较少能动地营造、建设乃至创造合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文化,即使有的可以称之为教学文化的,也多是由于长期的教师行为和教学特征被动积淀而成的,既缺乏生气,也没有很好地发挥文化的激发和促进教学的意义.生态课堂教学要求整体性、系统性的课堂信息整合,同时以学生生命力成长为价值诉求,基于此,教师应当将自己的角色积极确立为教学文化的营建者或是创造者.我们以为,教师们在创设生态教学文化时能够在如下方面有所作为.

(1)维护好生态课堂教学的环境.课堂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教师应当注意并不断优化课堂物理环境.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营造.在生态课堂上,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有利于信息传播的课堂气氛.多勒认为,课堂教学五个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事情通常不会按希望的方式发生.而且,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许多事情也会被其他学生看到.学生从老师在课堂里与一些学生的互动方式就可以知道老师对这些学生有怎样的感觉”[11]23.对于游离于知识建构的学生不闻不问,以及对于信息交互的忽视都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从而影响信息的快速有效流动.课堂气氛是在师生交往、生生互动、信息传递的学习活动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积极的教学热情、活泼新颖的教学设计、细致全面的组织管理、及时有效的信息调整来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学信息得以快速有效地在师生间流动.从而使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

(2)关怀学生的整体需求.生态课堂的整体性包括学生自身的整体性与学生所参与课堂生态的整体性.课堂中的学生,是一个个身心和谐的统一整体.生态课堂中的教育必须是能帮助学生生命整体发展,并能够对学生的整体需求达成关怀和满足.

杜威说:“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等,才有目的”.“如要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什么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意义.”[12]6教师教学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知识的习得,往往忽略了人格的全面发展.多尔赫认为“教育是促进人们之间相互的满意关系,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的一种共同生活.”[13]49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是为了每一个生命整体的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智力,满足其智力发展需求,还要使其德——精神层面,体——身体层面得以健康提升,也即要满足其身体和精神的健康需求.

关怀学生的智力诉求,就是要关注其在知识学习中的切身需要.学生知识的建构是在主体经验的基础上,在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的意义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置身于学习过程中,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的课堂环境,提供有利于学生建构的信息,以平等协商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生命成长.对那些拒斥信息交流的学生通过组织管理、信息调整等方式将其纳入到联系之中,从而“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其与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发展的动态平衡关系.”[14]

(3)锻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追求生命体的真诚对话.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只是一个召唤结构,若无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本身也是无意义的.只有通过师生间的信息的流动交换,促使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进而有益于生命成长,知识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诚如弗莱雷所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15]49杜亚丽将生态课堂归结为五大特征,他认为生态课堂是和谐课堂、是共生课堂、是多元课堂、是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所彰显的正是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是呈现生命力的课堂.[16]教师、学生、信息、环境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生物链”,“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果这条自然的链子的一个环节断裂,都将导致整体的混乱无序.”[17]37教师必须“运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观察和理解现实世界”[18]3承担起生态责任,通过生态环境维护,学生整体性维护,信息循环维护,从而实现教学信息的高速有效循环,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完成生态课堂整体性的构建.[19]

参考文献:

[1]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87~92.

[2]施洋.语码转换在构建英语生态课堂中的功能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55.

[3]李晓明.美国生态批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朱治国.生态课堂中的教师领导力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3):50.

[5][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1.

[6]孙茂华,董晓波.从霸权到共享——知识经济时代课堂话语的对话性[J].现代教育管理,2014(2):75.

[7]焦君瑞.生态课堂中的高效率教学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8]郑保章,梁海.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10.

[9]孙芙蓉,谢利民.国外课堂生态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10):87~92.

[10]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11]TomasL.Good&jeer.E.brophy透视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12]王承绪,赵祥麟编译.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二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4]杜亚丽,陈旭远.透视生态课堂的基本因素及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52.

[15]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杜亚丽,陈旭远.多维视域下的生态课堂理论诉求[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1.

[17]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8]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9]胡洁雯,李文梅.生态式课堂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2(9).

(责任编辑:章永林)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and Role Definition in Integrality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ZHANG Hai-bo, LI Guang-xia

(SchoolofLiterature,TonghuaNormalUniversity,Tonghua,Jilin134002,China)

Abstract:The integr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but th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logical integrality has certain mistakes in classroom teaching. The teachers’ ecological role definition, should include to abandon center position, becoming a member of the equality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to take the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becoming the maintainer of ecological holism, finally throug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students integrity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maintenance, to complete the teachers’ responsibility in the integrality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assroom.

Key words:teacher; ecological; integrality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6.04.031

*收稿日期:2015-11-08

作者简介:张海波,女,吉林通化人,教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6)02-0100-04

猜你喜欢
整体性生态教师
最美教师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