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2016-02-17 02:58郝大江
广东社会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国民收入农用宏观调控



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机制研究*

郝大江

[提要]基于宏观经济空间向度分析,异质空间一般均衡IS-LM-SD模型可以有效揭示产品、货币和土地市场一般均衡下的区域宏观运行机制,为我国新常态下的区域分类管理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导向,其结论表明:只有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的共同使用才能确保区域分类治理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根据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区域管理划分,限制、禁止开发区因土地市场利率弹性较弱,其分类管理应以土地政策为主要手段;而优化、重点开发区因土地市场利率弹性较大,其分类管理应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使用土地政策。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异质空间一般均衡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凸显,经济与生态冲突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从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种类型以及分类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规划。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其目的旨在各地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战略的重大创新。然而,虽然我国于2011年就依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正式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但是,目前引导我国主体功能区形成和建设的宏观调控机制及其政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一般认为,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为目前世界各国宏观调控实践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调控手段和系统的机制分析。然而,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却无法对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宏观调控理论支撑。这是因为,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以

“无空间维度”为基本分析范式,无法对明显纳入区域空间特征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调控引导。沿袭旧有宏观调控模式也必然无法适应“空间维度”下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因此,只有构建“异质空间”宏观经济运行模型,系统分析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政策间的运行机制、组合模式及其调控效应,才能为新常态下的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有效的调控手段。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合作项目“新时期东北地区“富民强边”战略研究”(项目号2013GXS2D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及其政策研究”(项目号11CJL046)的阶段性成果。

一、传统宏观调控理论回顾与述评

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国家经历了罕见的经济萧条。古典经济学不仅对这次萧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而且更缺乏解决危机的具体对策和手段。这就迫使经济学者开始深刻反思并探索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出路。在此过程之中,凯恩斯摒弃了古典经济学自由主义的分析范式,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发表了经典著作《就业、利率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开端。在《通论》中,凯恩斯着重经济总量变动的研究,并提出在经济萧条时放任市场自由调节经济是不可取的,必须由政府主动采取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而投资、税收等财政政策以及利率、信贷等货币政策是经济总量调整的重要手段。然而在随后的七十年代,西方很多国家出现了滞涨问题。凯恩斯经济学却无法对滞涨问题做出合理解释,相应的政策措施也见效甚微。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理论困境,促使经济学者开始对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进行发展和完善,并最终形成了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对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刚性假设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在其基础上实现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统一和兼容,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方法。应该说,结合微宏观分析范式并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系统发展和完善之后,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当前宏观经济理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理论基础。

尽管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无论是在分析能力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要明显优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并成为现代宏观调控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如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一样,在面对现实宏观经济时,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仍无法解决两大难题。首先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其效果完全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然而,这种理论假设显然与现实的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存在明显的冲突。其次,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无法兼容环境、生态等自然因素。传统宏观经济学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侧重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平衡以及国民经济的宏观调节,几乎完全舍弃了环境、生态等自然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可以使得人类突破自然的限制”的观点一直被推崇为资源环境经济学的主流思想。环境、生态等自然因素在传统经济理论中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地位。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内容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种环境破坏、生态恶化以及资源过度开采,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资源环境对于经济活动的制约影响。然而此时的传统宏观经济学却明显缺乏环境、生态等自然因素的分析,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压力冲突的基础理论准备不足。

事实上,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脱离空间而“无维度”存在,传统宏观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究其本质是其“空间”维度的缺失,因此传统宏观经济理论很难对现实的空间经济做出有力解释。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空间”向度回归,不仅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本文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理论研究的根本目标所在。那么,构建空间经济宏观运行模型,系统揭示空间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其空间载体又该怎样体现呢?

二、宏观调控理论的空间向度回归

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生产要素是经济问题研究的起点,影响经济活动的因素都属于要素范畴。如果像斯密所说,生产要素是经济问题研究的起点,并且资源环境、地理特征也是影响经济活动的要素,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所突出强调的资源禀赋与环境特征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其本质就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要素或要素禀赋的空间分布,而我们探索空间经济宏观调控机制,其逻辑起点也应该重新回到要素的再认识中。

(一)宏观经济运行的空间载体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来看,有些要素是可以在不同区域间进行流动的,而另外一些要素则不具有区域间流动的可能性,或者在区域间进行流动的成本很高,前者是“非区域性要素”,后者是“区域性要素”。由于任何生产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区域性和非区域性要素的投入,而区域性要素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那么区域性要素必然成为经济活动空间维度的载体。

尽管对要素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劳动、资本、土地的“三元论”观点仍然是目前主流经济学关于要素分类的共识。在各种要素中,劳动、资本等要素若因其空间流动性不足也可成为区域性要素,但是一般而言,土地要素的空间流动性最弱,土地要素的本质属性就是区域性要素。从这个角度上说,深入研究土地要素的空间不可流动性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机理就是我们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探索空间经济宏观调控工具的一条可行路径。事实上,经济学一直重视土地要素的研究,如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李嘉图突出强调的土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Harris(1999)的跨期均衡土地经济迭代模型,这些都反映着经济学对于土地要素的重视。然而,尽管经济学对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主流经济学却仍缺乏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系统理论分析,土地政策并没有被视为是干预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手段。

(二)异质空间的土地市场均衡

1. 土地要素收益与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动力

土地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用途和功能。一般而言,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土地要素可以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类。不同功能和用途的土地利用,其收益是不同的。土地要素收益可以泛指土地要素参与经济活动所带来的报酬总和。一定意义上说,土地价格就是土地要素收益的资本化。

对农用土地要素来说,农用土地收益可视为农用土地在其利用功能和用途上所获得的收入资本化,即农用土地价格。考虑到农用土地收益会在未来每年都能实现,因此农用土地价格取决于土地纯收入与还原利率的比值,即:

其中,an表示未来各年农用土地的纯收入;rn表示未来各年市场利率①。农用土地价格既取决于未来各年预期收入,同时又取决于未来各年市场利率。如果农用土地预期各年收入不变,市场利率下降,那么农用土地价格将会上涨;如果未来市场利率提高,那么农用土地价格就会下降。这种农用土地价格与市场利率的反向关系,可以表示为:

D1=D1(r)=δ-hr(δ,h>0)②

建设用地价格并不是未来各年收入的资本化,而是由市场决定的。从建设用地包含的范围看,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无论是商业、工业还是交通、水利以及住宅建设都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用地必然与国民收入正向相关。在此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做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和论证,如:(1)建设用地与宏观经济增长和波动方面。Barbie(2002)等学者通过建设用地利用与管理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分析,认为建设用地供给的不足或者无效率的管理将阻碍经济增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2005)的研究也表明土地市场结构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2)建设用地与产业发展。虽然,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为国内外研究所证实(GlaeserandGyourko,2005)。我国学者也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论表明建设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呈同步增减(张颖,2007)。(3)土地金融与宏观经济。金融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土地资产数量及其价值对于企业的投资决策非常重要,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IyigunandOwen,2004;Beck,2000;白当伟,2004)。因此,建设用地市场需求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D2=D2(y)=λy(λ>0)③

建设用地价格与农用土地价格差异是土地利用格局调整和演变的内在驱动力量。如果农用土地价格低于建设用地价格,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部分农用土地将转化为建设用地。随着农用土地供给的减少,农用土地预期各年收入将会提高,这就导致农用土地价格上涨;同时,随着建设用地供给增加,建设用地价格将会下降。这一调整过程将持续到农用土地价格与建设土地价格相等,土地市场出现平衡。同样,如果农用土地价格高于建设用地价格,那么市场机制会促使建设用地向农用土地转变,直至农用土地价格与建设土地价格相等,土地市场出现平衡。可以说,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土地利用格局分化和演进的内在动力。

2. 异质空间的土地市场均衡—SD曲线

土地要素的总供给是固定的,在土地要素供给总量固定条件下,土地市场均衡只能通过农用土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调节来实现。土地市场的均衡可以表现为:

S=D=D1+D2=λy-hr+δ④

在土地市场均衡公式中,建设用地需求增加时,农用土地需求必须减少,否则就不能保持土地市场的均衡。这就意味着,国民收入提高导致建设用地需求增加时,市场利率必须提高,从而引致农用土地需求减少⑤。土地市场均衡时,市场利率与国民收入是正向关系的,其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r=(λy+δ-S)/h。

土地市场均衡时的市场利率与国民收入关系表明,如果市场利率水平一旦确定,那么在土地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水平必然是确定的。如果市场利率水平发生变化,那么在土地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在土地市场均衡时,市场利率与国民收入存在正向的映射函数关系⑥。

需要说明的是,土地要素的自然总供给是固定的,单纯从土地要素自然总供给角度上看,SD曲线并不能发生位移。然而,土地要素的供给是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土地供给是土地的经济供给,即可以被人类在其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土地。土地要素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因此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可以移动,其影响因素有:(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既可以让人类利用以往不能利用的土地,同时也可以使得人们对土地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这实际上就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增加。因此,技术进步可以导致SD曲线的右侧平移。(2)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对于土地要素的经济供给具有双重影响。生态损害和环境恶化将会导致人类可从事的经济活动,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会受到严重制约,这种情况事实上即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减少,表现为SD曲线的左侧平移;同样,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导致土地经济供给的增加,表现为SD曲线的向右侧平移。(3)人口密度。土地的利用效率与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具有密切关系。在一定范围之内,增加人口密度会提高土地生产效率,这实际上就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增加;但当人口密度超过一定范围之后,人口密度的继续增加将会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下降,从而表现为土地经济供给的减少。(4)税收政策。税收并不会导致土地经济供给数量的变动,但是税收可以通过影响农用土地需求曲线(或建设用地需求曲线),进而影响SD曲线的位置。在土地市场中,政府对农用土地减少税费,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将会向左平移;如果政府对农用土地征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将会向右平移。政府对建设用地征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将会向左平移;如果政府对建设用地减少税费,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将会向右平移。

三、产品、货币与土地市场一般均衡下的新型宏观调控

传统宏观调控理论可以高度概括为“IS-LM”模型,它反映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相互关系。如果IS曲线和LM曲线均衡时确定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并不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那么就需要国家进行宏观干预。政府既可以通过财政政策调节IS曲线,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调节LM曲线,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水平。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缺乏土地市场的均衡分析,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未必能够实现上述理论预期。

1. 土地市场非均衡与财政政策失灵

在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条件下,政府并不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土地市场均衡。土地要素市场中的农用土地需求和建设用地需求完全由市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图1说明财政政策实施的效果。

在图1中,如果政府实施(增加政府采购,从g0增加到g1的)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将向右侧平移,从IS(g0)位移到IS(g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国民收入和利率组合将从E1移动至E2点。然而,E2点却并没有处于土地市场的均衡曲线上,土地市场此时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状态。这种情况下,土地要素价格将会下降,对于建设用地市场而言,建设用地所承载的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资本边际收益将会增加,社会投资总量将会增加,这会进一步导致曲线向右侧移动。可见,考虑到土地市场对产品市场的影响,单独使用财政政策并不能充分实现预期调控目标,土地市场会使财政政策效果产生扩张效应⑦。

图1 完全竞争土地市场的财政政策效果     图2 完全竞争土地市场的货币政策效果

2. 土地市场非均衡与货币政策失灵

我们借助图2阐释完全竞争土地市场条件下的货币政策效果。

在图2中,LM曲线比SD曲线陡峭,若政府执行扩张性货币政策,LM曲线从LM(M1)右侧平移至LM(M2),此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点从E1点移动至E2。然而,E2点并未处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之上,土地市场此时供给小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土地要素价格将会上涨,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资本的边际收益下降,社会投资总量将会减少,IS曲线向左侧移动,均衡的国民收入将向左侧移动,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被减弱。可见,在LM曲线斜率大于SD曲线斜率时,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会减弱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⑧。概括而言,考虑到土地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单独使用货币政策并不能充分实现预期宏观调控目标,土地市场会弱化货币政策效果。

3. 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联动

引入土地市场之后,宏观经济的调控与管理更加复杂。宏观调控必须同时满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土地市场共同均衡,宏观经济才能保持稳定。这种均衡状态必须是IS曲线、LM曲线和SD曲线同时相交于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已经有了详细阐述。本文在此仅对土地市场失衡的调控进行探讨。假定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已经实现均衡,但土地市场却处于失衡状态,即宏观经济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相交位置,但却偏离SD曲线。我们借助图3进行分析⑨:

在图3中,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于E1点,国民收入水平为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但E1点偏离SD曲线,并处于SD曲线右侧,此时土地市场供给小于需求。正如前文所说,E1点并不稳定。如果期望国民收入仍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则必须调整土地政策,通过推进SD曲线向右平移来实现充分就业的市场均衡。如本文之前所述:技术进步、生态、环境、人口密度、税收政策都会导致SD曲线移动。因此,政府可以分别采用上述政策进行土地市场均衡调节。

图3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土地市场的均衡调节   图4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四、区域分类管理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

异质空间宏观经济运行模型可以为主体功能区分类管理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鉴于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市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运行规律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将优化与重点开发区作为一类,同时将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作为一类,分别进行分类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选择分析。

(一)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市场均衡分析

1. 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特征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由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构成。由于粮食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市场均衡特征基本一致,并且粮食主产区土地市场均衡稍显复杂,因此我们以粮食主产区为例进行土地市场均衡分析。

由前文可知,农用土地需求数量与市场利率呈反比关系。然而,农用土地需求曲线的倾斜程度却不取决于市场利率。事实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民经济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多数国家政府都会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以确保农用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在农业主产区,为防止农业生产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各国政府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相关政策进行防范,如目前各国普遍存在的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从这个角度上说,在农业主产区,农用土地价格对于市场利率的敏感性就会下降,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农用土地需求变化幅度并不会很大,农用土地需求曲线较为陡峭。在农用土地需求曲线公式中,就表现为农用土地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因此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也将表现为陡峭。

2.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政策效果分析

土地市场均衡曲线斜率对于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地市场均衡曲线斜率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效果明显不同。我们首先分析不同SD曲线斜率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差异性(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存在着两个经济体,其产品市场均衡(IS)曲线和货币市场均衡(LM)曲线相同,但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不同,分别为SD1和SD2。假设初始阶段,两个经济体在E1实现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土地市场的一般均衡,如果此时国民收入并非充分就业国民收入,这就需要政府制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IS曲线向右侧平移,从IS(g0)位移到IS(g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会变动到E2点。然而,E2点却并没有处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上,此时土地市场供给小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土地要素价格将会上涨,资本的边际收益将会下降,IS曲线向左移动,财政政策出现挤出效应。一般而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E2点偏离土地均衡曲线越远,那么这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差。因此,SD曲线越陡峭,扩张性财政政策实现既定宏观调控目标的能力就越弱。可见,由于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土地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陡峭,因此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应该谨慎使用财政政策。

图5反映着不同SD曲线斜率下的货币政策效果差异。在图5中,SD1曲线较为陡峭, SD2曲线较为平坦。如果两个经济体同时制定扩张性的货币政策,LM曲线向右侧平移,从LM1位移到LM2。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会从E1变动到E2点。然而,均衡E2点却并没有处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上。这种情况下,由于土地供给小于土地需求,土地要素价格将会上升,资本边际收益下降,IS曲线向左侧移动,财政政策出现挤出效应。同样,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E2点越偏离土地均衡曲线,那么这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因此,SD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弱。从这个角度上说,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其土地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陡峭,因此货币政策干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宏观经济运行的效果并不明显。

图5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图6 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土地政策效果分析

图6进一步分析了不同SD曲线斜率下的土地政策效果差异。在图6中,如果不同经济体同时制定扩张性土地政策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那么SD曲线向右侧平移时,斜率较大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与IS曲线的交点相对于斜率较小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与IS曲线的交点更远一些。这说明,SD曲线斜率越大,土地政策的效果越好⑩。这说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其土地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陡峭,因此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应选择土地政策作为其分类管理的主要手段。

(二)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的市场均衡分析

1. 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特征

从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内涵特征和发展方向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格局主要是以建设用地为主。相较而言,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中的建设用地市场相对于国民收入具有较高弹性,即建设用地的调整会较大程度上影响国民收入。在建设用地需求曲线中表现为建设用地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而借助土地市场均衡曲线推导,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建设用地需求曲线越平坦,那么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也将越平坦。

2. 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的政策效果分析

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土地市场均衡曲线的斜率对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

图7 限制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图8 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我们首先分析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下的财政政策效果(如图7所示)。在图7中,两个经济体分别存在不同的土地市场均衡曲线。假设初始阶段,两经济体在E1点处实现均衡。如果此时国民收入并非充分就业国民收入,那么政府制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国民收入,IS(g0)曲线位移到IS(g1)。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变动到E2。然而,E2点却并没有处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上,土地市场此时供给小于需求。这种情况下,土地要素价格上升,资本边际收益下降,IS曲线向左侧移动,财政政策出现挤出效应。一般而言,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E2点越偏离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弱。从这个角度上说,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因其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平坦,因此财政政策就成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实现分类管理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

同样,我们借助图8分析货币政策效果。在图8中,如果政府制定扩张性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水平,那么LM曲线将向右侧平移,从LM1位移到LM2。如果均衡E2点没有处于土地市场均衡曲线上,那么由于土地供给小于土地需求,土地要素价格将会上升,资本边际收益下降,IS曲线向左侧移动,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被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弱化。因此,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因其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平坦,扩张性货币政策实现既定宏调控目标的能力较强。

图9反映着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下的土地政策效果。在图9中,如果国民收入并非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政府可以制定扩张性土地政策从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SD曲线将向右侧平移。从图9可以看出,斜率较小的SD′与IS曲线的交点相对于斜率较大的SD′′与IS曲线的交点更近一些。这说明,SD曲线的斜率越小,SD曲线越平坦,土地政策的效果越差。因此,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因其土地市场均衡曲线较为平坦,土地政策并不能成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分类管理的重要手段。

图9 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土地政策效果分析

五、结论

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区域分类治理和调控是新常态下解决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冲突的内在要求。然而,主流宏观经济理论以“无空间维度”为基本分析范式,无法对明显纳入区域空间差异的区域分类管理提供调控引导。无空间维度的主流宏观经济学在面对现实经济不平衡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冲突时,既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又缺乏实践中的工具选择。因此,沿袭传统宏观调控模式必然无法适应“空间维度”下的区域建设。只有构建“异质空间”宏观经济运行模型,系统分析各种宏观调控政策间的运行机制、组合模式及其调控效应,才能为我国区域分类管理提供有效的调控手段,进而保障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异质空间土地市场均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土地市场均衡为特征的异质空间IS-LM-SD宏观经济运行模型,系统分析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土地市场一般均衡下的主体功能区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政策效果、联动机制,为我国区域分类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结论表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单独使用并不能完全实现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只有财政政策、土地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共同使用才能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

①上述农用土地价格的推导公式属于理论化推导公式,在实际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中,各因素确定都具有较大难度,如未来各年市场利率以及农用土地纯收入都是不确定的,农用土地价格公式并不能实际进行操作。但是,这种操作困难并不影响本文农用土地价格与建设用地价格差异所引起的土地利用格局演进规律分析。

②D1表示农用土地需求,r表示市场利率,h表示农用土地需求的利率系数。

③D2表示建设用地需求,y表示国民收入,λ表示建设用地需求的国民收入系数。λ越大,表明建设用地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的敏感性越大。

④S表示土地总供给,D表示土地总需求,D1表示农用土地需求,D2表示建设用地需求。

⑤事实上,现代宏观经济学认为,国民收入增加时市场利率确实会相应增加。这是因为,国民收入增加会导致货币需求总量的增加,而在货币供给M不变的条件下,市场利率会随货币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

⑥这是由于利率的国民收入敏感系数为正。

⑦在LM斜率小于SD斜率情况下,土地市场会减弱财政政策效果。

⑧在SD曲线斜率大于LM曲线斜率时,我们同样可以得出完全竞争的土地市场也会弱化货币政策的结论。

⑨在LM曲线斜率大于SD曲线斜率情况时,土地市场均衡分析方法与此相同。

⑩事实上,此时要想实现稳定均衡,政府必须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进行配合。

参考文献

[1]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2]威廉·配第著:《赋税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

[3]DavidRicardo,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4]HarrisJ.M.,CarryingCapacityinAgriculture:GlobalandRegionalIssue.Ecological Economics,1999(129),pp.443-461.

[5]BarbieE.B.,TheRoleofNaturalResourceinEconomicDevelopment.CIESDiscussionPaper0227,2002(10),pp.12-17.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土地课题组:《土地制度、城市化与财政金融风险》,重庆:《改革》,2005年第10期,第12~17页。

[7]GlaeserE.L.andJ.GyourkoandR.E.Sakes,WhyhaveHousingPricesGoneUp?.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pp.329-333.

[8]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问题的思考》,广州:《广东土地科学》,2007年第6期,第4~9页。

[9]IyigunMuratF.andAnnL.Owen,IncomeInequalityFinancialDevelopmentandMacroeconomicFluctuations.The Economic Journal,2004(114),pp.352-376.

[10]BeckT.,Financeandthesourcesof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8).

[11]白当伟:《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波动》,成都:《经济学家》,2004年第2期,第87~93页。

[责任编辑潘莉]

作者简介:郝大江,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哈尔滨150028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6)01-0026-10

猜你喜欢
国民收入农用宏观调控
不得随意弃置、掩埋、焚烧农用薄膜
农用机械发展
2020年7月全国化学矿及农用化工产品产量表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国民收入循环视角的土地出让金性质及相关政策乘数