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实践辨析

2016-02-15 01:41章蔓丽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材音乐

章蔓丽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实践辨析

章蔓丽

通过对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作用、发展现状及教育实践等方面的评析,拟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体制,旨在重构公共音乐教育在实践中的恰当教学操作,提出改善公共音乐教育在具体方法和内容上的可行性建设策略。

公共音乐课程;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案例解析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针对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开展的,以提高他们音乐人文素养为基础,以音乐审美培养为核心的高等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1]。这一论题的提出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时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社会人对音乐文化需求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全面发展逐步成为社会文化发展之焦点所在。如何传承优秀音乐文化,提高个体素质,打造时代所需的有用之才,这一宏大而深远的命题也日益显现出特有的重要性。尤其是,目前我国很多普通高校为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选修等课程,这为高校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知识的丰富及拓展、修养和审美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无疑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供了基础,为陶冶其情操、健全其品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及进一步培养观察社会的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的补充。由此可见,普通高校的这一课程改革不仅是在完成党的教育方针,而且还为培养健全人格、全面专业发展,甚至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智能、开拓、创新能力提供了补充,为建立起完善大学素质教育的立体知识结构层次,甚至为挖掘大学生艺术鉴赏潜力提供了可能,为其理想人生的谋划搭设框架。基于目前的研究状况,文章将主要从实践的视角来分析公共音乐教育在目前高校中发展中的可行方向。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探索的历史与发展的瓶颈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由来已久,有资可考的有19世纪末的北京商部艺徒学堂,它于1897年在学制中开设唱歌课,并有编写的配套音乐教材记载;“早在1897年浙江大学 (前身为求是书院)就开设了音乐选修课”[2]。但其后,包括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除了丰子恺、孙继南等著有音乐欣赏的教材外,其它发展都较缓慢。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门及社会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虽需求呼声较高,但也无欲力争。相对于专业学科的研究,在力度及范围上相对薄弱,具体实践操作方法的研究较少,学科规划的构建更少。据笔者在苏浙沪区域的调查,高校中开设公共音乐教育只占20%不到,有的即使开了此类相关课程,但像选用的教材也是普及读物《音乐欣赏》等,上课时的具体实施较草率。据笔者分析,无论从领导层面还是教学执行层面,都没有对这一缺失现状其引起重视。据笔者分析,无论从领导层面还是教学执行层面,都没有对这一缺失现状其引起重视。表现为,一是教材短缺,多以其它学科暂时借用;二是任课教师不确定,少有专职音乐公共课教师,有些学校借用其他音乐院系的老师兼任;三是考核稀缺,除了音乐教学随意外,考核稀缺使课程形同走过场,仅为应付上级检查。其直接结果可能会因此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反观西方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普通高校多设立有音乐公共课业,如美国哈佛、UCLA等大学联盟学校中,全部设有音乐教育的普及型课程。公共音乐教育健全发展的利好,不仅助推了其本专业的教学,也使其素养获得广泛的认同,而这些成为大学生修学乃至其后就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组成部分。

近年来,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在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上认识逐渐清晰,要求渐趋规范,这也逐渐影响到学生的态度上。国家教委高教司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3]。从上述言论可知,各界对音乐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认识其价值,从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中进行借鉴,从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本身近年来的发展经验得失进行切入。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上辛勤耕耘,倾力呼吁,而教育发展政策也逐渐向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上予以倾斜。

二、公共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实践中的学科定位

普通高校中的通识音乐课程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基础课任之一。它将在感受音乐美韵、体验音乐技术,从而提升内在素养,促进学人的全面文化素质及审美认知水平的提升[6]。

如何重新认识高校通识课程中的音乐之地位和内涵建设发展方向呢?这是实践操作的首要前提。笔者以为,其一要在形式上认清,其主要形式当为音乐鉴赏及简单的音乐表演,要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鉴赏经典音乐作品,并辅以组织参加音乐活动 (如观赏指定的音乐会,参与音乐表演)等,这些形式的开展要注意音乐艺术的自身规律和非专业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灵活拟定。其二要厘清音乐教育在通识与专业上的区别。专业音乐院校中的课程注重学生音乐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实训,其技艺水平的循序渐进训练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评价来界定与衡量;普通高校中的音乐课程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可以不考虑实际的技术训练,而以通识性的知识和鉴赏力培养为主,其内容及考核在操作上可以不拘一格,多样而宽容些,对于技能训练甚至舞台技艺表演则适可而止,而对鉴赏和感受美能力的培养则是主要的。因此,在这类教育实践的开展首先要明确学科定位,才能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知识和审美的情趣,当然也要遵循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规律,这样才会促进其内在修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定位认清将让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事半功倍。

笔者认为,首先,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音乐鉴赏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其次,课程实训的结果是要培养学生的普遍音乐认知能力,而不是成为未来的音乐专业人士。这些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参加这一课程学习的目标是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及审美能力,其定位应该是广普音乐教育,主要意图不在专业音乐技能训练。再次,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点,注意因材施教,尊重学科发展规律,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和文化层次,并合理借助他们自身学科的知识,从更为广泛的渠道和视角来遴选学习的音乐内容,其学科定位还应当注意其综合性的属性,并与当时当地的文化氛围相结合,从而眷顾教育对象的特点。

音乐艺术是特殊的文化形式,它既与时代审美密切相关,也符合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开展公共音乐教育既要注意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内容及其规律,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教育整体质量和学养的提高。此外,也不能忽视音乐自身的技能特点,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文艺演出或比赛活动,有利于文化内涵的不断提升,有利于教育整体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教育理念中人性关怀、人文精神的积淀。加之,公共音乐教育可资共享的教育资源,其广泛适应性为其传承传统音乐文化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实践可行性分析

大学音乐教育担负着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仅不能被边缘化或仅为装点门面之用,还应该引起高校和学生的实践探索,在经过可行性解析后形成一套系统合理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进而丰富和完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舍弃盲目或随意为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将对公共音乐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1.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音乐教育体制

中小学应付高考,使其对进入高校后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忽视或重视程度不够,为推行公共音乐教育不畅埋下伏笔。据笔者观察,当前各高校大学生对公共音乐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获取经典音乐了解的欲望越来越迫切,对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音乐理解力的内在追求也越来越急需。

据笔者调查,公共音乐教育的做法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发展状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在宏观的制度构建上为其提供保障。笔者认为,设立“公共音乐教育中心”不失为有效管理之法。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做过此类的成功尝试,其 “艺术教育中心”已经成为其试验的窗口。这点可以全面协调教学管理。它需要宏观控制来对教学实施中的内容设定和教法选择加以科学地调控,才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技术能力教育、文化艺术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它要承担三方面的任务,一是要有全面地适应性,全校大学生的公共艺术、文化素质培养都要加以引导;二是注重对有艺术特长生的发掘、培养、提高;三是加强艺术团队的培训与排练演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方面要依靠专业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学术保障标准,这应该是公共音乐教育的理想境界。例如,在高校的大学中可以开展不同但有规划的音乐主题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具体音乐实践中来发挥其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从音乐实践过程中来深切感悟文化、从文化中品味音乐[7]。在音乐实践的同时,完成对文化的深入理解与体味。又如可以将交响曲、昆曲等从内容到形式的引入,并在之前举办适当的辅助理论课程和欣赏课专场讲座,使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专业性的视角来理解相关艺术表现形式,使这些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得到广大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公共音乐教育实施的目的,进而达到普及的良好效果。

2.从学科发展层面建立和完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不断更新内涵及理念。要在逐步深化公共音乐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在现在的公共音乐教育基础上进行更为时新的模式探索。笔者赞同 “学科视野下的公共音乐教育”的观点,其标志口号是 “公共艺术教育要强调学科化的思维”[8]。它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配置、教学及其考核内容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指导教学实践,从而走向自身的 “学科化”、“专业化”新境界。所以,音乐教育应该具备知识性、包容性、广泛性等特点,需要逐步建立完善的并有地方 (各高校)特色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规格。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音乐乃是人类理智的最强有力的表现之一”,但 “由于这种最高水平的思维是发生于音乐中的,所以,纵然它是一种音乐世界之内的有关音乐世界的思维,对人类世界也只能间接地涉及,而且在没有其他感觉帮助的情况下很难做到这一点。”[9]因此,将公共音乐教育与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计划等环节相配合、相协调,这对高校能否培养出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美国 《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反复强调,音乐要与其他艺术学科及非艺术学科相联系,提倡关联、整合的课程观念。由美国MENC(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与BOSE公司研发的 《与教育改革同步》是一套用于网络环境的非本音乐专业教材[10],在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加强微机上的互动式参与学习或游戏是已知为可行的方法,它利于音乐与其他学科在技术促进上的联系、关联甚至整合。藉此可以使学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历史、民族文化的有趣知识,甚至可以知晓声学音响技术,这对创造性挖掘有益。

3.改进公共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

目前,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主要是以授课老师 “填鸭式”讲授为主的集体课形式,学生参与度较少,互动则更少。目前,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施还较为短缺,影响了教育实践发展的质量和效果。由此,一方面学校受困于音乐教育的硬件建设,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受困于自身文化艺术视野的狭窄。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使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探索符合音乐教育特点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而加强课内外在实训上的一致性,将教育的方法及内容观测到实处,而教学的内容设置与其目标的一致性无疑要首先解决。如肖邦钢琴奏鸣曲 《热情》的欣赏教学,既要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略到音乐内涵中饱含的爱国热情,又要体会到音乐的社会价值和民族精神感受的功能性,内容的实施与方法的结合要注意一致性。由于公共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多较差,教育实施者更要恰当运用相应的教学引导方法和手段,避免音乐术语过多而阻挠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常用之法是,让学生从文化角度、时代角度了解音乐的思想内容,进而由外及内地理解音乐。

4.以教材建设促进教育思想创新

教学的具体实践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公共音乐教育上具体体现,其创新有具体可操作性,教材更新是其中一环。在目前的教材建设中,笔者在教育实践中的体会是,第一,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并尽可能地创建相应的教材。教材要以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为内容设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材要取经典或代表高尚情操的部分作品,而不是仅取悦于甚至迁就于学生喜好,如 《祖国颂》《红旗颂》《春节序曲》等。第二,要以培养审美能力为重点。要在音乐鉴赏力的培训中注意发展审美在感受、想象、表现与创造上的不同阶段性能力,教材要注意选用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音乐作品,而非艰涩难懂的那类,如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动物狂欢节》《月光》《大海》等。第三,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是对学生音乐的理解力进行挖掘和激励的主要方面,使其内心受到启迪,这就要求教材的遴选要注意选择那些充满智慧的或冥想性的作品,如 《北方的森林》《战争安魂曲》、“维也纳圆舞曲系列”等。

注意教材内容的质量和层次是实践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以笔者实践所感要注重 “三感”。一是要具有美感,要选择那些旋律优美并易于理解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对内容的学习兴趣动力;二是要具有情感,要选择音乐形象鲜明的主题,音响层次上也要富有感染力,这些作品易于叩动学生的心弦,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易于满足其情感;三是要具有快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内容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的接受内容与内在民族音乐文化。

如何体现公共音乐教育的当代性?一是要在体现多元文化上下功夫。教材的内容不应仅限于纯器乐或声乐作品,影视、戏剧、舞蹈等综合舞台艺术作品甚至绘画、书法等姐妹艺术中可以更多触及美学、哲学、史学等其它社科人文知识,这利于文化艺术的深层次内涵延展。二是要注意经典文献的选用。要多选择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不断更新或根据需要再调整,这利于从历史积淀中传授音乐知识及其主要风格。三是要注意内容的时代性。要让教材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内容及其审美,要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时兴之作。

要注意多元文化的交融并举。一是要注意政策与艺术的结合。国家性的教育方针要融入,德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要适当,要体现社会健康发展的正能量,也要注意学科实际发展的可行性。二是要注意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协同及融入的比例关系。中国各民族的特色音乐要与世界经典音乐协同融会,也要注意其间的比重关系,注意民族精神内涵的融入。三是要注意宏观控制与灵活多变实施间的关系,以学生不同兴趣为出发点而在大纲范围内灵活处理内容的选择。四是要注意经典与个性。经典音乐作品与个性音乐作品的选择是主食与调料间的关系,各国经典的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是拓展学生视野的基础,但也要在领略音乐文化多样性上注意兼顾个性化但极富艺术创新精神的那部分作品。

综上,通过现状分析可知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培养21世纪高素质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是可有可无的[11]。公共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已经百余年的验证,也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规范、系统并遵循学科的发展规律。发展公共音乐教育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发展前景,它将对先进文化的弘扬与建设起极大的推进作用。它以健全素质人的成长成才为实训目标,以人的精神及学养拓展为归依,从而实现公共教育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升华。只有将公共音乐教育纳入现行高校教育教学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才能使高校之中的文化生态建设趋于合理,促其完善。

[1]吉钰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公共课程改革与创新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3):69-74.

[2]于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构建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22(11):157-160.

[3]兰庆炜.对高校音乐鉴赏课的认识 [J].大众文艺,2013 (15):215.

[6]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1978—1998 [J].人民音乐,1999,402(10):33-37.

[7]彭艺芳.浅析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J].学术探索,2012(11):176-178.

[8]钱亚萍.超学科视野下音乐教育的价值追求 [J].中国音乐教育,2014(8):14-16.

[9]J·T.提顿,M.斯娄宾,管建华.一种认识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模式 [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0(4):24-29.

[10]蔡黎蔓.有序与综合:音乐课程改革的基调——西方学习理论对音乐课程改革的启示 [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2):26-30.

[11]于涛涛.怎样上好音乐欣赏课 [J].大舞台,2010(4):200.

(责任编辑:黄向苗)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of Public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Manli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function,development statu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s of public 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scientific,standardized and 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of public music education is established,in order to reconstruct proper teaching operation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public music education in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contents.

public music curriculum;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ducation and teaching;case analysis

J60-4

A

2016-04-20

章蔓丽 (1979— ),女,浙江三门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和声乐教学研究。(杭州310053)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教材音乐
教材精读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音乐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